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時珍

《本草綱目》~ 介部第四十六卷 (10)

回本書目錄

介部第四十六卷 (10)

1. 海蛤

水腫發熱小便不通者:海蛤湯主之。海蛤、木通、豬苓、澤瀉、滑石、黃葵子、桑白皮各一錢,燈心三分,水煎服,日二。(《聖惠方》)

石水肢瘦,其腹獨大者:海蛤丸主之。海蛤(煅粉)、防己各七錢半,葶藶、赤茯苓、桑白皮各一兩,陳橘皮、郁李仁各半兩,為末,蜜丸如梧子大。每米飲下五十丸,日二次。(《聖濟總錄》)

氣腫濕腫:用海蛤、海帶、海藻、海螵蛸、海昆布、鳧茨、荔枝殼等分,流水煎服,日二次。(何氏)

血痢內熱:海蛤末,蜜水調服二錢,日二。(《傳信》)傷寒血結,胸膈痛不可近。仲景無方,宜海蛤散主之,並刺期門穴。用海蛤、滑石、甘草各一兩,芒硝半兩,為末。每服二錢,雞子清調服。更服桂枝紅花湯,發其汗則愈。蓋膻中血聚則小腸壅,小腸壅則血不行。服此則小腸通,血流行而胸膈利矣。(朱肱《活人書》)

傷寒搐搦:寇宗奭曰:傷寒出汗不徹,手腳搐者。用海蛤、川烏頭各一兩,穿山甲二兩,為末,酒丸如彈子大,捏扁,置所患足心下。別擘蔥白蓋藥,以帛纏定。於暖室中熱水浸腳至膝上,水冷又添,候遍身汗出為度。凡一二日一作,以知為度。

中風癱瘓:方同上。又具鯪鯉甲下。

衄血不止:蛤粉一兩(羅七遍),槐花半兩(炒焦),研勻。每服一錢,新汲水調下。(《楊氏家藏方》)

白話文:

**水腫發熱,小便不通暢:**用海蛤湯來治療。藥材包含海蛤、木通、豬苓、澤瀉、滑石、黃葵子、桑白皮各一錢,燈心草三分,用水煎煮後服用,一天兩次。

**身體消瘦,只有腹部腫大(腹水):**用海蛤丸來治療。藥材包含煅燒後的海蛤粉、防己各七錢半,葶藶、赤茯苓、桑白皮各一兩,陳皮、郁李仁各半兩,將這些藥材磨成粉末,再用蜂蜜製成如梧桐子般大小的藥丸。每次用米湯送服五十丸,一天兩次。

**氣腫或濕腫:**用海蛤、海帶、海藻、海螵蛸、海昆布、鳧茨、荔枝殼等藥材,各取等量,用水煎煮後服用,一天兩次。

**血痢並伴有內熱:**將海蛤磨成粉末,用蜂蜜水調和後服用二錢,一天兩次。

**傷寒導致血瘀,胸部疼痛難以靠近:**仲景方中沒有相關的治療方法,應使用海蛤散來治療,並針刺期門穴。藥材包含海蛤、滑石、甘草各一兩,芒硝半兩,將這些藥材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二錢,用雞蛋清調和後服用。再服用桂枝紅花湯,讓身體發汗就會痊癒。這是因為膻中部位的血液瘀積會導致小腸阻塞,小腸阻塞會導致血液循環不暢。服用這個藥方可以疏通小腸,促進血液循環,使胸部舒適。

**傷寒抽搐:**寇宗奭說:傷寒出汗不完全,導致手腳抽搐,可用海蛤、川烏頭各一兩,穿山甲二兩,將這些藥材磨成粉末,用酒製成如彈子大小的藥丸,捏扁後放在患處的腳心下。再將蔥白擘開蓋在藥上,用布包紮固定。在溫暖的房間中,用熱水浸泡雙腳至膝蓋以上,水冷了就再加,直到全身出汗為止。一般一兩天做一次,以症狀好轉為準。

**中風癱瘓:**治療方法同上。另外還要加上鯪鯉甲(穿山甲)。

**流鼻血不止:**取海蛤粉一兩(篩過七遍),槐花半兩(炒焦),將它們研磨均勻。每次服用一錢,用剛打的新鮮水調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