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時珍

《本草綱目》~ 菜部第二十七卷 (22)

回本書目錄

菜部第二十七卷 (22)

1.

大明曰:芋以姜同煮過,換水再煮,方可食之。

【附方】舊二,新二。

腹中癖氣:生芋子一斤壓破,酒五斤漬二七日。空腹每飲一升,神良。(韋宙《獨行方》)。

身上浮風:芋煮汁浴之。慎風半日。(孟詵《食療》)。

瘡冒風邪腫痛:用白芋燒灰敷之。干即易。(《千金方》)。

頭上軟癤:用大芋搗敷之,即干。(《簡便方》)。

葉、莖

【氣味】辛,冷,滑,無毒。

【主治】除煩止瀉,療妊婦心煩迷悶,胎動不安。又鹽研,敷蛇蟲咬,並癰腫毒痛,及罯毒箭(大明)。

梗:擦蜂螫尤良(宗奭)。汁:塗蜘蛛傷(時珍)。

【發明】慎微曰:沈括《筆談》云:處士劉易隱居王屋山,見一蜘蛛為蜂所螫,墜地,腹鼓欲裂,徐行入草,齧破芋梗,以瘡就齧處磨之,良久腹消如故。自後用治蜂螫有驗,由此。

【附方】新一。

黃水瘡:芋苗曬乾,燒存性研搽。(邵真人《經驗方》)。

【附錄】野芋,

弘景曰:野芋形葉與芋相似,芋種三年不採成梠芋(音呂),並能殺人。誤食之煩悶垂死者,惟以土漿及糞汁、大豆汁飲之,則活矣。

藏器曰:野芋生溪澗側,非人所種者,根、葉相似。又有天荷,亦相似而大。

時珍曰:小者為野芋,大者為天荷,俗名海芋。詳見草部毒草類。野芋根辛冷,有大毒。醋摩敷蟲瘡惡癬。其葉搗塗毒腫。初起無名者即消,亦治蜂、蠆螫,塗之良。

白話文:

大明說:芋頭要跟薑一起煮過,然後換水再煮,這樣才可以吃。

【附方】舊方二個,新方二個。

腹中積聚的硬塊:用一斤生芋頭搗碎,加入五斤酒浸泡十四天。每天空腹喝一升,效果很好。(韋宙《獨行方》)

身上起風疹:用芋頭煮水洗澡,洗後要避風半天。(孟詵《食療》)

瘡腫因感染風邪而疼痛:用白芋頭燒成灰敷在患處,乾了就更換。(《千金方》)

頭上長軟癤:用大芋頭搗爛敷在患處,很快就會乾掉。(《簡便方》)

葉、莖

【氣味】辛辣,寒冷,滑潤,沒有毒性。

【主治】消除煩躁止瀉,治療孕婦心煩意亂,胎動不安。另外,用鹽研磨後敷在被蛇蟲咬傷處,以及癰腫毒痛處,還有被毒箭射傷的地方(大明)。

芋頭梗:擦拭蜂螫效果尤其好(宗奭)。芋頭汁:塗抹蜘蛛咬傷處(時珍)。

【發明】慎微說:沈括在《筆談》中提到:隱士劉易隱居在王屋山,看到一隻蜘蛛被蜜蜂螫傷,掉到地上,肚子腫脹快要裂開,慢慢爬到草叢中,咬破芋頭梗,用傷口去摩擦咬破的地方,過一會兒肚子就消腫了。從此以後,用這種方法治療蜂螫很有效,就是從這裡來的。

【附方】新方一個。

黃水瘡:把芋頭苗曬乾,燒成灰研磨後塗抹。(邵真人《經驗方》)

【附錄】野芋,

陶弘景說:野芋的形狀和葉子與芋頭相似,芋頭種植三年不採收就會變成梠芋(音呂),而且會致命。誤食導致煩躁垂死的人,只有用泥漿、糞汁、大豆汁給他喝,才能活過來。

陳藏器說:野芋生長在溪澗旁,不是人種的,根和葉與芋頭相似。還有一種叫天荷,也很相似,但是比較大。

李時珍說:小的是野芋,大的是天荷,俗稱海芋。詳細情況可以參考草部的毒草類。野芋的根性辛辣寒冷,有劇毒。用醋磨後敷在蟲咬的瘡和惡癬上。它的葉子搗爛後塗抹在毒腫上,剛開始沒有名字的腫塊也會消退,也可以治療蜂、蠍子螫傷,塗抹效果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