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時珍

《本草綱目》~ 谷部第二十三卷 (4)

回本書目錄

谷部第二十三卷 (4)

1.

李鵬飛曰:五種黍米,多食閉氣。

【主治】益氣,補中(《別錄》)。燒灰和油,塗杖瘡,止痛,不作瘢(孟詵)。嚼濃汁,塗小兒鵝口瘡,有效(時珍)。

【發明】思邈曰:黍米,肺之谷也。肺病宜食之。主益氣。

時珍曰:按:羅願云:黍者,暑也。以其象火,為南方之谷。蓋黍最黏滯,與糯米同性,其氣溫暖,故功能補肺,而多食作煩熱,緩筋骨也。孟氏謂其性寒,非矣。

【附方】舊二,新二。

男子陰易:黍米二兩,煮薄粥,和酒飲,發汗即愈。(《聖濟總錄》)。

心痛不瘥,四十年者:黍米淘汁,溫服隨意。(《經驗方》)

湯火灼傷,未成瘡者:黍米、女曲等分,各炒焦研末,雞子白調塗之。煮粥亦可。(《肘後方》)。

閃肭脫臼,赤黑腫痛:用黍米粉、鐵漿粉各半斤,蔥一斤,同炒存性,研末。以醋調服三次後,水調入少醋貼之。(《集成》)

白話文:

李鵬飛說:五種黍米,吃太多會導致呼吸困難。

黍米具有益氣、補益中焦的作用(《名醫別錄》)。燒成灰後和油混合,可以塗抹杖瘡,止痛,且不會留下疤痕(孟詵)。將黍米嚼成濃汁,塗抹小兒鵝口瘡,也有效(李時珍)。

思邈說:黍米是肺的穀物,肺部疾病的人適合食用,可以益氣。

李時珍說:羅願說:黍,就是暑,因為它像火,是南方的穀物。黍米非常黏膩,和糯米的特性相似,氣溫暖,所以能補益肺氣,但吃太多會感到煩熱,且會使筋骨遲緩。孟詵說黍米性寒,是錯誤的。

以下列出一些用黍米治療疾病的古方。

治療男子陰囊腫痛:取黍米二兩,煮成稀粥,和酒服用,出汗即可痊癒(《聖濟總錄》)。

治療長期心痛(四十年未癒):取黍米淘米水溫服,可自行決定服用量(《經驗方》)。

治療湯火灼傷(尚未成瘡):取黍米和酒曲等量,分別炒焦研磨成粉末,用雞蛋清調和後塗抹患處。煮粥服用也有效(《肘後方》)。

治療閃、挫傷或脫臼,伴隨紅腫熱痛:取黍米粉和鐵漿粉各半斤,蔥一斤,一起炒至存性,研磨成粉末。先用醋調服三次,然後用水調和,加入少量醋,敷貼患處(《醫學集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