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綱目》~ 草部第十八卷 (63)
草部第十八卷 (63)
1. 茜草
時珍曰:茜根赤色而氣溫,味微酸而帶咸。色赤入營,氣溫行滯,味酸入肝而咸走血,手足厥陰血分之藥也,專於行血活血。俗方用治女子經水不通,以一兩煎酒服之,一日即通,甚效。《名醫別錄》言其久服益精氣輕身,《日華子》言其泄精,殊不相合,恐未可憑。
【附方】舊三,新八。
吐血不定:茜根一兩,搗末。每服二錢,水煎冷服。亦可水和二錢服。(周應《簡要濟眾方》)
吐血燥渴及解毒:用茜根、雄黑豆(去皮)、甘草(炙)等分。為末,井水丸彈子大。每溫水化服一丸。(《聖濟錄》)
鼻血不止:茜根、艾葉各一兩,烏梅肉二錢半。為末,煉蜜丸梧子大。每烏梅湯下五十丸。(《本事方》)五旬行經,婦人五十後,經水不止者,作敗血論:用茜根(一名過山姜)一兩,阿膠、側柏葉(炙)、黃芩各五錢,生地黃一兩,小兒胎髮一枚(燒灰)。分作六帖。每帖水一盞半,煎七分,入發灰服之。(唐瑤《經驗方》)
女子經閉:方見前發明。
心癉心煩內熱:茜根,煮汁服。(《傷寒類要》)
解中蠱毒,吐、下血如爛肝:茜草根、蘘荷葉各三兩。水四升,煮二升,服即愈。自當呼蠱主姓名也。(陳延之《小品方》)
黑髭烏髮:茜草一斤,生地黃三斤(取汁)。以水五大碗,煎茜絞汁,將滓再煎三度。以汁同地黃汁,微火煎如膏,以瓶盛之。每日空心溫酒服半匙,一月髭發如漆也。忌蘿蔔、五辛。(《聖濟錄》)螻蛄漏瘡:茜根(燒灰)、千年石灰等分。為末。油調敷之。(《儒門事親》方)脫肛不收:茜根、石榴皮各一握。酒一盞,煎七分,溫服。(《聖惠方》)
預解瘡疹,時行瘡疹正發,服此則可無患:茜根煎汁,入少酒飲之。(《奇效良方》)
【附錄】血藤(宋《圖經》)
頌曰:生信州。葉如蔢𦽅葉,根如大拇指,其色黃。彼人五月採用,攻血治氣塊。
時珍曰:按:虞摶云:血藤,即過山龍,理亦相近,未知的否?姑附之。
白話文:
茜草
李時珍說:茜草根呈紅色,氣溫和,味道微酸帶鹹。紅色入血分,溫和的氣能運行血滯,酸味入肝,鹹味走血,是手足厥陰血分(經絡)的藥物,專門用於運行血液、活血化瘀。民間方劑常用它治療婦女經血不通,用一兩煎酒服用,一天就能通經,效果很好。《名醫別錄》說它長期服用可以益精氣、輕身,《日華子本草》卻說它泄精,兩者說法不一致,恐怕不可盡信。
【驗方】
吐血不止:茜草根一兩,搗成粉末。每次服用二錢,水煎後放涼服用。也可以用水調和二錢服用。(出自周應的《簡要濟眾方》)
吐血口渴及解毒:用茜草根、雄黑豆(去皮)、炙甘草等量。研磨成粉,用井水和成彈子大小的藥丸。每次用溫水送服一丸。(出自《聖濟錄》)
鼻血不止:茜草根、艾葉各一兩,烏梅肉二錢半。研磨成粉,用蜂蜜做成梧子大小的藥丸。每次用烏梅湯送服五十丸。(出自《本事方》)
更年期出血:婦女五十歲以後,經血不止,屬於敗血症:用茜草根(又名過山姜)一兩,阿膠、炙側柏葉、黃芩各五錢,生地黃一兩,小兒胎髮一枚(燒成灰)。分成六劑。每劑用水一盞半,煎至七分,加入胎髮灰服用。(出自唐瑤的《經驗方》)
女子經閉:方法見前面所述。
心痛心煩內熱:用茜草根煎水服用。(出自《傷寒類要》)
解中蠱毒,吐血、下血如爛肝:茜草根、蘘荷葉各三兩。用水四升,煎至二升,服用即可痊癒。應當同時呼叫蠱主的姓名。(出自陳延之的《小品方》)
烏黑頭髮鬍鬚:茜草一斤,生地黃三斤(取汁)。用五碗水,煎茜草取汁,再將藥渣煎三次。將茜草汁和生地黃汁一起,用小火煎成膏狀,裝入瓶中。每天空腹用溫酒送服半匙,一個月後鬍鬚頭髮就會烏黑髮亮。忌食蘿蔔、辛辣食物。(出自《聖濟錄》)
螻蛄漏瘡:茜草根(燒成灰)、千年石灰等量。研磨成粉,用油調和敷在患處。(出自《儒門事親》)
脫肛:茜草根、石榴皮各一把。用酒一盞,煎至七分,溫服。(出自《聖惠方》)
預防瘡疹:時行性瘡疹正在發病時,服用茜草煎汁加少量酒,可以預防。(出自《奇效良方》)
【附錄】血藤(宋代《圖經本草》)
記載:生長在信州。葉子像蔢𦽅葉,根像大拇指,顏色是黃色的。當地人五月採集使用,治療血瘀和氣塊。
李時珍說:據虞摶說:血藤就是過山龍,功效也相似,但不知道是不是真的,姑且附錄在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