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綱目》~ 谷部第二十二卷 (25)
谷部第二十二卷 (25)
1. 粳
時珍曰:粳稻六、七月收者為早粳(止可充食),八、九月收者為遲粳,十月收者為晚粳。北方氣寒,粳性多涼,八、九月收者即可入藥。南方氣熱,粳性多溫,惟十月晚稻氣涼乃可入藥。遲粳、晚粳得金氣多,故色白者入肺而解熱也。早粳得土氣多,故赤者益脾而白者益胃。若滇、嶺之粳則性熱,惟彼土宜之耳。
【附方】舊二,新十。
霍亂吐瀉,煩渴欲絕:用粳米二合研粉,入水二盞研汁,和淡竹瀝一合,頓服。(《普濟》)。
赤痢熱躁:粳米半升,水研取汁,入油瓷瓶中,蠟紙封口,沉井底一夜,平旦服之。吳內翰家乳母病此,服之有效。(《普濟方》)。
自汗不止:粳米粉絹包,頻頻撲之。
五種屍病:粳米二升,水六升,煮一沸服,日三。(《肘後》)。
卒心氣痛:粳米二升。水六升,煮六、七沸,服。(《肘後方》)。
米症嗜米,有人好啞米,久則成症,不得米則吐出清水,得米即止,米不消化,久亦斃人:用白米五合,雞屎一升,同炒焦為末。水一升,頓服。少時吐出症,如研米汁,或白沫淡水,乃愈也。(《千金方》)。
小兒初生三日,應開腸胃、助穀神者:碎米濃作汁飲,如乳酪,頻以豆許與兒飲之。二七日可與哺,慎不得與雜藥也。(《肘後方》)。
初生無皮色赤,但有紅肉,乃受胎未足也:用早白米粉撲之,肌膚自生。(《普濟方》)。小兒甜瘡,生於面耳:令母頻嚼白米,臥時塗之。不過三、五次,即愈。
荒年辟穀:粳米一斗,酒三升漬之,曝乾又漬,酒盡止。取出稍食之,可闢三十日。足一斛三升,辟穀一年。(《肘後方》)。
胎動腹痛,急下黃汁:用粳米五升,黃耆六兩,水七升,煎二升,分四服。(《聖惠》)。
赤根疔腫:白粉熬黑,和蜜敷之。(《千金方》)。
淅二泔
【釋名】米瀋。
時珍曰:淅,音錫,洗米也。瀋,汁也。泔,甘汁也。第二次者,清而可用,故曰淅二泔。
【氣味】甘,寒,無毒。
【主治】清熱,止煩渴,利小便,涼血(時珍)。
【發明】戴原禮曰:風熱赤眼,以淅二泔睡時冷調洗肝散、菊花散之類,服之。
【附方】新四。
吐血不止:陳紅米泔水,溫服一鍾,日三次。(《普濟方》)
鼻出衄血:頻飲淅二泔,仍以真麻油或蘿蔔汁滴入之。(《證治要訣》)
鼻上酒齇:以淅二泔食後冷飲。外以硫黃入大菜頭內,煨碾塗之。(《證治要訣》)。
服藥過劑,悶亂者:粳米瀋飲之。(《外臺》)。
炒米湯
【主治】益胃除濕。不去火毒,令人作渴(時珍)。
粳谷奴(穀穗煤黑者),
【主治】走馬喉痹,燒研,酒服方寸匕,立效(時珍。出《千金》)。
禾稈
【主治】解砒毒,燒灰,新汲水淋汁濾清,冷服一碗,毒當下出(時珍。出《衛生易簡方》)。
白話文:
粳米種類及藥性:李時珍記載,六、七月收割的粳米稱為早粳,只能食用;八、九月收割的為遲粳,十月收割的為晚粳。北方氣候寒冷,粳米性涼,八、九月收割的遲粳即可入藥;南方氣候炎熱,粳米性溫,只有十月收割的晚粳,因帶有秋天的涼氣,才能入藥。遲粳、晚粳因收穫時間接近秋季,金氣較盛,所以米色白的入肺經解熱;早粳因收穫時間接近夏季,土氣較盛,所以米色紅的益脾,米色白的益胃。但雲南、嶺南地區的粳米性溫,只有當地人適合食用。
