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時珍
《本草綱目》~ 鱗部第四十四卷 (14)
鱗部第四十四卷 (14)
1. 鱠殘魚
(《食鑑》)
【釋名】王餘魚(《綱目》)、銀魚。
時珍曰:按:《博物志》云:吳王闔閭江行,食魚鱠,棄其殘餘於水,化為此魚,故名。或又作越王及僧寶誌者,益出傅會,不足致辯。
【集解】時珍曰:鱠殘出蘇、淞、浙江。大者長四、五寸,身圓如箸,潔白如銀,無鱗。若已鱠之魚,但目有兩黑點爾。彼人尤重小者,曝乾以貨四方。清明前有子,食之甚美。清明後子出而瘦,但可作鮓臘耳。
【氣味】甘,平,無毒。
【主治】作羹食,寬中健胃(寧源)。
白話文:
這種魚的別名又叫王餘魚、銀魚。
李時珍說,據《博物志》記載,吳王闔閭在江上吃魚膾,把剩下的殘渣丟到水裡,就變成了這種魚,所以才叫這個名字。也有人說是越王或是僧人寶誌變的,這些說法都只是附會,不值得爭論。
這種魚主要產於蘇州、松江、浙江一帶。大的有四、五寸長,身體像筷子一樣圓,潔白如銀,沒有鱗片。看起來像是已經切好的魚片,只是眼睛上有兩個黑點而已。當地人特別喜歡小的,曬乾後賣到各地。清明節前有魚卵,吃起來非常美味。清明節後魚卵排出,魚就變瘦了,只能用來做醃魚或臘魚。
味道甘甜,性平,沒有毒性。
用這種魚煮湯食用,可以寬解胸悶、健脾養胃。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