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綱目》~ 果部第三十卷 (10)
果部第三十卷 (10)
1. 山楂
時珍曰:凡脾弱食物不克化,胸腹酸刺脹悶者,於每食後嚼二、三枚,絕佳。但不可多用,恐反克伐也。按:《物類相感志》言:煮老雞、硬肉,入山楂數顆即易爛。則其消肉積之功,蓋可推矣。珍鄰家一小兒,因食積黃腫,腹脹如鼓。偶往羊朹樹下,取食之至飽。歸而大吐痰水,其病遂愈。羊朹乃山楂同類,醫家不用而有此效,則其功應相同矣。
【附方】新七。
偏墜疝氣:山棠梂肉、茴香(炒)各一兩,為末,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一百丸,空心白湯下。(《衛生易簡方》)
老人腰痛及腿痛:用棠梂子、鹿茸(炙)等分,為末,蜜丸梧桐子大。每服百丸,日二服。腸風下血,用寒藥、熱藥及脾弱藥俱不效者:獨用山裡果(俗名酸棗,又名鼻涕團)乾者,為末,艾湯調下,應手即愈。(《百一選方》)
痘疹不快:干山楂為末,湯點服之,立出紅活。又法:猴楂五個,酒煎入水,溫服即出。(危氏《得效方》)
痘瘡乾黑危困者:用棠梂子為末,紫草煎酒,調服一錢。(《全幼心鑑》)
食肉不消:山楂肉四兩,水煮食之,並飲其汁。(《簡便方》)
核
【主治】吞之,化食磨積,治㿗疝(時珍)。
【附方】新一。
難產:山楂核七七粒,百草霜為衣,酒吞下。(《海上方》)
陰腎㿗腫:方見橄欖。
白話文:
李時珍說:凡是脾胃虛弱,吃東西難以消化,導致胸腹感到酸痛、脹氣、悶悶不樂的人,每次飯後嚼兩三顆山楂,效果非常好。但切記不可過量食用,以免反過來損傷脾胃。
據《物類相感志》記載,煮老雞或硬肉時,加入幾顆山楂,肉就容易煮爛。由此可見山楂具有消肉食積滯的功效。李時珍的鄰居家有個小孩,因為飲食積滯導致黃腫病,腹脹得像鼓一樣。有次偶然在羊朹樹下,吃了羊朹吃到飽,回家後就吐出很多痰水,病也就好了。羊朹和山楂是同類,雖然醫家不用羊朹,但它有此療效,可見其功效與山楂相同。
【附方】新增的七個方子。
治療偏墜疝氣:用山楂肉、炒過的茴香各一兩,研磨成粉末,用麵糊做成梧桐子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一百丸,用白開水在空腹時送服。(出自《衛生易簡方》)
治療老人腰痛和腿痛:用山楂子、炙過的鹿茸等分,研磨成粉末,用蜂蜜做成梧桐子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一百丸,每天服用兩次。
治療腸風下血,用寒性藥、熱性藥和健脾藥都無效時:單獨用曬乾的山裡果(俗稱酸棗,又名鼻涕團),研磨成粉末,用艾草湯調服,效果顯著。(出自《百一選方》)
治療痘疹發不出來:將乾山楂研磨成粉末,用開水沖服,就能使痘疹順利發出,呈現紅潤的顏色。另外一個方法是:用五個猴楂,用酒煎煮後加入水,溫服即可使痘疹發出。(出自危氏《得效方》)
治療痘瘡乾燥、發黑、病情危急的情況:用山楂子研磨成粉末,用紫草煎煮的酒調服一錢。(出自《全幼心鑑》)
治療吃肉後消化不良:用山楂肉四兩,用水煮來吃,並飲用煮出來的汁液。(出自《簡便方》)
山楂核
【主治】吞服山楂核,可以幫助消化,消除積滯,治療㿗疝。(出自李時珍的說法)
【附方】新增的一個方子。
治療難產:用七十七粒山楂核,用百草霜包裹,用酒吞服。(出自《海上方》)
治療陰腎㿗腫:藥方請參見橄欖條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