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時珍

《本草綱目》~ 服器部第三十八卷 (7)

回本書目錄

服器部第三十八卷 (7)

1.

(《綱目》)

【釋名】時珍曰:古者編竹炙青書字,謂之汗青,故簡策字皆從竹。至秦漢間以繒帛書事,謂之幡紙,故紙字從糸,或從巾也。從氏,諧聲也。劉熙《釋名》云:紙者砥也,其平如砥也。東漢和帝時,耒陽蔡倫始採樹皮、故帛、魚網、麻繒,煮爛造紙,天下乃通用之。蘇易簡《紙譜》云:蜀人以麻,閩人以嫩竹,北人以桑皮,剡溪以藤,海人以苔,浙人以麥麵、稻稈,吳人以繭,楚人以楮,為紙。又云:凡燒藥,以墨塗紙裹藥,最能拒火。

藥品中有閃刀紙,乃摺紙之際,一角疊在紙中,匠人不知漏裁者,醫人取入藥用。今方中未見用此,何歟?

【氣味】諸紙:甘,平,無毒。

【主治】楮紙:燒灰,止吐血、衄血、血崩、金瘡出血(時珍)。

竹紙:包犬毛燒末,酒服,止瘧(《聖惠》)。

藤紙:燒灰,敷破傷出血,及大人小兒內熱,衄血不止。用故藤紙(瓶中燒存性)二錢,入麝香少許,酒服。仍以紙捻包麝香,燒煙燻鼻(時珍)。

草紙:作捻,紝癰疽,最拔膿。蘸油燃燈,照諸惡瘡浸淫濕爛者,出黃水,數次取效(時珍)。

麻紙:止諸失血,燒灰用(時珍)。

紙錢:主癰疽將潰,以筒燒之,乘熱吸患處。其灰止血。其煙久嗅,損人肺氣(時珍)。

【附方】舊二,新六。

吐血不止:白薄紙五張燒灰,水服。效不可言。(《普濟方》)

衄血不止:屏風上故紙燒灰,酒服一錢,即止。(《普濟方》)

皮膚血濺出者:以煮酒罈上紙,扯碎如楊花,攤在出血處,按之即止。(王璆《百一選方》)

血痢不止:白紙三張,裹鹽一匙,燒赤研末。分三服,米飲下。(《聖惠方》)

月經不絕來無時者:案紙三十張燒灰,清酒半升和服,頓定。冬月用暖酒服之。(劉禹錫《傳信方》)

產後血暈:上方服之立驗。已斃經一日者,去板齒灌之,亦活。

諸蟲入耳:以紙塞耳鼻,留蟲入之耳不塞,閉口勿言,少頃蟲當出也。(《集玄方》)

老小尿床:白紙一張鋪席下,待遺於上,取紙曬燒,酒服。(《集簡方》)

白話文:

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記載,古時用竹簡寫字,稱為「汗青」,所以「簡」字從竹。秦漢以後改用繒帛,稱為「幡紙」,所以「紙」字從糸或巾。「紙」字也與「砥」字諧音,意指紙面平滑如砥石。東漢和帝時期,蔡倫發明了用樹皮、舊布、魚網、麻等材料造紙,紙張才得以普及。 不同地區用不同材料造紙,例如蜀地用麻,閩地用嫩竹,北方用桑皮,剡溪用藤,海邊用海藻,浙江用麥麵和稻稈,吳地用蠶繭,楚地用構樹皮。此外,用墨汁塗在紙上包藥材,最能防火。

書中還提到一種「閃刀紙」,是造紙時不小心漏裁,一角疊在紙裡的一種紙,古時醫生會用它入藥,但現代方劑中已不見記載。

各種紙張味甘性平,無毒。楮樹皮造的紙,燒成灰後,可以止吐血、鼻出血、月經過多及外傷出血。竹紙包著狗毛燒成灰,用酒送服,可治瘧疾。藤紙燒成灰,可以敷治外傷出血,以及大人小孩內熱導致的鼻出血不止。用舊藤紙(在瓶中燒成灰)兩錢,加少量麝香,用酒送服,再用紙捻包麝香熏鼻,效果更好。草紙做成紙捻,可以引流癰疽膿液,點燃後塗抹在濕疹等惡瘡上,能排出黃水,多次使用效果顯著。麻紙燒成灰,可以止血。紙錢燒成灰,可以敷治將要潰爛的癰疽,其煙氣久聞則傷肺。

書中記載了幾個相關的藥方,例如:吐血不止,可以用白紙燒灰服用;鼻出血不止,可用舊紙燒灰,用酒送服;皮膚出血,可用酒罈上的紙撕碎敷在傷口上;血痢不止,可以用白紙包鹽燒成灰服用;月經不調,可以用紙燒灰和酒服用;產後血暈,可以用上述方法治療;蟲子進入耳朵,可以用紙塞住耳朵和鼻子;大小便失禁,可以用尿濕的紙燒成灰,用酒送服。

2. 青紙

(《綱目》)

【主治】妒精瘡,以唾黏貼,數日即愈,且護痛也。彌久者良。上有青黛,殺蟲解毒(時珍)。

白話文:

青紙能治療妒精瘡,用唾液將其黏貼患處,幾天就能痊癒,還能止痛。時間放得越久越好。青紙上若有青黛,則能殺蟲解毒。

3. 印紙

(《拾遺》)

【主治】令婦人斷產無子,剪有印處燒灰,水服一錢匕效(藏器)。

白話文:

印紙能治療婦女不孕症,將印紙剪下有印記的地方燒成灰,用水沖服一錢匕即可見效。

4. 桐油傘紙

(《綱目》)

【主治】蛀干陰瘡。燒灰,出火毒一夜,敷之,便結痂(時珍)。

【附方】新一。

疔瘡發汗:千年石灰(炒)十分,舊黑傘紙燒灰一分。每用一小匙,先以齏水些少,次傾香油些少,入末攪勻。沸湯一盞,調下。厚被蓋之,一時大汗出也。(《醫方捷徑》)

白話文:

桐油傘紙

主治:治療潰爛的陰部瘡瘍。將桐油傘紙燒成灰,去除火毒一夜後,敷在患處,很快就會結痂。

附方:

治療疔瘡並促進排汗:取炒過的千年石灰十分,燒成灰的舊桐油傘紙一分。每次取一小匙,先用少量芥末水調和,再加入少量香油攪拌均勻。用一碗沸水沖調,敷在患處,蓋上厚厚的被子,很快就會大量出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