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時珍

《本草綱目》~ 介部第四十六卷 (22)

回本書目錄

介部第四十六卷 (22)

1. 寄居蟲

(《拾遺》)

【釋名】寄生蟲。

【集解】藏器曰:陶注蝸牛云:海邊大有,似蝸牛,火炙殼便走出,食之益人。按:寄居在螺殼間,非螺也。候螺蛤開,即自出食。螺蛤欲合,已還殼中。海族多被其寄。又南海一種似蜘蛛,入螺殼中,負殼而走。觸之即縮如螺,火炙乃出。一名𧶺。無別功用。

時珍曰:按孫愐云:寄居在龜殼中者名曰蝞。則寄居亦非一種也。

【氣味】缺。

【主治】益顏色,美心志(弘景)。

白話文:

寄居蟲,又名寄生蟲。

這種生物,據說陶弘景在註解蝸牛時提到,海邊有很多,外形像蝸牛,用火烤牠的殼,牠就會跑出來,吃了對人有益。這種生物其實是寄住在螺殼裡的,並不是螺本身。當螺或蛤打開時,牠就會跑出來覓食,等到螺蛤要合起來時,牠又會回到殼中。許多海洋生物都會被這種生物寄生。

另外,南海還有一種外形像蜘蛛的生物,也會鑽進螺殼裡,背著殼行走。碰到牠時,牠會像螺一樣縮起來,用火烤才會出來,這種生物又名𧶺。這種生物並沒有其他的特殊功效。

李時珍認為,根據孫愐的說法,寄住在龜殼中的生物叫做蝞。由此可見,寄居蟲並非只有一種。

這種生物的氣味不詳。

據說,食用寄居蟲可以使容貌美麗,並且能使心情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