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時珍

《本草綱目》~ 菜部第二十七卷 (24)

回本書目錄

菜部第二十七卷 (24)

1. 薯蕷

斅曰:凡使,勿用平田生二、三紀者,須要山中生經十紀者。皮赤,四面有須者妙。採得以銅刀刮去赤皮,洗去涎,蒸過曝乾用。

【氣味】甘,溫、平,無毒。

普曰:神農:甘,小溫;桐君、雷公:甘,涼,無毒。

之才曰:紫芝為之使。惡甘遂。

【主治】傷中,補虛羸,除寒熱邪氣,補中,益氣力,長肌肉,強陰。久服,

耳目聰明,輕身不飢延年(《本經》)。主頭面遊風,頭風眼眩,下氣,止腰痛,治虛勞羸瘦,充五臟,除煩熱(《別錄》)。補五勞七傷,去冷風,鎮心神,安魂魄,補心氣不足,開達心孔,多記事(甄權)。

強筋骨,主泄精健忘(大明)。益腎氣,健脾胃,止泄痢,化痰涎,潤皮毛(時珍)。生搗貼腫硬毒,能消散(震亨)。

【發明】權曰:凡患人體虛羸者,宜加而用之。

詵曰:利丈夫,助陰力。熟煮和蜜,或為湯煎,或為粉,並佳。干之入藥更妙。惟和麵作餺飥則動氣,為不能制面毒也。

李杲曰:山藥入手太陰。張仲景八味丸用乾山藥,以其涼而能補也。亦治皮膚乾燥,以此潤之。

時珍曰:按:吳綬云:山藥入手、足太陰二經,補其不足,清其虛熱。又按:王履《溯洄集》云:山藥雖入手太陰,然肺為腎之上源,源既有滋,流豈無益,此八味丸所以用其強陰也。又按:曹毗《杜蘭香傳》云:食薯蕷可以闢霧露。

【附方】舊一,新十。

補益虛損,益顏色,補下焦虛冷,小便頻數,瘦損無力:用薯蕷於沙盆中研細,入銚中,以酥一大匙熬令香,旋添酒一盞煎攪令勻,空心飲之。每旦一服。(《聖惠方》)。

心腹虛脹,手足厥逆,或飲苦寒之劑多,未食先嘔,不思飲食:山藥半生半炒,為末。米飲服二錢,一日二服,大有功效。忌鐵器、生冷。(《普濟方》)。

小便數多:山藥(以礬水煮過)、白茯苓等分,為末。每水飲服二錢。(《儒門事親》)。

下痢禁口:山藥半生半炒,為末。每服二錢,米飲下。(《衛生易簡方》)。

痰風喘急:生山藥搗爛半碗,入甘蔗汁半碗,和勻。頓熱飲之,立止。(《簡便單方》)。

脾胃虛弱,不思飲食:山芋、白朮各一兩,人參七錢半,為末,水糊丸小豆大,每米飲下四、五十丸。(《普濟方》)

濕熱虛泄:山藥、蒼朮等分。飯丸。米飲服。大人、小兒皆宜。(《瀕湖經驗方》)

腫毒初起:帶泥山藥、蓖麻子、糯米等分,水浸研,敷之即散也。(《普濟方》)

胯眼脊瘍:山藥、沙糖同搗,塗上即消。先以面塗四圍,乃上此。(《簡便單方》)

項後結核,或赤腫硬痛:以生山藥一挺(去皮),蓖麻子二個同研,貼之如神。(《救急易方》)

手足凍瘡:山藥一截,磨泥,敷之。(《儒門事親》)

白話文:

[薯蕷]

有個說法是:凡是使用薯蕷,不要用平地種植二、三十年的,一定要用山裡生長了數十年的。表皮呈現紅色,且四面有鬚根的最好。採收後用銅刀刮去紅色的外皮,洗掉黏液,蒸過後曬乾使用。

