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綱目》~ 鱗部第四十四卷 (9)
鱗部第四十四卷 (9)
1. 鯽魚
(《別錄》下品)
【釋名】鮒魚(音附)。
時珍按:陸佃《埤雅》云:鯽魚旅行,以相即也,故謂之鯽。以相附也,故謂之鮒。
【集解】保升曰:鯽,所在池澤有之。形似小鯉,色黑而體促,肚大而脊隆。大者至三四斤。
時珍曰:鯽喜偎泥,不食雜物,故能補胃。冬月肉厚子多,其味尤美。酈道元《水經注》云:蘄州·廣濟·青林湖有鯽魚,大二尺,食之肥美,闢寒暑。東方朔《神異經》云:南方湖中多鯽魚,長數尺,食之宜暑而闢風寒。《呂氏春秋》云:魚之美者,有洞庭之鮒。觀此,則鯽為佳品,自古尚矣。
肉,
【氣味】甘,溫,無毒。鼎曰:和蒜食,少熱;同沙糖食,生疳蟲;同芥菜食,成腫疾;同豬肝、雞肉、雉肉、鹿肉、猴肉食,生癰疽;同麥門冬食,害人。
【主治】合五味煮食,主虛羸(藏器)。溫中下氣(大明)。止下痢腸痔(保升。夏月熱痢有益,冬月不宜)。合蓴作羹,主胃弱不下食,調中益五臟。合茭首作羹,主丹石發熱(孟詵)。生搗,塗惡核腫毒不散及瘑瘡。同小豆搗,塗丹毒。燒灰,和醬汁,塗諸瘡十年不瘥者。
以豬脂煎灰服,治腸癰(蘇恭)。合小豆煮汁服,消水腫,炙油,塗婦人陰疳諸瘡,殺蟲止痛。釀白礬燒研飲服,治腸風血痢。釀硫黃煅研,釀五倍子煅研,酒服,並治下血。釀茗葉煨服,治消渴。釀胡蒜煨研飲服,治膈氣。釀綠礬煅研飲服,治反胃。釀鹽花燒研,摻齒疼。
釀當歸燒研,揩牙烏髭止血。釀砒燒研,治急疳瘡。釀白鹽煨研,搽骨疽。釀附子炙焦,同油塗頭瘡白禿(時珍)。
【發明】震亨曰:諸魚屬火,獨鯽屬土,有調胃實腸之功。若多食,亦能動火。
【附方】舊五,新三十一。
鶻突羹:治脾胃虛冷不下食。以鯽魚半斤切碎,用沸豉汁投之,入胡椒、蒔蘿、乾薑、橘皮等末,空心食之。(《心鏡》)
卒病水腫:用鯽魚三尾,去腸留鱗,以商陸、赤小豆等分,填滿扎定,水三升,煮糜去魚,食豆飲汁。二日一作,不過三次,小便利,愈。(《肘後方》)
消渴飲水:用鯽魚一枚,去腸留鱗,以茶葉填滿,紙包煨熟食之。不過數枚即愈。(吳氏《心統》)腸風下血:《百一方》:用活鯽一大尾,去腸留鱗。入五倍子末填滿,泥固煅存性,為末。酒服一錢(或飯丸),日三服。又用硫黃一兩,如上法煅服,亦效。酒積下血:酒煮鯽魚,常食最效。
(《便民食療方》)腸痔滴血:常以鯽魚作羹食。(《外臺》)腸風血痔:用活鯽魚,翅側穿孔,去腸留鱗,入白礬末二錢,以棕包紙裹煨存性,研末。每服二錢,米飲下,每日二服。(《直指方》)
血痢噤口:方同上。
反胃吐食:用大鯽魚一尾,去腸留鱗,入綠礬末令滿,泥固煅存性,研末。每米飲服一錢,日二。(《本事》)
白話文:
鯽魚
《名醫別錄》將鯽魚列為下品藥材。
別名為鮒魚(音fù)。李時珍引述陸佃《埤雅》的說法,認為「鯽」是因為鯽魚群游時互相追隨,「鮒」是因為牠們互相依附。
鯽魚廣泛分布於池塘沼澤中,形狀像小鯉魚,顏色較黑,身體短而肥,肚子大,背部隆起,大的可以達到三四斤重。鯽魚喜歡貼近泥土生活,不吃雜物,因此具有健脾胃的功效。冬天時肉厚卵多,味道最佳。酈道元《水經注》記載蘄州廣濟青林湖的鯽魚,長達二尺,肉質肥美,能禦寒暑;東方朔《神異經》也說南方湖泊中的鯽魚,長達數尺,能消暑解風寒。《呂氏春秋》更提到洞庭湖的鮒魚(即鯽魚)是美味佳餚,由此可見,鯽魚自古以來就是珍貴的食材。
鯽魚肉味甘、性溫,無毒。但需注意,若與蒜一起食用會略微發熱;與砂糖同食易生疳蟲;與芥菜同食易生腫疾;與豬肝、雞肉、雉肉、鹿肉、猴肉同食易生癰疽;與麥門冬同食則有害。
鯽魚具有多種藥效:與五味同煮食用,可治療虛弱消瘦;能溫中降氣;可止瀉痢和治療腸痔(尤其在夏天治療熱痢效果好,冬天則不宜);與蓴菜一起做羹,可治療胃弱不思飲食,調理脾胃,滋養五臟;與茭白一起做羹,可治療丹石引起的發熱;將鮮鯽魚搗碎外敷,可治療惡性腫塊、腫毒和瘑瘡;與小豆一起搗碎外敷,可治療丹毒;將鯽魚燒成灰,與醬汁混合外敷,可治療久治不愈的各種瘡瘍;以豬油煎炸鯽魚灰服用,可治療腸癰;與小豆一起煮汁服用,可治療水腫;鯽魚油可外敷治療婦女陰部瘡瘍,殺蟲止痛;將鯽魚與白礬一起燒製研磨後服用,可治療腸風血痢;與硫黃或五倍子一起燒製研磨後服用,也可治療下血;與茶葉一起煨製服用,可治療消渴;與胡蒜一起煨製研磨後服用,可治療膈氣;與綠礬一起燒製研磨後服用,可治療反胃;將鯽魚與鹽花一起燒製研磨後,可治療牙痛;將鯽魚與當歸一起燒製研磨後,可塗抹牙齒,治療烏髭出血;將鯽魚與砒霜一起燒製研磨後,可治療急性的疳瘡;將鯽魚與白鹽一起煨製研磨後,可治療骨疽;將鯽魚與附子一起炙焦,加入油脂外敷,可治療頭瘡白禿。
李時珍認為,大多數魚類屬火,但鯽魚卻屬土,具有調理脾胃、滋補腸道的功效。但如果食用過多,也可能導致上火。
書中收錄了許多以鯽魚為主的食療方劑,篇幅較長,在此不再贅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