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午流注說難》~ 上卷 (9)
上卷 (9)
1. 足厥陰肝經五腧穴
一、大敦(井穴)
部位,在足大指之端及三毛之中也。
證治,卒心痛。汗出。腹脹腫滿中熱喜寐。五淋七疝。小便頻數不禁。陰痛引小腹。陰挺出。血崩屍厥如死。
針灸,針入一分。灸三壯。
按:先師許公直礽云。大敦在足大指端內側。其肉敦阜。一般認大敦處為隱白。誤矣。凡傷寒病久。熱入厥陰。刺大敦見血立效。考正穴法云。大敦足大指端。去爪甲如韭葉及三毛中。蓋三脈動於足大指。陽明在上。厥陰在中。太陰在下(俗本太陰誤作少陰)。陽明多氣多血。
與肝脾同會於足大指。故指上生叢毛。名曰三毛。三毛之間非大敦穴。考足少陽脈交足厥陰。別跗上。入大指。出其端還貫爪甲。出三毛。可證明經稱三毛中。乃由足大指前之發端處達到三毛。經過大指側。肉起如敦狀處是穴。穴在指端及三毛二者之中。名曰大敦。名實相副。
繼起用針者。刺大敦多在足大指叢毛之間。淺刺之。誤矣。
二、行間(滎穴)
部位,足大指次指間即合罅後五分動脈陷中。
證治,嘔逆咳血。心胸痛。腹脅脹。色蒼蒼如死狀。中風。口喎。嗌乾煩渴。瞑不欲視。目中淚出。太息。癲疾短氣。肝積肥氣。痎瘧。洞泄遺尿。癃閉。崩漏白濁。寒疝。少腹痛。腰痛不可俯仰。小兒驚風。
針灸,針入三分。灸三壯。
按:行間乃足厥陰所溜之滎穴。由大敦轉入足大指與足次指兩指縫間。一彳一亍曰行。兩足指相合。故曰行間。
三、太衝(俞穴)
部位,行間上二寸陷中。
證治,虛勞嘔血。恐懼氣不足。嘔逆發寒。肝瘧。令人腰痛。嗌乾。胸脅支滿。太息。浮腫。小腹滿。腰引少腹痛。足寒或大小便難。陰痛遺溺。溏泄小便淋癃。小腹疝氣。腋下馬刀瘍瘻。胻酸踝痛。女子月水不通。漏血不止。小兒卒疝。
針灸,針入三分。灸三壯。
按:太衝乃足厥陰肝所注之俞穴。肝臟血。女子太衝脈盛。則月事以時下。太衝又為九針十二原之原穴。五臟稟受六腑水穀氣味精華之沖衢。故曰太衝。
四、中封(經穴)
部位,在內踝之前一寸半。陷者之中。使逆則宛。使和則通。搖足而得之。
證治,痎瘧色蒼蒼如死狀。善太息振寒。大便難。小便腫痛。五淋。不嗜食。身體不仁。寒疝痿厥。筋攣。失精陰縮入腹。相引痛。或身微熱。
針灸,針入四分。灸三壯。
按:中封乃足厥陰所行之經穴。各針灸書中皆雲中封在足內踝前一寸。靈樞本輸篇云在內踝之前一寸半。蓋靈樞依據骨度。凡言踝前後。踝上下。皆自踝骨中心起計算。踝骨長一寸。中心至四旁骨際長半寸。繼起用針尺度。除去踝中心至邊際半寸不算。故云一寸。所言不同。
其部位仍同。穴在踝前陷中。兩大筋所封閉。故名中封。取穴時。仰其足則逆而宛。伸其足則和而通。搖其足則跗上兩大筋分開。其穴乃見。本輸六十餘穴。詳言穴位字數最多者。惟此一穴。蓋取之不易也。(宛)音郁義亦同。
白話文:
足厥陰肝經五腧穴
一、大敦(井穴)
- **位置:**在腳大拇指的指尖,靠近指甲根部,以及腳趾甲兩側毛髮交會處的中間。
- **主治:**突然發生的心痛、出汗、腹部脹滿、發熱喜睡、五種淋病、七種疝氣、小便頻繁且無法控制、陰部疼痛牽引到小腹、陰道脫垂、血崩、昏厥像死了一樣。
- **針灸:**針刺入一分深,艾灸三壯。
- 說明:
- 前輩醫家許公直礽認為,大敦穴在腳大拇指內側,肌肉鼓起的地方,一般人將大敦穴當成隱白穴是錯誤的。
- 傷寒病久了,熱邪深入厥陰經,針刺大敦穴見血就能立即見效。
- 正確的穴位位置是,腳大拇指指尖,離指甲根部像韭菜葉子的寬度,和腳趾甲兩側毛髮交會處的中間。
- 腳大拇指有三條脈絡經過,陽明經在上,厥陰經在中間,太陰經在下。陽明經氣血旺盛,與肝經、脾經在腳大拇指會合。所以腳趾上長有毛髮,稱作三毛。
