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時珍

《本草綱目》~ 鱗部第四十三卷 (19)

回本書目錄

鱗部第四十三卷 (19)

1. 鱗蛇

(《綱目》)

【集解】

時珍曰:按:《方輿勝覽》云:鱗蛇出安南、雲南·鎮康州、臨安、沅江、孟養諸處,巨蟒也。長丈餘,有四足,有黃鱗、黑鱗二色,能食麋鹿。春冬居山,夏秋居水,能傷人。土人殺而食之,取膽治疾,以黃鱗者為上,甚貴重之。珍按:此亦蚺蛇之類,但多足耳。陶氏注蚺蛇分真假,其亦此類歟?

膽,

【氣味】苦,寒,有小毒。

【主治】解藥毒,治惡瘡及牙疼(時珍。出《勝覽》及《一統志》)。

白話文:

鱗蛇是一種大型蟒蛇,產於安南、雲南等地,身長可達一丈多,有四條腿,鱗片有黃色和黑色兩種。牠們能捕食麋鹿,春冬季節棲息於山區,夏秋季節則生活在水中,並且會傷人。當地人會獵殺鱗蛇食用,並取其膽入藥治病,其中黃鱗的鱗蛇膽價值最高。李時珍認為,這可能是蚺蛇的一種,只是長了四條腿而已。陶弘景也曾記載蚺蛇有真假之分,這鱗蛇或許就是其中一種。鱗蛇膽味苦、性寒,略帶毒性,具有解毒的功效,可以治療藥物中毒、惡瘡和牙痛。

2. 白花蛇

(宋《開寶》)

【釋名】蘄蛇(《綱目》)、褰鼻蛇。

宗奭曰:諸蛇鼻向下,獨此鼻向上,背有方勝花紋,以此得名。

【集解】

志曰:白花蛇生南地,及蜀郡諸山中。九月、十月採捕,火干。白花者良。

頌曰:今黔中及蘄州、鄧州皆有之。其文作方勝白花,喜螫人足。黔人有被螫者,立斷之。續以木腳。此蛇入人室屋中作爛瓜氣者,不可向之,須速闢除之。

時珍曰:花蛇,湖、蜀皆有,今惟以蘄蛇擅名。然蘄地亦不多得,市肆所貨、官司所取者,皆自江南興國州諸山中來。其蛇龍頭虎口,黑質白花,脅有二十四個方勝文,腹有念珠斑,口有四長牙,尾上有一佛指甲,長一二分,腸形如連珠。多在石南藤上食其花葉,人以此尋獲。

先撒沙土一把,則蟠而不動。以叉取之,用繩懸起,劙刀破腹去腸物,則反尾洗滌其腹,蓋護創爾。乃以竹支定,屈曲盤起,扎縛炕干。出蘄地者,雖乾枯而眼光不陷,他處者則否矣。故羅願《爾雅翼》云:蛇死目皆閉,惟蘄州花蛇目開。如生舒、蘄兩界間者,則一開一閉。

故人以此驗之。又按:元稹《長慶集》云:巴蛇凡百類,惟褰鼻白花蛇,人常不見之。毒人則毛髮豎立,飲於溪澗則泥沙盡沸。鷣鳥能食其小者。巴人亦用禁術制之,熏以雄黃煙則腦裂也。此說與蘇頌所說黔蛇相合。然今蘄蛇亦不甚毒,則黔、蜀之蛇雖同有白花,而類性不同。

故入藥獨取蘄產者也。

【修治】

頌曰:頭尾各一尺,有大毒,不可用。只用中段乾者,以酒浸,去皮、骨,炙過收之則不蛀。其骨刺須遠棄之,傷人,毒與生者同也。

宗奭曰:凡用去頭尾,換酒浸三日,火炙,去盡皮、骨。此物甚毒,不可不防。

時珍曰:黔蛇長大,故頭尾可去一尺。蘄蛇止可頭尾各去三寸。亦有單用頭尾者。大蛇一條,只得淨肉四兩而已。久留易蛀,惟取肉密封藏之,十年亦不壞也。按:《聖濟總錄》云:凡用花蛇,春秋酒浸三宿,夏一宿,冬五宿,取出炭火焙乾,如此三次。以砂瓶盛,埋地中一宿,出火氣。去皮、骨,取肉用。

