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午流注說難》~ 上卷 (10)
上卷 (10)
1. 足厥陰肝經五腧穴
五、曲泉(合穴)
部位,在膝內輔骨之下。大筋之上。屈膝而得之。
證治,㿉疝。陰股痛。小便難。少氣。泄利膿血。腹脅支滿。膝痛筋攣。四肢不舉。不可屈伸。風勞失精。身體極痛。膝脛冷。陰莖痛。實則身熱。目痛。汗不出。目䀮䀮。發狂衄血。喘呼痛引咽喉。女子陰挺出。少腹痛。陰癢血瘕。
針灸,針入六分。灸三壯。
按:曲泉乃足厥陰肝所入為合之水穴。水之高而有來源者。謂之泉。穴在內輔骨之下。大筋之上。屈曲其膝乃能取得此穴。故曰曲泉。
白話文:
足厥陰肝經五腧穴:曲泉穴(合穴)
位置在膝蓋內側骨頭下方,大筋的上方。屈曲膝蓋就能找到它。
主治疝氣、陰部疼痛、排尿困難、氣短、腹瀉帶膿血、腹部兩側脹滿、膝蓋疼痛筋攣、四肢無力不能屈伸、因勞累導致遺精、全身劇痛、膝蓋和小腿冰冷、陰莖疼痛。實證(邪氣盛)則表現為身體發熱、眼睛疼痛、不出汗、眼睛昏花、發狂、鼻出血、呼吸困難伴隨咽喉疼痛、女性陰道脫垂、下腹部疼痛、陰部瘙癢、血塊瘀滯。
針灸:針刺深度六分,艾灸三壯。
說明:曲泉穴是足厥陰肝經的合穴,是肝經氣血匯聚的穴位,如同水流高處而有源頭,故名曲泉。穴位位於內側髁骨下方,大筋上方,必須屈曲膝蓋才能找到這個穴位,所以稱為曲泉。
2. 十二別絡
一、列缺
部位,去腕側上一寸半。以手交叉。食指末。筋骨罅中。手太陰絡。別走陽明。
證治,療偏風口喎。手腕無力。半身不遂。咳嗽。掌中熱。口噤不開。寒熱瘧。嘔沫。善笑。縱唇口。健忘。
針灸,針入二分。留三呼。瀉五吸。可灸七壯。
二、偏歷
部位,在腕後三寸。手陽明絡也。別走太陰。
證治,寒熱瘧。風汗不出。目視䀮䀮。癲疾多言。耳鳴。口喎。齒齲。喉痹。嗌乾。鼻鼽衄血。
針灸,針入三分。留七呼。可灸三壯。
按:列缺偏歷乃手太陰手陽明陰交陽。陽交陰。橫斜而行之兩別絡穴。列缺在兩手指交叉。食指盡處。以爪甲切之。若呈列一缺點在此。故名列缺。特殊人有現反關脈者。其脈不行寸口之中。由尺中斜上列缺。入陽谿穴而上食指。大淵經渠正關脈之位不動。而動列缺之上。故名反關。
有一手反關。有兩手反關。數百人中有其一。此得於有生之初。非為受病而有此脈也。列缺內通任脈。為靈龜八穴之一。待時而取之。作用最大。須用臥針。斜向內。久留其針。補瀉寒熱升降。各種手法。皆可取用。列缺上一寸半。腕後上三寸。即偏歷穴。乃大腸手陽明經脈行至陽谿上。
偏向臂內。別陽經脈。而歷絡於手太陰之經。故曰偏歷。其十二經所行之次序。肺寅。大卯。胃辰。脾巳。手陽明從手走頭。交足陽明胃。精專營氣。一日一夜一周於身。只走列缺。不走偏歷。只走豐隆。不走公孫。偏歷公孫等別絡。乃二十八脈。男女不同。左升右降。右升左降。
陰陽互相交錯。脈度十六丈二尺。乃行於偏歷公孫等交錯之別絡也。
三、豐隆
部位,在外踝上八寸。下廉胻外廉陷中。別走太陰。
證治,厥逆胸痛如刺。腹中切痛。大小便難澀。厥頭痛。面浮腫、風逆。四肢腫。足青。身寒濕。喉痹不能言。
針灸,針入三分。可灸三壯。
四、公孫
部位,在足大指本節後一寸。足太陰絡。別走陽明。
證治,寒瘧不嗜食。卒面腫。煩心狂言。腹虛脹如鼓。
針灸,針入四分。可灸三壯。
按:豐隆與公孫兩別絡。乃足陽明。足太陰脈度往還之要道。豐隆穴位。在外踝中心直上八寸。考骨度篇。膝下至外踝。長一尺六寸。膝下三寸。胻骨外為三里。復下三里三寸。為巨虛上廉。復下上廉三寸。為巨虛下廉。此穴在下廉胻骨外。以骨度推計之。豐隆穴較高於下廉一寸。
