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綱目》~ 鱗部第四十三卷 (2)
鱗部第四十三卷 (2)
1. 鱗之一
(龍類九種)
白話文:
龍的種類有九種。
2. 龍
(《本經》上品)
【釋名】
時珍曰:按:許慎《說文》:龍字篆文象形。《生肖論》云:龍耳虧聰,故謂之龍。《梵書》名那伽。
【集解】
時珍曰:按:羅願《爾雅翼》云:龍者鱗蟲之長。王符言其形有九似:頭似駝,角似鹿,眼似兔,耳似牛,項似蛇,腹似蜃,鱗似鯉,爪似鷹,掌似虎,是也。其背有八十一鱗,具九九陽數。其聲如戛銅盤。口旁有鬚髯,頷下有明珠,喉下有逆鱗。頭上有博山,又名尺木,龍無尺木不能昇天。
呵氣成云,既能變水,又能變火。陸佃《埤雅》云:龍火得濕則焰,得水則燔,以人火逐之即息。故人之相火似之。龍,卵生思抱,雄鳴上風,雌鳴下風,因風而化。《釋典》云:龍交則變為二小蛇。又小說載龍性粗猛,而愛美玉、空青,喜嗜燕肉,畏鐵及菵草、蜈蚣、楝葉、五色絲。
故食燕者忌渡水,祈雨者用燕,鎮水患者用鐵,激龍者用菵草,祭屈原者用楝葉、色絲裹粽投江。醫家用龍骨者,亦當知其性之愛惡如此。
龍骨,
《別錄》曰:生晉地川穀,及太山岩水岸土穴中死龍處。採無時。
弘景曰:今多出梁、益、巴中。骨欲得脊腦,作白地錦紋,舐之著舌者良。齒小強,猶有齒形。角強而實。皆是龍蛻,非實死也。
斆曰:剡州、滄州、太原者為上。其骨細紋廣者是雌,骨粗紋狹者是雄。五色具者上;白色、黃色者中,黑色者下。凡經落不淨,及婦人採者,不用。普曰:色青白者良。恭曰:今並出晉地。生硬者不好,五色具者良。其青、黃、赤、白、黑,亦應隨色與臟腑相合,如五芝、五石英、五石脂,而《本經》不論及。頌曰:今河東州郡多有之。
李肇《國史補》云:春水時至,魚登龍門,蛻骨甚多。人採為藥,有五色者。龍門是晉地,與《本經》合,豈龍骨即此魚之骨乎?又孫光憲《北夢瑣言》云:五代時鎮州鬥殺一龍,鄉豪曹寬取其雙角。角前一物如藍色,紋如亂錦,人莫之識。則龍亦有死者矣。
宗奭曰:諸說不一,終是臆度。曾有崖中崩出一副,肢體頭角皆備,不知蛻耶?斃耶?謂之蛻斃,則有形之物,不得生見,死方可見。謂之化,則其形獨不可化歟?機曰:《經》文言死龍之骨,若以為蛻,終是臆說。時珍曰:龍骨,《本經》以為死龍,陶氏以為蛻骨,蘇、寇諸說皆兩疑之。
竊謂龍,神物也,似無自死之理。然觀蘇氏所引鬥死之龍,及《左傳》云,豢龍氏醢龍以食;《述異記》云:漢和帝時大雨,龍墮宮中,帝命作羹賜群臣;《博物志》云:張華得龍肉鮓,言得醋則生五色光等說,是龍固有自死者矣,當以《本經》為正。
【修治】
斆曰:凡用龍骨,先煎香草湯浴兩度,搗粉,絹袋盛之。用燕子一隻,去腸肚,安袋於內,懸井面上,一宿取出,研粉。入補腎藥中,其效如神。
白話文:
龍
李時珍引述許慎《說文解字》記載,「龍」字篆文是象形文字。《生肖論》則說龍的耳朵不好,所以稱為「龍」。梵文稱龍為「那伽」。
李時珍引述羅願《爾雅翼》說,龍是鱗蟲之首。王符描述龍的形象,綜合了九種動物的特徵:頭像駱駝,角像鹿,眼像兔,耳像牛,頸像蛇,腹像大蛤蜊,鱗像鯉魚,爪像鷹,掌像虎。龍背上有八十一片鱗片,符合九九陽數;龍的聲音像敲擊銅盤;口旁有鬍鬚,頷下有明珠,喉嚨下有逆鱗;頭上有像小山一樣的突起,稱為「博山」或「尺木」,沒有「尺木」的龍就不能飛昇上天。