肉,

【氣味】甘,咸,溫,有毒。

時珍曰:得酒良。

【主治】中風濕痹不仁,筋脈拘急,口面喎斜,半身不遂,骨節疼痛,腳弱不能久立,暴風瘙癢,大風疥癩(《開寶》。

頌曰:花蛇治風,速於諸蛇。黔人治疥癩遍體,諸藥不效者。生取此蛇中劑,以磚燒紅,沃醋令氣蒸,置蛇於上,以盆覆一夜。如此三次,去骨取肉,芼以五味令爛,頓食之。瞑眩一晝夜乃醒,瘡疕隨皮便退,其疾便愈)。治肺風鼻塞,浮風癮疹,身生白癜風,癧瘍斑點(甄權)。

通治諸風,破傷風,小兒風熱,急慢驚風搐搦,瘰癧漏疾,楊梅瘡,痘瘡倒陷(時珍)。

白話文:

白花蛇

白花蛇,也叫蘄蛇或褰鼻蛇。它的鼻子與眾不同,向上翹起,背部有方形的花紋,因此得名。

白花蛇產於南方和蜀郡等地山區。九月十月捕捉,用火烘乾,白色花紋明顯的質量最好。黔中、蘄州、鄧州等地也出產白花蛇,其花紋呈方形,喜歡叮咬人的腳。黔地人若被咬,會立即截斷傷肢,再以木頭代替。如果白花蛇進入屋內,會散發出腐爛瓜果的氣味,不可靠近,應立即清除。

蘄蛇最有名,但產量稀少,市面上和官方收購的,大多來自江南興國州等地山區。蘄蛇頭似龍,口似虎,身體黑色,佈滿白色花紋,兩側有二十四個方形花紋,腹部有念珠狀斑點,嘴巴有四顆長牙,尾巴末端有一指甲狀的角質物,長約一到二分,腸子像串珠一樣。它常在石南藤上食用花葉,人們常以此尋找它。

捕捉時先撒一把沙土,它就會盤踞不動,然後用叉子取下,用繩子懸掛起來,用刀剖開腹部去除內臟,再反轉蛇尾清洗腹部,以保護傷口。然後用竹子支撐固定,彎曲盤起,捆綁起來烘乾。產自蘄州的白花蛇,即使乾燥後眼睛也不會凹陷,其他地方產的則會。羅願在《爾雅翼》中記載:蛇死後眼睛都會閉合,唯獨蘄州的花蛇眼睛是睜開的。產於舒州和蘄州交界處的,則一隻眼開一隻眼閉。人們常以此辨別真偽。元稹《長慶集》中記載:巴蛇種類繁多,唯獨褰鼻白花蛇少見,它能使人毛髮豎立,飲水時溪澗的泥沙都會沸騰,鷦鷯能吃小的巴蛇,巴人也會用巫術控制它,用雄黃煙熏它,它的腦袋就會裂開。這與蘇頌記載的黔地白花蛇相符。但如今蘄蛇毒性並不強,所以黔地和蜀地的白花蛇雖然都有白色花紋,但種類和特性有所不同。因此,入藥只選用蘄州產的。

炮製方法:去除頭尾各一尺(黔蛇),或頭尾各三寸(蘄蛇),用酒浸泡,除去皮骨,炙烤後收存,可以防止蟲蛀。骨刺必須丟棄,因為它有毒,毒性與活蛇相同。凡是用白花蛇,需先去頭尾,用酒浸泡三日,炙烤,去除皮骨。此物毒性很強,不可不防。黔蛇較大,故頭尾可去一尺,而蘄蛇只能去頭尾各三寸,也有單獨使用頭尾的。一條大蛇,只能得到四兩淨肉。久置容易蟲蛀,需將蛇肉密封保存,即使十年也不壞。據《聖濟總錄》記載:使用花蛇時,春秋季節用酒浸泡三宿,夏季一宿,冬季五宿,取出後用炭火烘乾,如此三次。再用砂瓶盛裝,埋入地下過夜,去除火氣,然後除去皮骨,取肉使用。

白花蛇味甘鹹,性溫,有毒。配酒效果更好。

白花蛇主治中風、風濕痹痛、肢體麻木、筋脈拘急、口眼歪斜、半身不遂、骨節疼痛、腿腳無力、皮膚瘙癢、大風、疥瘡等症。 花蛇治療風疾,比其他蛇類更快。黔地人治療全身疥瘡,如果其他藥物無效,會取活蛇的中段,放在燒紅的磚上,澆上醋使其產生蒸汽,再將蛇放在上面,用盆蓋住一夜,如此三次,去除骨頭取肉,加五味調料燉爛,一次吃完。患者會昏睡一晝夜後甦醒,瘡疤會隨著皮膚脫落而痊癒。也可治療肺風鼻塞、癮疹、白癜風、癰疽等症。 還可通治各種風疾、破傷風、小兒風熱、驚風、瘰癧、漏疾、梅毒、痘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