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綱目》~ 草部第十八卷 (84)
草部第十八卷 (84)
1. 落雁木
(《海藥》),
【校正】自木部移入此。
【釋名】珣曰:藤蘿高丈餘,雁過皆綴其中,或云雁銜至代州雁門而生,以此為名。
【集解】珣曰:按:徐表《南州記》云:落雁木生南海山野中。蔓生,四邊如刀削。代州雁門亦有之,蜀中雅州亦有。
頌曰:雅州出者,苗作蔓纏繞大木,苗葉形色大都似茶,無花實。彼人四月採苗,入藥用。
莖葉
【氣味】甘,平、溫,無毒。
【主治】風痛傷折,腳氣腫,腹滿虛脹。以枌木皮同煮汁洗之,立效。又婦人陰瘡浮泡,以椿木皮同煮汁洗之(李珣)。產後血氣痛,並折傷內損諸疾,煮汁服(蘇頌)。
【附錄】折傷木(《唐本草》)
恭曰:生資州山谷。藤繞樹木上,葉似莽草葉而光厚。
八月、九月採莖,日乾。味甘、咸,平,無毒。主傷折,筋骨疼痛,散血補血,產後血悶,止痛。酒水各半,煮濃汁飲。
每始王木(《唐本草》)恭曰:生資州。藤繞樹木上,葉似蘿藦葉。二月、八月採莖,陰乾。味苦,平,無毒。主傷折跌筋骨,生肌破血止痛。以酒水各半,煮濃汁飲之。
白話文:
【校正】從木部移到這裡。
【名稱解釋】李珣說:這種藤蔓長得很高,超過一丈,連雁鳥飛過都會被纏住,有人說是大雁從代州雁門帶來的種子而生長,因此得名。
【產地】李珣說:查閱徐表的《南州記》記載,落雁木生長在南海山野中,是蔓生的植物,四邊像刀削過一樣。代州雁門也有這種植物,四川雅州也有。
蘇頌說:雅州產的落雁木,莖像藤蔓一樣纏繞在大樹上,嫩葉的形狀和顏色很像茶葉,沒有花也沒有果實。當地人在四月採摘嫩葉,作為藥材使用。
莖葉
【性味】味道甘甜,性平或溫和,沒有毒性。
【功效】主要治療因風引起的疼痛、跌打損傷、腳氣腫脹、腹部脹滿等症狀。用落雁木和枌木皮一起煮水清洗患處,效果很好。另外,婦女陰部生瘡長出水泡,用落雁木和椿木皮一起煮水清洗也有療效(李珣)。產後氣血疼痛,以及跌打損傷造成的內傷等各種疾病,煮水服用(蘇頌)。
【附錄】折傷木(出自《唐本草》)
陳藏器說:生長在資州的山谷中。藤蔓纏繞在樹木上,葉子像莽草葉,但是比較光亮厚實。
在八月、九月採摘莖部,曬乾。味道甘甜、帶鹹味,性平,沒有毒性。主要治療跌打損傷、筋骨疼痛、活血補血、產後血悶和止痛。將藥材用水和酒各一半煮成濃汁飲用。
每始王木(出自《唐本草》)陳藏器說:生長在資州。藤蔓纏繞在樹木上,葉子像蘿藦葉。在二月、八月採摘莖部,陰乾。味道苦澀,性平,沒有毒性。主要治療跌打損傷、筋骨錯位、促進肌肉生長、活血止痛。將藥材用水和酒各一半煮成濃汁飲用。
2. 風延母
(《拾遺》)
藏器曰:生南海山野中,他處無有也。蔓繞草木上,細葉。《南都賦》云「風衍蔓延于衡皋」是也。味苦,寒,無毒。主小兒發熱發強,驚癇寒熱,熱淋,利小便,解煩明目,並煮服之。
珣曰:主三消五淋,下痰,小兒赤白毒痢,蛇毒瘴溪毒,一切瘡腫,並宜煎服。
千里及(《拾遺》)
【校正】併入《圖經》千里光。
【集解】藏器曰:千里及,藤生道旁籬落間,葉細而厚。宣湖間有之。
頌曰:千里急,生天台山中。春生苗,秋有花。土人採花葉入眼藥。又筠州有千里光,生淺山及路旁。葉似菊葉而長,背有毛。枝幹圓而青。春生苗,秋有黃花,不結實。採莖葉入眼藥,名黃花演。蓋一物也。