根部

【氣味】 味甘,性溫、平,無毒。

普遍認為:神農氏認為味甘,性微溫;桐君、雷公認為味甘,性涼,無毒。

徐之才說:紫芝可以作為薯蕷的輔助藥。忌與甘遂一起使用。

【主治】 可以治療因損傷導致的身體不適,補充虛弱,去除寒熱引起的邪氣,補養中焦,增強體力,強壯肌肉,使陰氣強盛。長期服用,能使聽覺和視覺變得靈敏,身體輕盈不感到飢餓,並能延年益壽(出自《本經》)。還能治療頭面部遊走性風邪、頭風引起的眩暈,使氣下降,止腰痛,治療虛勞消瘦,充養五臟,消除煩躁發熱(出自《別錄》)。可以補養五勞七傷,去除寒冷的風邪,鎮定心神,安定魂魄,補充心氣不足,使心竅通暢,增強記憶力(出自甄權的著作)。

還能強壯筋骨,治療遺精健忘(出自《大明本草》)。可以補益腎氣,健壯脾胃,止瀉痢,化解痰涎,滋潤皮膚毛髮(出自李時珍的著作)。生搗後敷在腫脹堅硬的毒瘡上,能夠消散(出自朱震亨的著作)。

【發明】 甄權說:凡是患有身體虛弱的人,應該加量使用薯蕷。

陳詵說:對男性有益,能增強性能力。煮熟後和蜂蜜一起吃,或是煮湯,或是磨成粉食用,都很好。曬乾後入藥效果更佳。只是和麵做成麵食會引起脹氣,是因為不能抑制麵粉的毒性。

李杲說:山藥歸入手太陰肺經。張仲景的八味丸使用乾山藥,是因為它性涼且能補益。也能治療皮膚乾燥,用它來滋潤。

李時珍說:根據吳綬的說法,山藥歸入手、足太陰兩經,可以補充其不足,清除其虛熱。又根據王履《溯洄集》的說法,山藥雖然歸入手太陰肺經,但是肺是腎的上源,源頭得到滋養,流出的也會有益,這就是八味丸使用它來強壯陰氣的原因。又根據曹毗《杜蘭香傳》的說法,吃薯蕷可以避開霧露的侵害。

【附方】 舊有1方,新增10方。

  • 補益虛損,增進氣色,補下焦虛冷,小便頻繁,身體消瘦無力:將薯蕷在砂缽中研磨成細粉,放入鍋中,加入一大匙酥油熬香,然後加入一杯酒攪拌均勻,空腹飲用。每天早晨服用一次。(出自《聖惠方》)。

  • 心腹虛脹,手足冰冷,或者因服用過多苦寒藥,還沒吃飯就想吐,沒有食慾:將山藥一半生用,一半炒熟,磨成粉末。用米湯送服二錢,一天服用兩次,效果很好。忌用鐵器、生冷食物。(出自《普濟方》)。

  • 小便次數多:將山藥(用礬水煮過)、白茯苓等份,磨成粉末。每次用水送服二錢。(出自《儒門事親》)。

  • 腹瀉且不思飲食:將山藥一半生用,一半炒熟,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二錢,用米湯送服。(出自《衛生易簡方》)。

  • 痰多氣喘:將生山藥搗爛成半碗,加入半碗甘蔗汁,攪拌均勻。趁熱一次飲用,立刻止喘。(出自《簡便單方》)。

  • 脾胃虛弱,沒有食慾:用山芋、白朮各一兩,人參七錢半,磨成粉末,用水糊做成小豆大小的藥丸,每次用米湯送服四、五十丸。(出自《普濟方》)。

  • 濕熱引起的腹瀉:用山藥、蒼朮等份,做成飯丸,用米湯送服。大人、小孩都適合。(出自《瀕湖經驗方》)。

  • 腫毒剛開始出現:用帶泥的山藥、蓖麻子、糯米等份,用水浸泡後研磨,敷在患處即可消散。(出自《普濟方》)。

  • 大腿根部或脊柱生瘡:將山藥、砂糖一同搗爛,塗在患處即可消腫。先在周圍塗上面粉,再塗抹此藥。(出自《簡便單方》)。

  • 頸後有結核,或出現紅腫硬痛:用一節生山藥(去皮),和兩顆蓖麻子一同研磨,敷在患處,效果神奇。(出自《救急易方》)。

  • 手腳凍瘡:用一小段山藥,磨成泥,敷在患處。(出自《儒門事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