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綱目》~ 菜部第二十七卷 (18)
菜部第二十七卷 (18)
1. 水蕨
(《綱目》)
【集解】時珍曰:水蕨似蕨,生水中。《呂氏春秋》云:菜之美者,有云夢之䔇。即此菜也。䔇音豈。
【氣味】甘、苦,寒,無毒。
【主治】腹中痞積,淡煮食,一、二日即下惡物。忌雜食一月餘乃佳(時珍。《衛生方》)。
白話文:
水蕨,形狀像蕨類,但生長在水中。《呂氏春秋》說:「蔬菜中美味的,有雲夢澤的水蕨。」指的就是這種菜。䔇這個字讀作「豈」。
水蕨味道甘甜、帶點苦味,性寒,沒有毒性。
水蕨可以治療腹中積聚的痞塊,用清淡的方式煮食,一兩天內就能排出體內的污穢之物。食用期間忌諱吃其他雜食一個月以上,效果會更好。(李時珍的說法,《衛生方》也有記載)
2. 薇
(《拾遺》)
【校正】自草部移入此。
【釋名】垂水(《爾雅》)、野豌豆(《綱目》)、大巢菜。
時珍曰:案:許慎《說文》云:薇,似藿。乃菜之微者也。王安石《字說》云:微賤所食,因謂之薇。故《詩》以「采薇賦戍役」。孫炎注《爾雅》云:薇草生水旁而枝葉垂於水,故名垂水也。巢菜見翹搖下。
【集解】藏器曰:薇生水旁,葉似萍,蒸食利人。《三秦記》云:夷齊食之三年,顏多不異。武王誡之,不食而死。
李珣曰:薇生海、池、澤中,水菜也。
時珍曰:薇生麥田中,原澤亦有,故《詩》云:「山有蕨、薇」,非水草也。即今野豌豆,蜀入謂之巢菜。蔓生,莖葉氣味皆似豌豆,其藿作蔬、入羹皆宜。《詩》云:采薇采薇,薇亦柔止。《禮記》云:芼豕以薇。皆此物也。《詩疏》以為迷蕨,鄭氏《通志》以為金櫻芽,皆謬矣。
項氏云:巢菜有大、小二種:大者即薇,乃野豌豆之不實者,小者即蘇東坡所謂元修菜也。此說得之。
【氣味】甘,寒,無毒。
【主治】久食不飢,調中,利大小腸(藏器)。利水道,下浮腫,潤大腸(珣)。
白話文:
【校正】 這個植物原本應該歸類在草部,現在把它移到這裡來。
【名稱解釋】 它的別名有垂水(出自《爾雅》)、野豌豆(出自《本草綱目》)、大巢菜。
李時珍說:我考證許慎的《說文解字》說:薇,外形像豆葉。是一種很普通的野菜。王安石的《字說》說:因為是貧賤人家吃的食物,所以叫做薇。因此《詩經》用「采薇」來描寫戍守邊疆的勞役。孫炎注釋《爾雅》說:薇草生長在水邊,枝葉垂向水面,所以叫做垂水。巢菜的記載在翹搖那裡。
【產地與形態】 陳藏器說:薇生長在水邊,葉子像浮萍,蒸熟後吃對人有益。《三秦記》記載:伯夷、叔齊吃薇三年,容貌沒有什麼改變。武王勸他們吃糧食,他們不吃而死。
李珣說:薇生長在海邊、池塘、沼澤中,是一種水生植物。
李時珍說:薇生長在麥田裡,原野沼澤也有,所以《詩經》說:「山上有蕨、薇」,它並不是水生植物。它就是現在的野豌豆,四川人叫它巢菜。蔓生,莖和葉子的氣味都像豌豆,可以用葉子當蔬菜,也可以煮湯。 《詩經》說:採薇採薇,薇菜幼嫩柔軟。《禮記》說:用薇菜來餵豬。說的都是這個東西。《詩經疏》認為它是迷蕨,鄭樵的《通志》認為它是金櫻花的嫩芽,都是錯的。
項氏說:巢菜有大小兩種:大的就是薇,是沒有結果的野豌豆;小的就是蘇東坡所說的元修菜。這個說法很正確。
【氣味】 味甘,性寒,沒有毒性。