【氣味】苦,平,有小毒。頌曰:苦、甘,寒,無毒。
【主治】天下疫氣結黃,瘴瘧蠱毒,煮汁服,取吐下。亦搗敷蛇犬咬(藏器)。同甘草煮汁飲,退熱明目,不入眾藥(蘇頌)。同小青煎服,治赤痢腹痛(時珍)。
【附方】新一。
爛弦風眼:千里光草,以筍殼葉包煨熟,捻汁滴入目中。(《經驗良方》)
白話文:
風延母
這種植物生長在南海山野中,其他地方沒有。它的藤蔓纏繞在草木上,葉子細小。《南都賦》說的「風衍蔓延于衡皋」就是指這種植物。味道苦,性寒,沒有毒性。主要治療小孩發熱、抽搐、驚風、忽冷忽熱、小便時疼痛、小便不順暢,也能解除煩躁、使眼睛明亮。可以用水煎煮後服用。
這種植物還可以治療消渴症、五淋病,也能化痰、治療小孩紅痢、白痢、毒痢,以及解蛇毒、瘴氣、溪毒,還能治療各種瘡腫,都適合煎煮後服用。
千里及
這種植物的藤蔓生長在道路旁的籬笆邊,葉子細小而厚。宣州、湖州一帶有這種植物。
千里急這種植物,生長在天台山中。春天長出嫩苗,秋天開花。當地的居民會採摘它的花和葉子來製作眼藥。另外,筠州還有一種叫做千里光的植物,生長在淺山和路旁。它的葉子像菊花葉子但更長,背面有毛。枝幹圓而青色。春天長出嫩苗,秋天開黃花,但不結果實。採摘它的莖葉來製作眼藥,又稱作黃花演。其實千里及和千里光應該是同種植物。
味道苦,性平,有輕微毒性。也有人認為它味苦、味甘,性寒,沒有毒性。
主要治療因為疫氣引起的黃疸,以及瘴氣、瘧疾、蠱毒等疾病。可以用水煎煮後服用,會有嘔吐或腹瀉的反應。也可以搗碎敷在被蛇或狗咬傷的地方。和甘草一起煎煮後服用,可以退熱、使眼睛明亮,但它不宜與其他藥物一起使用。和少量的青黛一起煎煮服用,可以治療赤痢和腹痛。
附方
治療爛弦風眼:用千里光草,用筍殼葉包起來煨熟,擠出汁液滴入眼睛裡。
3. 藤黃
(《海藥》)
【校正】自木部移入此。
【釋名】樹名海藤。
珣曰:按:郭義恭《廣志》云:出岳、鄂等州諸山崖。樹名海藤。花有蕊,散落石上,彼人收之,謂之沙黃。就樹採者輕妙,謂之臘黃。今人訛為銅黃,銅、藤音謬也。此與石淚採之無異。畫家及丹灶家時用之。
時珍曰:今畫家所用藤黃,皆經煎煉成者,舐之麻人。按:周達觀《真臘記》云:國有畫黃,乃樹脂。番人以刀斫樹枝滴下,次年收之。似與郭氏說微不同,不知即一物否也?
【氣味】酸、澀,有毒。
【主治】蚛牙蛀齒,點之便落(李珣)。
白話文:
【校正】從木部移到這裡。
【釋名】樹的名字叫海藤。
李珣說:我查考郭義恭《廣志》記載,這種東西出產在岳州、鄂州等地的山崖邊。樹的名字叫海藤。花有花蕊,散落在石頭上,當地人收集起來,稱之為沙黃。直接從樹上採摘的,比較輕巧細緻,稱之為臘黃。現在的人誤稱之為銅黃,銅和藤的讀音搞錯了。這種東西和採集石淚的方式沒有差別。畫家和煉丹的人有時會使用它。
李時珍說:現在畫家使用的藤黃,都是經過煎熬煉製而成的,舔一下會讓人麻痺。我查考周達觀《真臘記》記載,那個國家有種畫黃,是樹的樹脂。當地人用刀砍樹枝,讓樹汁滴下來,隔年再去收集。這好像和郭義恭的說法有點不同,不知道是不是同一種東西呢?
【氣味】味道酸、澀,有毒。
【主治】治療蛀牙,點在蛀牙上,牙齒就會脫落(李珣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