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時珍

《本草綱目》~ 虫部第三十九卷 (14)

回本書目錄

虫部第三十九卷 (14)

1. 五倍子

(《開寶》)

【校正】自木部移入此。

【釋名】文蛤(《開寶》)、百蟲倉(《拾遺》),法釀過名百藥煎。

時珍曰:五倍當作五𣖾,見《山海經》。其形似海中文蛤,故亦同名。百蟲倉,會意也。百藥煎,隱名也。

【集解】志曰:五倍子在處有之。其子色青,大者如拳,而內多蟲。

頌曰:以蜀中者為勝。生於膚木葉上,七月結實,無花。其木青黃色。其實青,至熟而黃。九月採子,曝乾,染家用之。

時珍曰:五倍子,宋《開寶本草》收入草部,《嘉祐本草》移入木部。雖知生於膚木之上,而不知其乃蟲所造也。膚木,即鹽膚子木也(詳見果部鹽麩子下)。此木生叢林處者,五六月有小蟲如蟻,食其汁,老則遺種,結小球於葉間,正如蛅蟖之作雀甕,蠟蟲之作蠟子也。初起甚小,漸漸長堅,其大如拳。

或小如菱,形狀圓長不等。初時青綠,久則細黃,綴於枝葉,宛若結成。其殼堅脆,其中空虛,有細蟲如蠛蠓。山人霜降前採取,蒸殺貨之。否則蟲必穿壞,而殼薄且腐矣。皮工造為百藥煎,以染皂色,大為時用。他樹亦有此蟲球,不入藥用,木性殊也。

【氣味】酸,平,無毒。

【主治】齒宣疳䘌,肺臟風毒流溢皮膚,作風濕癬瘡,瘙癢膿水,五痔下血不止,小兒面鼻疳瘡(《開寶》)。腸虛泄痢,為末,熟湯服之(藏器)。生津液,消酒毒,治中蠱毒、毒藥(《日華》)。口瘡摻之,便可飲食(宗奭)。斂肺降火,化痰飲,止咳嗽、消渴、盜汗、嘔吐、失血、久痢、黃病、心腹痛、小兒夜啼,烏鬚髮,治眼赤濕爛,消腫毒、喉痹,斂潰瘡、金瘡,收脫肛、子腸墜下(時珍)。

【發明】震亨曰:五倍子屬金與水,噙之善收頑痰,解熱毒,佐他藥尤良。黃昏咳嗽,乃火氣浮入肺中,不宜用涼藥,宜五倍、五味斂而降之。

時珍曰:鹽麩子及木葉,皆酸鹹寒涼,能除痰飲咳嗽,生津止渴,解熱毒酒毒,治喉痹下血血痢諸病。五倍子乃蟲食其津液結成者,故所主治與之同功。其味酸鹹,能斂肺止血化痰,止渴收汗,其氣寒,能散熱毒瘡腫;其性收,能除泄痢濕爛。

【附方】舊二,新七十二。

虛勞遺濁:玉鎖丹:治腎經虛損,心氣不足,思慮太過,真陽不固,漩有餘瀝,小便白濁如膏,夢中頻遺,骨節拘痛,面黧肌瘦,盜汗虛煩,食減乏力。此方性溫不熱,極有神效。用五倍子一斤,白茯苓四兩,龍骨二兩,為末,水糊丸梧子大。每服七十丸,食前用鹽湯送下,日三服。(《和劑方》)

寐中盜汗:五倍子末、蕎麥麵等分,水和作餅,煨熟。夜臥待飢時,干吃二三個,勿飲茶水,甚妙。(《集靈》)

自汗盜汗:常出為自汗,睡中出為盜汗。用五倍子研末,津調填臍中,縛定,一夜即止也。(同上)

白話文:

五倍子

五倍子,古籍記載曾被列入草部,後移至木部。其名源於《山海經》記載的「五𣖾」,因形似海中文蛤,故又名文蛤;因其內含眾多蟲體,故稱百蟲倉;「百藥煎」則是其加工後的名稱,是種隱名。

五倍子廣泛分布,其果實初為青色,成熟後轉為黃色,大小不一,大的如拳頭,小的如菱角。它生長在鹽膚木的葉子上,七月結果,沒有花。九月採收,曬乾後可供染色使用。五倍子實際上是蟲類(類似螞蟻)寄居在鹽膚木上,吸食汁液後形成的蟲癭。蟲癭初時很小,逐漸長大變硬,外殼堅脆,內部中空,含有細小的蟲體。霜降前採收,需蒸煮殺蟲,否則蟲體會蛀壞五倍子,使其品質變差。皮革工匠將其加工成「百藥煎」,用於染制黑色,用途廣泛。其他樹木上也可能出現類似的蟲癭,但並不入藥,因為樹木的種類不同,產生的蟲癭性質也有差異。

五倍子味酸,性平,無毒。

五倍子具有多種功效,可治療齒齦、口腔潰瘍、皮膚風毒、濕疹瘙癢、痔瘡出血、小兒面部口腔潰瘍、腸虛瀉痢、酒毒、中毒、口瘡、肺熱咳嗽、消渴、盜汗、嘔吐、失血、久痢、黃疸、腹痛、小兒夜啼、烏髮、眼疾、腫毒、喉痹、潰瘍、外傷出血、脫肛等症狀。

五倍子歸金、水二經,具有斂肺降火、化痰止咳、止血、收斂等功效。其性寒,可散熱毒;其性收斂,可止瀉痢。與鹽膚木及其葉片一樣,具有除痰、止咳、生津、止渴、解毒等作用,因其由蟲體吸食鹽膚木汁液形成,故功效相似。

古方記載了許多使用五倍子的藥方,用於治療虛勞遺精、盜汗等疾病。例如,玉鎖丹用於治療腎虛、心氣不足等症狀;五倍子與蕎麥麵合制成餅,可治療盜汗;五倍子研末敷臍可治療自汗盜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