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時珍

《本草綱目》~ 木部第三十四卷 (32)

回本書目錄

木部第三十四卷 (32)

1. 烏藥

每服一、二錢。飲食不進,薑、棗湯下;瘧疾,乾薑、白鹽湯下;腹中有蟲,檳榔湯下;頭風虛腫,茶湯下;婦人冷氣,米飲下;產後血攻心脾痛,童便下;婦人血海痛、男子疝氣,茴香湯下。(《乾坤秘韞》)。小腸疝氣:烏藥一兩,升麻八錢。水二鍾,煎一鍾,露一宿,空心熱服。

(孫天仁《集效方》)。腳氣掣痛:鄉村無藥。初發時即取土烏藥,不犯鐵器,布揩去土,瓷瓦刮屑,好酒浸一宿。次早空心溫服,溏泄即愈。入麝少許,尤佳。痛入腹者,以烏藥同雞子瓦罐中水煮一日,取雞子,切片蘸食,以湯送下,甚效。(《永類鈐方》)。血痢瀉血:烏藥,燒存性,研,陳米飯丸梧桐子大。

每米飲下三十丸。(《普濟方》)。小兒慢驚:昏沉或搐。烏藥磨水,灌之。(《濟急方》)。氣厥頭痛:不拘多少,及產後頭痛。天台烏藥、川芎藭等分,為末。每服二錢,臘茶清調下。產後,鐵錘燒紅淬酒調下。(《濟生方》)。咽喉閉痛:生烏藥(即矮樟根),以酸醋二盞,煎一盞,先噙後咽,吐出痰涎為愈。

(《經驗方》)。孕中有癰:洪州烏藥(軟白香辣者)五錢,水一盞,牛皮膠一片,同煎至七分,溫服。乃龔彥德方也。(《婦人良方》)。心腹氣痛:烏藥(水磨濃汁)一盞,入橘皮一片,蘇一葉,煎服。(《集簡方》)

嫩葉

【主治】炙碾煎飲代茗,補中益氣,止小便滑數(藏器)。

【發明】時珍曰:烏藥,下通少陰腎經,上理脾胃元氣。故丹溪朱氏補陰丸藥中,往往加烏藥葉也。

【主治】陰毒傷寒,腹痛欲死。取一合炒起黑煙,投水中,煎三、五沸,服一大盞,汗出陽回即瘥(《斗門方》)。

【附錄】研藥,珣曰:生南海諸州小樹,葉如椒,根如烏藥而圓小。根味苦,溫,無毒。主霍亂,下痢赤白,中惡蠱毒,腹內不調者。銼,水煎服。

白話文:

[烏藥]

一般用量是一到兩錢。如果食慾不佳,用薑、棗煮的湯送服;如果是瘧疾,用乾薑、白鹽煮的湯送服;如果肚子裡有蟲,用檳榔湯送服;如果是頭部虛腫,用茶湯送服;如果是婦女寒氣症狀,用米湯送服;如果是產後血氣衝心、心脾疼痛,用童子小便送服;如果是婦女血海疼痛或男子疝氣,用茴香湯送服。《乾坤秘韞》

治療小腸疝氣:用烏藥一兩、升麻八錢,加兩碗水煎成一碗,露天放一晚,早上空腹熱服。《集效方》孫天仁

治療腳氣掣痛:鄉下沒有藥的時候,剛發病就用土烏藥,不要碰到鐵器,用布擦掉土,再用瓷器刮下屑,用好酒浸泡一晚。第二天早上空腹溫服,如果拉肚子就好了。加入少量麝香更好。如果痛到肚子裡,就把烏藥和雞蛋放在瓦罐裡加水煮一天,取出雞蛋,切片蘸著吃,再用湯送服,效果很好。《永類鈐方》

治療血痢瀉血:把烏藥燒成炭,研成粉末,用陳米飯捏成梧桐子大小的藥丸,每次用米湯送服三十丸。《普濟方》

治療小兒慢驚:症狀是昏沉或抽搐,用烏藥磨水,灌給孩子喝。《濟急方》

治療氣厥頭痛:不論用多少烏藥,或者產後頭痛,都用天台烏藥、川芎等分,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二錢,用臘茶清湯調服。產後頭痛,則用燒紅的鐵錘淬在酒中,用酒調服。《濟生方》

治療咽喉腫痛:用生烏藥(就是矮樟根),加入兩碗酸醋,煎成一碗,先含在嘴裡,再慢慢吞下,吐出痰涎就好了。《經驗方》

孕婦身上長癰:用洪州產的烏藥(軟白香辣的)五錢,加一碗水,一片牛皮膠,一起煎到剩七分,溫服。這是龔彥德的方子。《婦人良方》

治療心腹氣痛:用烏藥(用水磨成濃汁)一碗,加入一片橘子皮、一片蘇葉,煎服。《集簡方》

嫩葉

【功效】把嫩葉烤過、磨成粉、煎煮後當茶喝,可以補中益氣,止住小便頻數的症狀(藏器)。

【說明】李時珍說:烏藥可以向下疏通少陰腎經,向上調理脾胃元氣。所以朱丹溪的補陰丸藥方中,常常加入烏藥葉。

【功效】治療陰毒傷寒,腹痛到快要死的地步。取一合烏藥子炒到冒黑煙,投入水中,煎煮三到五次,服用一大碗,如果出了汗,陽氣恢復就好了。《斗門方》

【附錄】

關於烏藥的根, 根據許珣的說法:這種藥草生長在南海一帶,是小樹,葉子像花椒,根像烏藥但比較圓小。根的味道是苦的,性溫,無毒。可以治療霍亂、紅痢白痢、中惡蠱毒,以及肚子不舒服的症狀。把根切碎,用水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