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綱目》~ 虫部第三十九卷 (21)
虫部第三十九卷 (21)
1. 螳螂、桑螵蛸
【發明】
時珍曰:桑螵蛸,肝、腎、命門藥也,古方盛用之。
權曰:男子腎衰精自出,及虛而小便利者,加而用之。
頌曰:古今方漏精及風藥中,多用之。
宗奭曰:男女虛損,腎衰陰痿,夢中失精遺溺,白濁疝瘕,不可闕也。鄰家一男子,小便日數十次。如稠米泔,心神恍惚,瘦瘁食減,得之女勞。令服桑螵蛸散藥,未終一劑而愈。其藥安神魂,定心志,治健忘,補心氣,止小便數。用桑螵蛸、遠志、龍骨、菖蒲、人參、茯神、當歸、龜甲(醋炙)各一兩,為末。
臥時,人參湯調下二錢。如無桑上者,即用他樹者,以炙桑白皮佐之。桑白皮行水,以接螵蛸就腎經也。
【附方】舊三,新七。
遺精白濁,盜汗虛勞:桑螵蛸(炙)、白龍骨等分,為細末。每服二錢,空心用鹽湯送下。(《外臺》)
小便不通:桑螵蛸(炙黃)三十枚,黃芩二兩,水煎。分二服。(《聖惠》)
婦人胞轉,小便不通:用桑螵蛸炙為末,飲服方寸匕,日三。(《產書》)
婦人遺尿:桑螵蛸酒炒為末,薑湯服二錢。(《千金翼》)
妊娠遺尿不禁:桑螵蛸十二枚,為末。分二服,米飲下。(《產乳書》)
產後遺尿或尿數:桑螵蛸(炙)半兩,龍骨一兩,為末。每米飲服二錢。(徐氏《胎產方》)
咽喉腫塞:桑上螳螂窠一兩(燒灰),馬屁勃半兩,研勻,蜜丸梧子大。煎犀角湯,每服三五丸。(《總病論》)
咽喉骨哽:桑螵蛸醋煎,呷之。(《經驗良方》)
底耳疼痛:桑螵蛸一個(燒存性),麝香一字。研末。每用半字,摻入神效。有膿先繳淨。(《經驗方》)
小兒軟癤,桑螵蛸燒存性,研末,油調敷之。(《危氏方》)
白話文:
【發明】
李時珍說:桑螵蛸是入肝、腎和命門的藥物,古代醫方經常使用。
權氏說:男子因為腎虛導致精液自行流出,或是虛弱導致小便頻繁者,可以加入桑螵蛸來治療。
蘇頌說:古今醫方中,治療遺精和風症的藥方,大多會使用桑螵蛸。
陳宗奭說:男女因為虛損、腎虛導致陽痿,夢中遺精、尿床、白濁、疝氣等症狀,都不能缺少桑螵蛸。他還提到,有個鄰居男子,每天小便次數非常多,像濃稠的米湯一樣,精神恍惚,身體消瘦、食慾不振,原因是過度性勞。讓他服用桑螵蛸散,還沒吃完一劑就痊癒了。這個藥方能安定精神,穩定心志,治療健忘,補益心氣,止小便頻繁。藥方組成是:桑螵蛸、遠志、龍骨、菖蒲、人參、茯神、當歸、醋炙龜甲,各取一兩,磨成粉末。
在睡前,用人參湯送服二錢藥粉。如果沒有桑樹上的桑螵蛸,可以用其他樹上的,並加入炙過的桑白皮來輔助。桑白皮能利水,可以引導桑螵蛸的藥效到達腎經。
【附方】
舊方三種,新增七種。
- **遺精白濁,盜汗虛勞:**將炙過的桑螵蛸和白龍骨等量磨成細粉。每次服用二錢,空腹用鹽湯送服。
- **小便不通:**用炙黃的桑螵蛸三十個,黃芩二兩,用水煎煮。分兩次服用。
- **婦女子宮翻轉,小便不通:**將炙過的桑螵蛸磨成粉末,每次用方寸匕(古代量具,約一湯匙)的量,用開水送服,一天三次。
- **婦女尿失禁:**將桑螵蛸用酒炒過後磨成粉末,用薑湯送服二錢。
- **懷孕期間尿失禁:**將桑螵蛸十二個磨成粉末,分兩次服用,用米湯送服。
- **產後尿失禁或小便頻繁:**將炙過的桑螵蛸半兩和龍骨一兩,磨成粉末。每次用米湯送服二錢。
- **咽喉腫痛阻塞:**將桑樹上的螳螂窩一個(燒成灰),加上馬屁勃半兩,磨勻,用蜂蜜做成梧桐子大小的丸子。用犀角湯送服,每次三到五丸。
- **喉嚨卡到骨頭:**用醋煎煮桑螵蛸,慢慢含服。
- **耳道疼痛:**將一個桑螵蛸(燒過保留藥性)和少許麝香,磨成粉末。每次取少量摻入耳內,效果很好。如果有膿,要先清理乾淨。
- **小兒軟癤:**將桑螵蛸燒過保留藥性,磨成粉末,用油調勻敷在患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