【主要功效】 長期食用可以不感到飢餓,調理脾胃,通利大小腸(陳藏器)。可以疏通水道,消除浮腫,潤滑大腸(李珣)。
3. 翹搖
(《拾遺》)
【釋名】搖車(《爾雅》)、野蠶豆(《綱目》)、小巢菜。
藏器曰:翹搖,幽州人謂之翹饒。《爾雅》云:柱夫,搖車(俗呼翹搖車)是矣。
蔓生細葉,紫花可食。
時珍曰:翹搖,言其莖葉柔婉,有翹然飄搖之狀,故名。蘇東坡云:菜之美者,蜀鄉之巢。故人巢元修嗜之,因謂之元修菜。陸放翁詩序云:蜀蔬有兩巢:大巢即豌豆之不實者;小巢生稻田中,吳地亦多,一名漂搖草,一名野蠶豆。以油炸之,綴以米糝,名草花,食之佳,作羹尤美。
【集解】藏器曰:翹搖生平澤。蔓生如䝁豆,紫花。
時珍曰:處處皆有。蜀人秋種春採,老時耕轉壅田。故薛田詩云:剩種豌巢沃晚田。蔓似䝁豆而細,葉似初生槐芽及蒺藜,而色青黃。欲花未萼之際,採而蒸食,點酒下鹽,芼羹作餡,味如小豆藿。至三月開小花,紫白色。結角,子似豌豆而小。
【氣味】辛,平,無毒。
詵曰:煮食佳,生食令人吐水。
【主治】破血,止血生肌。搗汁服之,療五種黃病,以瘥為度(藏器)。利五臟,明耳目,去熱風,令人輕健,長食不厭,甚益人(孟詵)。止熱瘧,活血平胃(時珍)。
【附方】新二。
活血明目:漂搖豆為末,甘草湯服二錢,日二錢。(《衛生易簡方》)。
熱瘧不止:翹搖杵汁服之。(《廣利方》)
白話文:
[翹搖]
[名稱解釋]
又名搖車、野蠶豆、小巢菜。
李藏器說:翹搖,幽州人稱它為翹饒。《爾雅》說的柱夫,就是搖車(俗稱翹搖車)。
它是一種蔓生的植物,葉子細小,開紫色的花,可以食用。
李時珍說:翹搖,是說它的莖葉柔軟細長,有飄搖的樣子,因此得名。蘇東坡說:「菜中美味,要數蜀地的巢菜。」所以當時有個叫巢元修的人特別喜歡吃,因此又被稱為元修菜。陸放翁在詩序中說:「蜀地的蔬菜有兩種巢菜:大巢是指豌豆未結實的嫩苗;小巢生長在稻田中,吳地也很多,又名漂搖草、野蠶豆。」用油炸過,再撒上米粒,叫做草花,味道很好,用來煮羹湯尤其美味。
[產地與形態]
李藏器說:翹搖生長在平坦的沼澤地。蔓生,像小豆藤一樣,開紫色的花。
李時珍說:到處都有。蜀地的人在秋天播種,春天採收,等老了之後就翻耕到田裡當肥料。所以薛田的詩說:「剩下種豌豆苗來滋養晚田。」它的藤蔓像小豆藤但更細,葉子像剛長出來的槐樹芽和蒺藜,顏色青黃。在快開花還沒長出花萼的時候採摘,蒸熟後食用,可以沾酒和鹽,也可以用來做羹湯或做餡料,味道像小豆藿。到了三月開出小白色的紫色小花,會結豆莢,種子像豌豆但更小。
[氣味與特性]
味道辛辣,性平,沒有毒性。
孟詵說:煮熟後食用味道好,生吃會讓人嘔吐。
[功效]
有破血、止血、促進肌肉生長的功效。搗成汁服用,可以治療五種黃疸病,直到痊癒為止(李藏器的說法)。可以調理五臟、使耳聰目明、去除熱風、使人身體輕健,長期食用也不會厭倦,對身體很有益處(孟詵的說法)。可以止熱瘧,活血並調和脾胃(李時珍的說法)。
[相關藥方]
有兩個相關藥方。
活血明目:把漂搖豆磨成粉末,用甘草湯送服二錢,每天服用兩次。(出自《衛生易簡方》)
熱瘧不止:把翹搖搗成汁服用。(出自《廣利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