李時珍
《本草綱目》~ 獸部第五十卷 (63)
獸部第五十卷 (63)
1. 牛黃
正如人之淋石,復能治淋也。按《宋史》云:宗澤知萊州,使者取牛黃。澤云:方春疫癘,牛飲其毒則結為黃。今和氣流行,牛無黃矣。觀此,則黃為牛病,尤可徵矣。
【附方】舊四,新四。初生三日去驚邪,辟惡氣:以牛黃一豆許,以赤蜜如酸棗許,研勻,綿蘸令兒吮之,一日令盡。(姚和眾方)
七日口噤:牛黃為末,以淡竹瀝化一字,灌之。更以豬乳滴之。(《聖惠方》)初生胎熱或身體黃者:以真牛黃一豆大,入蜜調膏,乳汁化開,時時滴兒口中。形色不實者,勿多服。(《錢氏小兒方》)小兒熱驚:牛黃一杏仁大,竹瀝、葛汁各一合,和勻與服。(《總微論》)驚癇嚼舌,迷悶仰目:牛黃一豆許研,和蜜水灌之。
(《廣利方》)小兒驚候:小兒積熱毛焦,睡中狂語,欲發驚者。牛黃六分,硃砂五錢,同研。以犀角磨汁,調服一錢。(《總微論》)腹痛夜啼:牛黃一小豆許,乳汁化服。仍書田字於臍下。(《聖惠方》)痘瘡黑陷:牛黃二粒,硃砂一分,研末。蜜浸胭脂,取汁調搽,一日一上。
(王氏《痘疹方》)
白話文:
牛黃就像人體內的結石一樣,卻又能用來治療小便不暢的問題。根據《宋史》記載,宗澤在萊州當官時,有使者來取牛黃。宗澤說:「現在春天正流行瘟疫,牛喝了帶毒的水才會結成牛黃。現在天氣和順,牛身上沒有牛黃了。」由此可見,牛黃是牛生病後產生的東西,這點更加可以證實。
【附錄藥方】舊有四個,新有四個。
- 剛出生三天的小孩受驚嚇、驅除穢氣:用一點點像豆子大小的牛黃,加入像酸棗大小的紅糖,磨勻,用棉花沾取讓嬰兒吮吸,一天內全部用完。(姚和眾的藥方)
- 出生七天的小孩口不能張開:將牛黃磨成粉,用淡竹瀝調開一點點,灌入,再滴入豬奶。(《聖惠方》)
- 剛出生的小孩有胎熱或身體發黃:用一點點像豆子大小的真牛黃,加入蜂蜜調成膏狀,用乳汁化開,時常滴在嬰兒口中。如果小孩體質虛弱,不宜多服。(《錢氏小兒方》)
- 小孩發熱驚厥:用像杏仁大小的牛黃,竹瀝、葛汁各一合,混合均勻給小孩服用。(《總微論》)
- 驚癇發作咬舌頭、昏迷翻白眼:將一點點像豆子大小的牛黃磨碎,用蜂蜜水沖服。(《廣利方》)
- 小孩驚嚇症狀:小孩積熱導致毛髮焦黃、睡覺時說胡話,快要發驚時,用牛黃六分,硃砂五錢,一起磨成粉。用犀角磨出的汁調服一錢。(《總微論》)
- 腹痛夜間啼哭:用一點點像小豆大小的牛黃,用乳汁化開服用。然後在肚臍下方寫一個「田」字。(《聖惠方》)
- 痘瘡出現黑陷:用牛黃兩粒,硃砂一分,磨成粉。用胭脂浸泡在蜂蜜中,取汁調勻塗抹,一天一次。(王氏《痘疹方》)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