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時珍

《本草綱目》~ 獸部第五十卷 (17)

回本書目錄

獸部第五十卷 (17)

1.

(《本經》中品)

【釋名】犬(《說文》)、地羊。

時珍曰:狗,叩也。吠聲有節,如叩物也。或云為物苟且,故謂之狗,韓非云「蠅營狗苟」是矣。卷尾有懸蹄者為犬,犬字象形,故孔子曰:視犬字如畫狗。齊人名地羊。俗又諱之以龍,稱狗有烏龍、白龍之號。許氏《說文》云:多毛曰尨,長喙曰獫(音斂),短喙曰猲(音歇),去勢曰猗,高四尺曰獒,狂犬曰猘(音折)。生一子曰𤢭曰玂(音其),二子曰獅,三子曰𤡆。

【集解】時珍曰:狗類甚多,其用有三:田犬長喙善獵,吠犬短喙善守,食犬體肥供饌。凡本草所用,皆食犬也。犬以三月而生,在畜屬木,在卦屬艮,在禽應婁星。豺見之跪,虎食之醉,犬食番木鱉則死,物性制伏如此。又遼東有鷹背狗,乃鷹產三卵,一鷹一雕一犬也。以禽乳獸,古所未聞。

詳見雕條。又有老木之精,狀如黑狗而無尾,名曰彭侯,可以烹食。無情化有情,精靈之變也。肉(黃犬為上,黑犬、白犬次之),

【氣味】咸、酸,溫,無毒。反商陸,畏杏仁。同蒜食,損人。同菱食,生癲。

思邈曰:白犬合海鮋食,必得惡病。

時珍曰:鮋,小魚也。道家以犬為地厭,不食之。凡犬不可炙食,令人消渴。妊婦食之,令子無聲。熱病後食之,殺人。服食人忌食。九月勿食犬,傷神。瘦犬有病,猘犬發狂,自死犬有毒,懸蹄犬傷人,赤股而躁者氣臊,犬目赤者,並不可食。

【主治】安五臟,補絕傷,輕身益氣(《別錄》)。宜腎(思邈)。補胃氣,壯陽道,暖腰膝,益氣力(《日華》)。補五勞七傷,益陽事,補血脈,厚腸胃,實下焦,填精髓,和五味煮,空心食之。凡食犬若去血,則力少不益人(孟詵)。

【發明】弘景曰:白狗、烏狗入藥用。黃狗肉大補虛勞,牡者尤勝。

大明曰:黃犬大補益人,余色微補。古言薯蕷涼而能補,犬肉暖而不補。雖有此言,服終有益。但因食穢,不食者眾。

震亨曰:世言犬能治勞損陽虛之疾,然人病多是陰虛。若陽果虛,其死甚易,亦安能措手哉?

時珍曰:脾胃屬土,喜暖惡寒。犬性溫暖,能治脾胃虛寒之疾。脾胃溫和,而腰腎受蔭矣。若素常氣壯多火之人,則宜忌之。丹溪獨指陰虛立說,矯枉過正矣。《濟生》治真陽虛憊諸虛證,有黃犬肉丸,藥多不載。

【附方】舊三,新六。

戊戌酒:大補元氣。用黃犬肉一隻,煮一伏時,搗如泥,和汁拌炊糯米三斗,入曲如常釀酒。候熟,每旦空心飲之。(《養老》方)

戊戌丸:治男子、婦人一應諸虛不足,骨蒸潮熱等證。用黃童子狗一隻,去皮毛腸肚同外腎,於砂鍋內用酒醋八分,水二升,入地骨皮一斤,前胡、黃耆、肉蓯蓉各四兩,同煮一日。去藥,再煮一夜。去骨,再煮肉如泥,擂濾。入當歸末四兩,蓮肉、蒼朮末各一斤,厚朴、橘皮末十兩,甘草末八兩,和杵千下,丸梧桐子大。每空心鹽酒下五七十丸。

白話文:

狗,古代就已知曉,其用途廣泛。根據其吠聲像敲擊之聲,或因其行為苟且而得名。狗的種類繁多,依其用途可分為田犬(長喙,善獵)、吠犬(短喙,善守)和食犬(體肥,供食用)。本草綱目中所記載的狗,多指食犬。狗的繁殖、屬性與星宿的關係也有記載,例如狗三月生,屬木,屬艮卦,應婁星。此外,還描述了不同種類的狗,如遼東的鷹背狗(據說是由鷹產下的),以及老木之精化成的無尾黑狗「彭侯」。

狗肉的藥用價值:黃狗肉最佳,其次是黑狗和白狗肉。狗肉性味咸酸溫,無毒,但忌與商陸、杏仁同食,與蒜、菱同食也有害。不同品種、不同狀態下的狗肉,其藥性和食用價值也不同,例如瘦弱的狗、患病的狗、狂犬、死狗、有懸蹄的狗、氣味臊的狗、眼睛紅的狗都不宜食用。孕婦食用狗肉,可能會導致孩子出生後無聲。

狗肉的藥效:具有安五臟、補絕傷、輕身益氣、補腎、補胃氣、壯陽道、暖腰膝、益氣力等功效,能補五勞七傷,益陽事,補血脈,厚腸胃,實下焦,填精髓。但如果去除狗血再食用,則功效減弱。

不同醫家對狗肉的藥效和應用有不同的觀點,例如有人認為狗肉溫補,適宜脾胃虛寒者;也有人認為狗肉不補,甚至認為多數人病屬陰虛,不宜食用狗肉。

最後,文中還記載了兩個用狗肉製成的藥方:戊戌酒和戊戌丸,分別用於大補元氣和治療虛損、骨蒸潮熱等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