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時珍

《本草綱目》~ 鱗部第四十三卷 (4)

回本書目錄

鱗部第四十三卷 (4)

1.

(《聖惠方》)陰囊汗癢:龍骨、牡蠣粉,撲之。(《醫宗三法》)

龍齒,

【修治】同龍骨。或云以酥炙。

【氣味】澀,涼,無毒。

當之曰:大寒。

之才曰:平。得人參、牛黃良。畏石膏、鐵器。

【主治】殺精物。大人驚癇諸痙,癲疾狂走,心下結氣,不能喘息。小兒五驚、十二癇(《本經》)。小兒身熱不可近,大人骨間寒熱,殺蠱毒(《別錄》)。鎮心,安魂魄(甄權)。治煩悶、熱狂、鬼魅(《日華》)。

【發明】

時珍曰:龍者東方之神,故其骨與角、齒皆主肝病。許叔微云:肝藏魂,能變化,故魂遊不定者,治之以龍齒。即此義也。

龍角,

【修治】同骨。

【氣味】甘,平,無毒。

之才曰:畏乾漆、蜀椒、理石。

【主治】驚癇瘛瘲,身熱如火,腹中堅及熱泄。久服輕身,通神明,延年(《別錄》)。小兒大熱(甄權)。心熱風癇,以爛角磨濃汁二合,食上服,日二次(蘇頌。出韋丹方)。

【發明】

頌曰:骨、齒醫家常用,角則稀使,惟《深師》五邪丸用之,云無角用齒,而《千金》治心病有角、齒同用者。

龍腦,

【主治】其形肥軟,能斷痢(陶弘景)。

龍胎,

【主治】產後余疾,女人經閉。

弘景曰:比來巴中數得龍胞,形體具存。云治產後余疾,正當末服。

頌曰:許孝宗《篋中方》言:龍胎出蜀中山澗,大類乾魚鱗,煎時甚腥臊。治女經積年不通。同瓦松、景天各少許,以水兩盞,煎一盞,去滓。分溫二服。少頃,腹中轉動便下。按:此物方家罕知,而昔人曾用,世當有識者。

時珍曰:胞胎俱出巴蜀,皆主血疾,蓋一物也。

龍涎,

機曰:龍吐涎沫,可制香。

時珍曰:龍涎,方藥鮮用,惟入諸香,云能收腦、麝數十年不散。又言焚之則翠煙浮空。出西南海洋中。云是春間群龍所吐涎沫浮出。番人採得貨之,每兩千錢。亦有大魚腹中剖得者。其狀初若脂膠,黃白色;干則成塊,黃黑色,如百藥煎而膩理;久則紫黑,如五靈脂而光澤。其體輕飄,似浮石而腥臊。

白話文:

**陰囊汗癢:**用龍骨、牡蠣磨成的粉末,撲在患處即可。

龍齒:

**炮製:**處理方式與龍骨相同。也有人說用酥油烤過。

**氣味:**味道澀,性涼,沒有毒性。

有說法認為:藥性大寒。

另一種說法認為:藥性平和。與人參、牛黃一起使用效果更好。忌與石膏、鐵器接觸。

**功效:**能殺死精蟲(指古代醫學認為的導致疾病的精怪)。治療大人驚風、癲癇、抽搐、癲狂、煩躁不安、胸悶氣短等症狀。也治療小兒五種驚風、十二種癲癇。還能治療小兒高燒不退、大人骨節間的寒熱病、蠱毒。能鎮定心神、安定魂魄。還能治療煩悶、熱狂、鬼魅等疾病。

說明:

李時珍說:龍是東方的神靈,所以龍骨、龍角、龍齒都主要治療肝病。許叔微說:肝臟儲藏魂魄,能變化,所以魂魄遊蕩不定的人,可以用龍齒來治療。就是這個道理。

龍角:

**炮製:**處理方式與龍骨相同。

**氣味:**味道甘甜,性平,沒有毒性。

有說法認為:忌與乾漆、蜀椒、理石同用。

**功效:**治療驚風、抽搐、身體發熱如火、腹部脹硬及熱瀉。長期服用可以使身體輕健、精神清明、延年益壽。還能治療小兒高燒。也能治療心熱引起的風癇,可以用磨碎的龍角濃汁服用,一日兩次。

說明:

蘇頌說:龍骨、龍齒在醫家常用,龍角則很少用,只有《深師》的五邪丸用過。說沒有龍角可以用龍齒代替。《千金方》治療心臟疾病也有龍角、龍齒一起使用的情況。

龍腦:

**功效:**形狀肥軟,能治療痢疾。

龍胎:

**功效:**治療產後遺留疾病、婦女月經閉止。

陶弘景說:最近在巴中地區多次發現龍的胞胎,形狀完整。說可以治療產後遺留疾病,搗成粉末服用即可。

蘇頌說:許孝宗的《篋中方》記載:龍胎產於蜀中山澗中,很像曬乾的魚鱗,煎煮時腥味很重。可以治療婦女多年月經不通。與瓦松、景天各少許,用水兩碗煎煮成一碗,去渣後分兩次溫服。不久,腹部就會有蠕動感,隨即排出。這種藥材醫家很少知道,但是古人曾經使用過,世上應該有認識它的人。

李時珍說:龍的胞胎都產於巴蜀地區,都主要治療血病,可以認為是同一種東西。

龍涎:

**說明:**龍吐出的唾液,可以用來製香。

李時珍說:龍涎在藥方中很少使用,主要用於各種香料中,據說可以使麝香、腦香等香料數十年香味不散。又說焚燒時,會產生翠綠色的煙霧飄在空中。龍涎產於西南海洋中。據說是春季群龍吐出的唾液漂浮在海面。當地人採集後出售,每兩價值千錢。也有從大魚腹中剖開得到的。剛開始像油脂,黃白色;乾燥後變成塊狀,黃黑色,像百藥煎一樣有油膩紋理;時間久了就變成紫黑色,像五靈脂一樣有光澤。體積輕飄,像浮石一樣有腥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