龍可以呵氣成雲,能變水也能變火。陸佃《埤雅》說,龍的火遇到濕氣就變成火焰,遇到水就燃燒,用人造的火去燒它就會熄滅,所以人的相火(人體的精氣)與之相似。龍是卵生,雄龍鳴叫時聲音在上風處,雌龍鳴叫時聲音在下風處,它們會隨著風而變化。《釋典》說,龍交配後會變成兩條小蛇。民間傳說中,龍性情粗暴,但喜歡美玉、空青石,愛吃燕子肉,害怕鐵器、菵草、蜈蚣、楝樹葉和五彩絲線。
所以吃燕子的人忌諱渡水,祈雨時用燕子,治水患時用鐵器,驅趕龍時用菵草,祭祀屈原時用楝樹葉和五彩絲線包裹粽子投入江中。醫生使用龍骨時,也應該了解龍的喜惡特性。
龍骨,《名醫別錄》記載,龍骨產於晉地山谷和太行山的巖岸土穴中死龍的地方,沒有特定的採集時間。
陶弘景說,現在多產於梁州、益州、巴中地區。好的龍骨應該是脊椎骨,呈現白色帶有錦紋狀,舔一下會粘在舌頭上;牙齒小而堅固,還保持著牙齒的形狀;角堅硬而結實。這些都是龍蛻下的骨骼,並非真正死去的龍。
甄權說,剡州、滄州、太原產的龍骨最好。骨頭紋路細而寬的是雌龍的,骨頭紋路粗而窄的是雄龍的。五色俱全的龍骨最好,白色和黃色的中等,黑色的最差。凡是經過風雨侵蝕不乾淨的,以及由婦女採集的龍骨,都不能使用。普濟方說,青白色龍骨最好。寇宗奭說,現在都產於晉地。生硬的龍骨不好,五色俱全的最好。青、黃、赤、白、黑五色龍骨也應該根據顏色與五臟六腑相匹配,如同五芝、五石英、五石脂一樣,但是《本經》沒有記載。蘇頌說,現在河東地區的州郡有很多龍骨。
李肇《國史補》記載,春天水漲時,魚類躍過龍門,蛻下的骨頭很多,人們採集來做藥材,有五種顏色的。龍門在晉地,與《本經》記載相符,難道龍骨就是這些魚的骨頭嗎?孫光憲《北夢瑣言》記載,五代時期鎮州殺了一條龍,當地豪強曹寬取走了龍的雙角,角的前端有一種藍色的東西,紋理像亂錦一樣,人們都不認識。這說明龍也是會死的。
寇宗奭說,各種說法都不一樣,都是推測。曾有人在懸崖中發現一副完整的龍骨,肢體和角都齊全,不知道是蛻皮的還是死掉的?如果說是蛻皮的,那麼有形的東西,活著的時候看不到,死了才能看到;如果說是龍化掉了,那麼為什麼只有形體無法化掉呢?張機說,《本經》說的是死龍的骨頭,如果說是蛻皮,那終究是臆測。李時珍說,龍骨,《本經》認為是死龍的骨頭,陶弘景認為是蛻下的骨頭,蘇頌、寇宗奭等人的說法都各有疑問。
我認為,龍是神物,似乎沒有自己死掉的道理。但是,從蘇頌引述鬥死之龍的記載,以及《左傳》記載豢龍氏將龍做成肉醬吃,《述異記》記載漢和帝時大雨,龍掉進宮中,皇帝命人做成羹湯賞賜群臣,《博物志》記載張華得到龍肉鮓,說用醋醃製後會發出五彩光芒等記載來看,龍確實有自己死掉的時候,所以應該以《本經》的說法為準。
甄權說,凡是用龍骨,先用香草湯煮沸兩次,然後搗成粉末,用絹布袋裝好。取一隻燕子,除去內臟,將布袋放入燕子腹中,懸掛在井口上面一夜,取出後研磨成粉末,加入補腎的藥材中使用,效果如同神靈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