- 三毛之間並非大敦穴,而是足少陽脈與足厥陰脈交會,從腳背分開,進入大拇指,經過指尖,再穿過指甲,最後出現在三毛。
- 所以經書說的「三毛中」,是從腳大拇指前端的起點,到毛髮交會處的中間,經過大拇指側邊,肌肉鼓起的地方才是穴位。
- 穴位在指尖和三毛之間,形狀如小山丘,所以稱為大敦,名副其實。
- 後世針灸者,大多在腳大拇指毛髮之間淺刺,這是錯誤的。
二、行間(滎穴)
- **位置:**在腳大拇指和第二個腳趾之間,兩個腳趾縫的後方五分處,動脈搏動的凹陷處。
- **主治:**嘔吐、咳嗽帶血、心胸痛、腹部和肋骨脹滿、臉色蒼白如死人、中風、口眼歪斜、咽喉乾燥、煩躁口渴、眼睛閉著不想看東西、眼睛流淚、嘆氣、癲癇、呼吸急促、肝臟積聚形成的腫塊、瘧疾、腹瀉不止、遺尿、小便不通暢、月經不正常、白帶過多、寒疝、小腹痛、腰痛到無法彎腰和抬頭、小兒驚風。
- **針灸:**針刺入三分深,艾灸三壯。
- **說明:**行間是足厥陰肝經所經過的滎穴。從大敦穴轉入腳大拇指和第二個腳趾之間的縫隙。腳趾行走時一前一後,所以稱為行間。
三、太衝(俞穴)
- **位置:**在行間穴上方兩寸的凹陷處。
- **主治:**虛弱導致的嘔血、恐懼、氣不足、嘔吐、發冷、肝瘧、腰痛、咽喉乾燥、胸部和肋骨脹滿、嘆氣、水腫、小腹脹滿、腰痛牽引到小腹、腳冰冷、小便或大便困難、陰部疼痛、遺尿、腹瀉、小便淋漓不盡、小腹疝氣、腋下淋巴結腫大潰爛、小腿酸痛、腳踝痛、女子月經不來或出血不止、小兒疝氣。
- **針灸:**針刺入三分深,艾灸三壯。
- **說明:**太衝是足厥陰肝經所注入的俞穴。肝臟儲藏血液,女子太衝脈旺盛,月經就會按時來潮。太衝穴又是「九針十二原」中的原穴,是五臟接受六腑水穀精華的重要通道,所以稱為太衝。
四、中封(經穴)
- **位置:**在腳內踝前一寸半的凹陷處。腳放鬆時會略微凹陷,腳伸直時則平順,搖動腳踝時可以找到穴位。
- **主治:**瘧疾、臉色蒼白如死人、喜歡嘆氣、發冷顫抖、大便困難、小便腫痛、五種淋病、食慾不振、身體麻木、寒疝、肢體痿軟無力、抽筋、遺精、陰莖縮入腹部導致疼痛、或者身體微微發熱。
- **針灸:**針刺入四分深,艾灸三壯。
- **說明:**中封是足厥陰肝經所經過的經穴。各個針灸書籍都說中封穴在腳內踝前一寸,但《靈樞·本輸篇》說在內踝前一寸半。這是因為《靈樞》以骨度為基準,凡是提到腳踝前後上下的位置,都是從腳踝骨中心開始計算,腳踝骨長一寸,從中心到四周邊緣的長度是半寸。後世針灸的人,除去腳踝中心到邊緣的半寸不計,所以才說是一寸。其實穴位的位置是一樣的。穴位在腳踝前方的凹陷處,被兩條大筋封閉,所以稱為中封。取穴時,腳背向上抬起則凹陷不顯,腳伸直則平順。搖動腳踝時,腳背上的兩條大筋會分開,穴位才會顯現。在《靈樞》中六十多個穴位中,唯獨這個穴位描述文字最多,可見這個穴位不容易找到。
五、曲泉(合穴)
- **位置:**在膝蓋內側下方,大筋的上方,彎曲膝蓋時可以找到穴位。
- **主治:**疝氣、大腿內側疼痛、小便困難、呼吸短促、腹瀉帶膿血、腹部和肋骨脹滿、膝蓋疼痛抽筋、四肢無力不能屈伸、風濕勞損導致的遺精、身體極度疼痛、膝蓋小腿冰冷、陰莖疼痛、實證則身體發熱、眼睛痛、不出汗、視力模糊、狂躁、流鼻血、呼吸困難牽引到咽喉疼痛、女子陰道脫垂、小腹痛、陰部瘙癢、子宮肌瘤。
- **針灸:**針刺入六分深,艾灸三壯。
- **說明:**曲泉是足厥陰肝經所歸入的合穴,五行屬水。水的高處且有源頭的地方稱為泉。穴位在膝蓋內側下方,大筋的上方,彎曲膝蓋才能找到這個穴位,所以稱為曲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