然穴與上廉非直線。別於陽明之正經之外。其肉豐滿而隆起。與巨虛上下廉。迥然不同。故名豐隆。以骨度推之。內絡太陰。當在漏谷地機之間。公孫別絡。在足大指本節骨後一寸。吾國古史。以火德旺者曰炎帝。以土德旺者曰黃帝。黃帝姓公孫。名軒轅。公孫穴。乃脾土別絡。
白話文:
十二別絡
一、列缺
位置:在腕關節尺側(外側)向上1.5寸,手交叉,食指末端與拇指之間的筋骨縫隙中,為手太陰經的別絡,與陽明經相通。
主治:治療偏頭痛、口角歪斜、手腕無力、半身不遂、咳嗽、手掌發熱、口噤不能張開、寒熱瘧疾、嘔吐涎沫、容易發笑、嘴唇歪斜、健忘。
針灸:針刺深度二分,留針三呼(約9秒),瀉法五吸(約15秒),可灸七壯。
二、偏歷
位置:在腕後三寸處,為手陽明經的別絡,與太陰經相通。
主治:寒熱瘧疾、風寒導致汗出不暢、視物模糊、癲癇發作伴多言、耳鳴、口角歪斜、牙齒齲壞、咽喉腫痛、咽喉乾燥、鼻塞流鼻血。
針灸:針刺深度三分,留針七呼(約21秒),可灸三壯。
說明:列缺與偏歷是手太陰、手陽明經陰陽互相交錯、橫向行走的兩個別絡穴位。列缺穴位於兩手指交叉、食指盡頭處,用指甲劃過,會發現一個凹陷,故名列缺。特殊體質的人會有反關脈,此脈不走寸口(手腕內側橈動脈搏動處),而是從尺脈(手腕尺側)斜向上行至列缺,再到陽谿穴,然後上行至食指,而大淵、經渠、關脈(正常脈搏位置)則無動靜,故名反關脈。有些人只有一手有反關脈,也有人雙手都有,大概數百人中才會出現一人。這是先天性的,並非後天疾病造成。列缺穴內連接任脈,是靈龜八穴之一,需根據時間選取最佳時機施治,療效最佳,宜用臥針(平臥針刺),針尖斜向內,留針時間較長,可根據寒熱虛實、升降情況選擇不同的針灸手法。列缺穴向上1.5寸,腕後向上3寸處即為偏歷穴。這是大腸手陽明經脈循行至陽谿穴後,偏向手臂內側,離開陽經,再與手太陰經相通,故名偏歷。十二經脈循行順序:肺經寅時(3-5點)、大腸經卯時(5-7點)、胃經辰時(7-9點)、脾經巳時(9-11點),手陽明經從手走頭,與足陽明胃經相交,精氣營氣一天一夜周流全身。 只走列缺而不走偏歷,只走豐隆而不走公孫。偏歷、公孫等別絡穴屬於二十八脈,男女不同,左升右降,右升左降,陰陽互相交錯,脈長十六丈二尺,行於偏歷、公孫等交錯的別絡。
三、豐隆
位置:在外踝上八寸,腓骨前緣凹陷處,為足陽明經的別絡,與太陰經相通。
主治:厥逆(四肢厥冷)、胸痛如針刺般、腹部絞痛、大小便困難、厥頭痛、面部浮腫、風邪逆氣、四肢腫脹、足部青紫、身體寒冷潮濕、咽喉腫痛致使不能言語。
針灸:針刺深度三分,可灸三壯。
四、公孫
位置:在足大拇指本節後方一寸處,為足太陰經的別絡,與陽明經相通。
主治:寒熱瘧疾、不思飲食、突然面部腫脹、煩躁不安、胡言亂語、腹部脹滿如鼓。
針灸:針刺深度四分,可灸三壯。
說明:豐隆與公孫是足陽明、足太陰經脈往返的重要通道。豐隆穴位於外踝中心直上八寸。根據骨度分寸法:膝蓋下到外踝長一尺六寸,膝蓋下三寸為外膝眼(犢鼻穴),再往下三寸半為巨虛穴上廉,再往下三寸為巨虛穴下廉,豐隆穴在巨虛穴下廉外側,比下廉高一寸,但穴位與上廉不在一條直線上,它離開陽明經的正經循行路線,肌肉豐滿隆起,與巨虛穴上下廉迥然不同,故名豐隆。根據骨度推算,其內與太陰經相通,應在漏谷、地機穴之間。公孫穴別絡在足大拇指本節骨後一寸。我國古代史書中,以火德興盛者稱炎帝,以土德興盛者稱黃帝,黃帝姓公孫,名軒轅,公孫穴是脾土的別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