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時珍

《本草綱目》~ 谷部第二十二卷 (2)

回本書目錄

谷部第二十二卷 (2)

1. 胡麻

有本團而末分三丫如鴨掌形者,葛洪謂一葉兩尖為巨勝者指此。蓋不知烏麻、白麻,皆有二種葉也。

按:《本經》胡麻一名巨勝,《吳普本草》一名方莖,《抱朴子》及《五符經》並云巨勝一名胡麻,其說甚明。至陶弘景始分莖之方圓。雷斆又以赤麻為巨勝,謂烏麻非胡麻。《嘉祐本草》復出白油麻,以別胡麻。並不知巨勝即胡麻中丫葉巨勝而子肥者,故承誤啟疑如此。惟孟詵謂四稜、八稜為土地肥瘠。

寇宗奭據沈存中之說,斷然以脂麻為胡麻,足以證諸家之誤矣。又賈思勰《齊民要術》種收胡麻法,即今種收脂麻之法,則其為一物尤為可據。今市肆間,因莖分方圓之說,遂以茺蔚子偽為巨勝,以黃麻子及大藜子偽為胡麻,誤而又誤矣。茺蔚子長一分許,有三稜。黃麻子黑如細韭子,味苦。

大藜子狀如壁蝨及酸棗核仁,味辛甘,並無脂油,不可不辨。梁簡文帝《勸醫文》有云:世誤以灰滌菜子為胡麻。則胡麻之訛,其來久矣。

慎微曰:俗傳胡麻須夫婦同種則茂盛。故《本事詩》云:胡麻好種無人種,正是歸時又不歸。

胡麻

【修治】弘景曰:服食胡麻,取烏色者,當九蒸九曝,熬搗餌之。斷谷,長生,充飢。雖易得,而學者未能常服,況余藥耶?蒸不熟,令人發落。其性與茯苓相宜。俗方用之甚少,時以合湯丸爾。

斆曰:凡修事以水淘去浮者,曬乾,以酒拌蒸,從巳至亥,出攤曬乾。臼中舂去粗皮,留薄皮。以小豆對拌,同炒,豆熟,去豆用之。

【氣味】甘,平,無毒。

士良曰:初食利大小腸,久食即否,去陳留新。

《鏡源》曰:巨勝可煮丹砂。

【主治】傷中虛羸,補五內,益氣力,長肌肉,填髓腦。久服,輕身不老(《本經》)。堅筋骨,明耳目,耐飢渴,延年。療金瘡止痛,及傷寒溫瘧大吐後,虛熱羸困(《別錄》)。補中益氣,潤養五臟,補肺氣,止心驚,利大小腸,耐寒暑,逐風濕氣、遊風、頭風,治勞氣,產後羸困,催生落胞。細研塗發令長。

白蜜蒸餌,治百病(《日華》)。炒食,不生風。病風人久食,則步履端正,語言不謇(李廷飛)。生嚼塗小兒頭瘡,煎湯浴惡瘡、婦人陰瘡,大效(蘇恭)。

白話文:

胡麻

古代關於胡麻的記載有很多混淆,例如葛洪所說的「巨勝」指的是葉子像鴨掌的胡麻,但其實烏麻和白麻都有兩種葉型。

《本經》稱胡麻為巨勝,《吳普本草》稱之為方莖,《抱朴子》和《五符經》也明確指出巨勝就是胡麻。陶弘景開始區分胡麻莖的方圓,雷斆更認為只有赤麻才是巨勝,烏麻不是胡麻。《嘉祐本草》又區分出白油麻,與胡麻區別開來。這些說法都未能認識到「巨勝」其實就是葉子較大、種子肥碩的胡麻,因此產生許多混淆和疑問。只有孟詵指出胡麻的四稜、八稜與土地肥瘠有關。

寇宗奭根據沈存中的說法,明確指出脂麻就是胡麻,糾正了前人的錯誤。賈思勰《齊民要術》中關於胡麻的種植和收穫方法,與現代脂麻的種植方法一致,進一步證明了二者為同一種植物。但市面上因為莖的方圓之說,卻用茺蔚子偽充巨勝,用黃麻子和大藜子偽充胡麻,造成了更大的混亂。茺蔚子長約一寸,有三稜;黃麻子黑色,像細韭菜籽,味道苦;大藜子像壁蝨或酸棗核仁,味道辛甘,而且沒有油脂,這些都與胡麻不同,必須加以區分。梁簡文帝的《勸醫文》中也提到,世人誤將灰滌菜子當作胡麻,可見胡麻的訛誤流傳已久。

民間流傳胡麻需要夫妻共同播種才會茂盛,所以《本事詩》有「胡麻好種無人種,正是歸時又不歸」的說法。

胡麻的炮製方法:

陶弘景說:服用胡麻,應該選擇黑色的,用九蒸九曬的方法炮製,然後研磨成粉食用。可以斷谷、延年益壽、充飢。雖然胡麻容易取得,但很少有人能長期服用,更別提其他藥物了。如果沒有蒸熟,會導致脫髮。胡麻的藥性與茯苓相合。民間很少單獨使用胡麻,通常是把它製成湯劑或丸藥。

雷斆說:炮製胡麻,要用清水淘洗去除浮物,曬乾後用酒拌勻蒸煮,從巳時到亥時,取出攤開曬乾。然後用臼舂去粗皮,保留薄皮。再用小豆拌勻炒制,等小豆熟了,去掉小豆即可使用。

胡麻的氣味:

甘味,性平,無毒。

寇宗奭說:初次食用胡麻會促進大小腸蠕動,長期食用則不會,並且能去除陳舊的積滯,促進新陳代謝。

《鏡源》記載:巨勝(胡麻)可以與丹砂一起熬煉。

胡麻的功效:

治療心腹虛弱、羸瘦,補益五臟,增強體力,使肌肉豐滿,滋養髓腦。(《本經》)能堅固筋骨,使耳目聰明,耐飢渴,延年益壽。治療外傷出血止痛,以及傷寒、溫病、瘧疾大吐之後的虛熱、羸弱。(《別錄》)能補中益氣,滋潤五臟,補益肺氣,治療心驚,通利大小腸,耐寒暑,驅除風濕、遊走之風、頭痛,治療勞損,產後虛弱,促進胎兒娩出及胎盤排出。研磨細末塗抹頭髮可以促進頭髮生長。(《本經》《別錄》)

用白蜜蒸製成餌,可以治療百病。(《日華》)炒熟食用,不會引起風痺。久服可以使步履穩健,言語流利。(李廷飛)生嚼塗抹小兒頭瘡,煎湯沐浴可以治療惡瘡、婦人的陰部瘡瘍,效果顯著。(蘇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