粳米藥方:
- 霍亂吐瀉、口渴欲絕:將二合粳米研成粉末,加二盞水研磨取汁,與一合淡竹瀝混合,一次服用。(出自《普濟方》)
- 赤痢熱躁:將半升粳米用水研磨取汁,倒入油瓷瓶中,用蠟紙封口,沉入井底一夜,清晨服用。吳內翰家的乳母以此方治病有效。(出自《普濟方》)
- 自汗不止:用粳米粉用絹布包好,反覆輕敷患處。
- 五種屍病(可能指瘟疫等):用二升粳米,六升水,煮沸一次服用,一日三次。(出自《肘後方》)
- 突然心痛:用二升粳米,六升水,煮六七沸,服用。(出自《肘後方》)
- 米症(嗜米成癮):有些人嗜好生米,久而形成疾病,不吃米就吐清水,吃了米就好了,但米無法消化,久了也會致命:用五合白米,一升雞屎,一起炒焦研磨成粉,用一升水沖服,不久就能吐出病症(像研磨的米汁或白沫清水),病就好了。(出自《千金方》)
- 嬰兒出生三天內,需開通腸胃、幫助消化:將米磨碎,煮成濃稠的米汁,像乳酪一樣,少量多次餵食嬰兒。滿月後才能餵食其他食物,切勿添加其他藥物。(出自《肘後方》)
- 嬰兒出生時皮膚無色,只有紅肉,表示胎兒發育不足:用早熟白米粉敷在嬰兒身上,皮膚就會長出來。(出自《普濟方》)
- 嬰兒面部或耳朵長甜瘡:讓母親反覆咀嚼白米,睡覺時塗抹在患處,一般三五次即可痊癒。
- 荒年斷糧:將一斗粳米,用三升酒浸泡,曬乾後再浸泡,直到酒用完為止。取出少量食用,可維持三十天;如果用一斛三升粳米,則可維持一年。(出自《肘後方》)
- 胎動腹痛,伴隨下瀉黃色液體:用五升粳米,六兩黃耆,七升水,煎成二升,分四次服用。(出自《聖惠方》)
- 赤根疔腫:將白米粉熬成黑色,與蜂蜜混合敷在患處。(出自《千金方》)
洗米水(淅二泔):
名稱:米瀋(洗米水)。「淅」音錫,指洗米。「瀋」指汁液。「泔」指甘甜的汁液。第二次洗米水清澈可用,故稱淅二泔。
藥性:甘,寒,無毒。
功效:清熱,止渴,利尿,涼血(李時珍)。
應用:戴原禮記載,風熱赤眼,可用冷卻的第二次洗米水洗眼睛,同時服用清肝散、菊花散等藥物。
洗米水藥方:
- 吐血不止:溫服一杯陳年紅米洗米水,一日三次。(出自《普濟方》)
- 鼻出血:頻頻飲用洗米水,並滴入麻油或蘿蔔汁。(出自《證治要訣》)
- 鼻部酒齇(酒糟):飯後冷飲洗米水。外用硫磺與蘿蔔一起煨煮,研磨後塗抹。(出自《證治要訣》)
- 服藥過量,胸悶煩躁:飲用粳米洗米水。(出自《外台秘要》)
炒米湯:
功效:益胃除濕,但不能去火毒,反而會讓人口渴(李時珍)。
穀穗煤黑粳米(粳谷奴):
功效:治療走馬喉痹(急性喉炎),燒成炭末,用酒送服一錢,立即見效。(李時珍,出自《千金方》)
禾稈(稻草):
功效:解砒霜毒,燒成灰,用新汲水沖泡,過濾取汁,冷服一碗,毒素就能排出。(李時珍,出自《衛生易簡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