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時珍

《本草綱目》~ 菜部第二十六卷 (22)

回本書目錄

菜部第二十六卷 (22)

1. 蕓薹

腸風下血

【氣味】辛,溫,無毒。

【主治】夢中泄精,與鬼交(思邈)。取油敷頭,令髮長黑(藏器)。行滯血,破冷氣,消腫散結,治產難、產後心腹諸疾,赤丹熱腫,金瘡血痔(時珍)。

【發明】時珍曰:蕓薹菜子、葉同功。其味辛氣溫,能溫能散。其用長於行血滯,破結氣。故古方消腫散結,治產後一切心腹氣血痛,諸遊風丹毒熱腫瘡痔諸藥咸用之。經水行後,加入四物湯服之,云能斷產。又治小兒驚風,貼其頂囟,則引氣上出也。《婦人方》治產難歌云:黃金花結粟米實,細研酒下十五粒。靈丹功效妙如神,難產之時能救急。

【附方】新十二。

蕓薹散:治產後惡露不下,血結衝心刺痛。將來才遇冒寒踏冷,其血必往來心腹間,刺痛不可忍,謂之血母。並治產後心腹諸疾。產後三日,不可無此。用蕓薹子(炒)、當歸、桂心、赤芍藥等分。每酒服二錢,趕下惡物。(楊氏《產乳》)。

產後血暈:蕓薹子、生地黃等分,為末。每服三錢,姜七片,酒、水各半盞,童便半盞,煎七分,溫服即蘇。(溫隱居《海上仙方》)

補血破氣:追氣丸:治婦人血刺,小腹痛不可忍。亦可常服,補血虛、破氣塊甚效。用蕓薹子(微炒)、桂心各一兩,高良薑半兩,為末,醋糊丸梧子大,每淡醋湯下五丸。(沈存中《靈苑方》)。

腸風臟毒下血:蕓薹子生用,甘草炙,為末。每服二錢,水煎服之。(《聖惠方》)。

頭風作痛:蕓薹子一分,大黃三分,為末,㗜鼻。

風熱牙痛:蕓薹子、白芥子、角茴香等分,為末。㗜鼻,左㗜右,右㗜左。(《聖惠》)。

小兒天釣:蕓薹子、生烏頭(去皮、尖)各二錢,為末。每用一錢,水調塗頂上。名塗頂散。(《聖濟總錄》)。

風瘡不愈:陳菜子油,同穿山甲末熬成膏,塗之即愈。(《攝生眾妙方》)。

熱癤腫毒:蕓薹子、狗頭骨等分,為末,醋和敷之。(《千金方》)。

傷損接骨:蕓薹子一兩,小黃米(炒)二合,龍骨少許,為末,醋調成膏,攤紙上貼之。(《乾坤秘韞》)。

湯火傷灼:菜子油調蚯蚓屎,搽之。(楊起《簡便單方》)。

蜈蚣螫傷:菜子油傾地上,擦地上油摻之即好。勿令四眼人見。(陸氏《積德堂方》)

白話文:

蕓薹

蕓薹(油菜籽)味辛性溫,無毒。

可治夢遺、與鬼交(房事不潔)。其油可敷頭,使頭髮烏黑亮澤。能活血化瘀、溫經散寒、消腫散結,治療難產、產後腹痛等婦科疾病,以及丹毒、熱腫、金瘡、痔瘡等。

蕓薹的種子和葉子功效相同,因其辛溫的特性,能溫中散寒、活血化瘀,故常用于治療腫脹、結塊,以及產後各種腹痛、氣血瘀滯等症。經期後服用加入四物湯的蕓薹,據說能止血。也可用於治療小兒驚風,將其敷貼在囟門,可引導氣血上行。古方記載,蕓薹子可治療難產。

以下是一些運用蕓薹的古代方劑:

  • 蕓薹散: 治產後惡露不下,血瘀導致心腹刺痛(血母)。產後三日內服用。

  • 產後血暈方: 治療產後暈厥。

  • 追氣丸: 治療婦女血瘀腹痛,也可用於補血、散瘀。

  • 治腸風臟毒下血方: 治療腸風下血。

  • 治頭風作痛方: 治療頭痛。

  • 治風熱牙痛方: 治療牙痛。

  • 治小兒天吊方(一種小兒疾病): 治療小兒天吊。

  • 治風瘡不愈方: 治療久治不愈的風瘡。

  • 治熱癤腫毒方: 治療熱毒癰腫。

  • 治傷損接骨方: 治療跌打損傷,接骨。

  • 治湯火傷灼方: 治療燙傷。

  • 治蜈蚣螫傷方: 治療蜈蚣咬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