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時珍

《本草綱目》~ 草部第十八卷 (52)

回本書目錄

草部第十八卷 (52)

1. 土茯苓

邪之所在,則先發出,如兼少陰、太陰則發於咽喉;兼太陽、少陽則發於頭耳之類。蓋相火寄於厥陰,肌肉屬於陽明故也。醫用輕粉、銀硃劫劑,五、七日即愈。蓋水銀性走而不守,加以鹽、礬升為輕粉、銀硃,其性燥烈,善逐痰涎。涎乃脾之液,此物入胃,氣歸陽明,故涎被劫,隨火上升,從喉頰齒縫而出,故瘡即干痿而愈。若服之過劑,及用不得法,則毒氣竄入經絡筋骨之間,莫之能出。

痰涎既去,血液耗涸,筋失所養,營衛不從,變為筋骨攣痛,發為癰毒疳漏。久則生蟲為癬,手足皴裂,遂成廢痼。惟土茯苓氣平味甘而淡,為陽明本藥。能健脾胃,去風濕。脾胃健則營衛從,風濕去則筋骨利,故諸證多愈,此亦得古人未言之妙也。今醫家有搜風解毒湯,治楊梅瘡,不犯輕粉。

病深者月餘,淺者半月即愈。服輕粉藥筋骨攣痛、癱瘓不能動履者,服之亦效。其方用土茯苓一兩,薏苡仁、金銀花、防風、木瓜、木通、白蘚皮各五分,皂莢子四分,氣虛加人參七分;血虛加當歸七分。水二大碗煎飲,一日三服。惟忌飲茶及牛、羊、雞、鵝、魚肉、燒酒、法面、房勞。

蓋秘方也。

【附方】新六。

楊梅毒瘡:鄧筆峰《雜興方》:用冷飯糰四兩,皂角子七個。水煎代茶飲。淺者二七,深者四七,見效。一方:冷飯糰一兩,五加皮、皂角子、苦參各三錢,金銀花一錢。用好酒煎,日一服。小兒楊梅瘡,起於口內,延及遍身:以土萆薢末,乳汁調服。月餘自愈。(《外科發揮》)骨攣癰漏:薛己《外科發揮》云:服輕粉致傷脾胃氣血,筋骨疼痛,久而潰爛成癰,連年累月,至於終身成廢疾者。土萆薢一兩,有熱加芩、連;氣虛加四君子湯;血虛,加四物湯,水煎代茶。

月餘即安。《朱氏集驗方》:用過山龍四兩(即硬飯),加四物湯一兩,皂角子七個,川椒四十九粒,燈心七根。水煎日飲。

瘰癧潰爛:冷飯糰切片或為末,水煎服或入粥內食之。須多食為妙。江西所出色白者良。忌鐵器、發物。(《陸氏積德堂方》)

白話文:

土茯苓

某些疾病的病灶會先在身體某些部位發作,例如,如果同時侵犯少陰、太陰經脈,就會從咽喉發病;如果侵犯太陽、少陽經脈,則會從頭耳等部位發病。這是因為相火(心火)寄居在厥陰經,而肌肉則屬於陽明經的緣故。

過去,醫生會使用輕粉、硃砂等藥物治療,通常五到七天就能痊癒。這是因為水銀的藥性流動性強,不固定於一處;而將其與鹽、礬等藥材加工成輕粉、硃砂後,藥性變得燥烈,善於驅逐痰涎。痰涎是脾臟分泌的津液,這些藥物進入胃部後,氣機歸屬於陽明經,所以痰涎被驅逐,隨氣血上行,從喉嚨、臉頰、牙縫排出,於是瘡瘍便會乾燥癒合。但如果用藥過量或方法不當,藥物毒性就會進入經絡、筋骨,難以排出。

痰涎排出後,血液耗損,筋脈失養,營衛失調,就會導致筋骨拘攣疼痛,甚至形成癰腫、疳瘡、漏瘡等。時間久了,還會生蟲引起癬疾,手腳皴裂,最終導致殘疾。

而土茯苓性味平和,甘淡,是陽明經的藥物,能健脾胃,祛風濕。脾胃強健,則營衛之氣調和;風濕去除了,筋骨才能舒暢,所以各種症狀都能好轉,這就是古人未曾詳細闡述的妙用。現在醫家常用的搜風解毒湯,治療梅毒,就不會用到輕粉。

病情較重的,一個多月就能痊癒;病情較輕的,半個月就能痊癒。即使是服用輕粉藥物後導致筋骨攣痛、癱瘓,無法行動的人,服用此方也能見效。此方用土茯苓一兩,薏苡仁、金銀花、防風、木瓜、木通、白蘚皮各五分,皂莢子四分,氣虛者加人參七分;血虛者加當歸七分。用兩碗水煎服,一日三次。服用期間忌飲茶及牛、羊、雞、鵝、魚肉、燒酒、麵食、房事。

此乃秘方。

【附方】

梅毒瘡:根據鄧筆峰的《雜興方》:用冷飯糰四兩,皂角子七個,水煎代茶飲。病情輕者服用十四天,病情重者服用二十八天,就能見效。另一方:冷飯糰一兩,五加皮、皂角子、苦參各三錢,金銀花一錢,用好酒煎服,每日一次。小兒梅毒,從口腔開始,蔓延全身:可用土茯苓末,用母乳調服,一個多月自愈。(出自《外科發揮》)

骨攣癰漏:薛己的《外科發揮》記載:服用輕粉損傷脾胃氣血,導致筋骨疼痛,時間久了會潰爛成癰,甚至終身殘疾。可用土茯苓一兩,若有熱象則加黃芩、黃連;氣虛者加四君子湯;血虛者加四物湯,水煎代茶飲用,一個多月就能痊癒。《朱氏集驗方》記載:用過山龍(即硬飯)四兩,加四物湯一兩,皂角子七個,川椒四十九粒,燈芯草七根,水煎每日飲用。

瘰癧潰爛:將冷飯糰切片或研磨成粉,水煎服或加入粥中食用,需多食用才能見效。江西產的色白者較佳。忌用鐵器盛裝,忌食發物。(出自《陸氏積德堂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