閻明廣

《子午流注說難》~ 下卷 (3)

回本書目錄

下卷 (3)

1. 臥針迎隨手法

難經云:經言能知迎隨之氣,可令調之。調氣之方,必在陰陽,何謂也?

然所謂迎隨者,知營衛之流行,經脈之往來,隨其逆順而取之,故曰迎隨。調氣之方,必在陰陽者,知其內外表裡,隨其陰陽而調之,故曰調氣之方,必在陰陽。

張世賢注云:手足三陽,手走頭而頭走足;手足三陰,足走胸而胸走手。此乃經脈往來定規。凡欲瀉者,用針芒向其經脈所來之處,迎其氣之方來未盛,乃逆針以奪其氣,是謂之迎。凡欲補者,用針芒向其經脈所去之路,隨其氣之方去未虛,乃順針以濟其氣,是謂之隨。迎隨之施,將以調氣。調氣之術,必在知其病之在陰在陽,隨其陰陽虛實,而施迎隨補瀉,以調其氣焉。內裡為陰,外表為陽。內有表裡,外亦有表裡也。古人有曰表之表,裡之裡,正此意也。陽虛陰實,則瀉陰而補其陽;陽實陰虛,則瀉陽而補其陰,隨其陰陽而調之也。

按男子午前,女子午後,照補瀉正法用之。如女子午前,男子午後,則當反其例而用之。蓋男子應日,女子應月,陰陽升降不同,用針者不可不辨。

例如男子午前,針左手陽經,針芒從外往上為隨;針芒從內往下為迎。針左足陽經,針芒從內往下為隨;針芒從外往上為迎。針左足陰經,針芒從外往上為隨;針芒從內往下為迎。針左手陰經,針芒從內往下為隨;針芒從外往上為迎。

李南豐注云:手上陽進陰退,足上陽退陰進(一),合六經起止故也。凡針起穴,針芒向上,氣順行之道;凡針止穴,針芒向下,氣所止之處。左外右內,令氣上行;右外左內,令氣下行。或問午前補瀉,與午後相反;男子補瀉,與女子相反(二)。蓋男子之氣,早在上而晚在下;女子之氣,早在下而晚在上。故男子陽經午前呼為補,吸為瀉;女子陽經,午前以吸為補,呼為瀉;午後亦反之。或者又曰,補瀉必資呼吸,假令屍厥中風,不能使之呼吸者奈何?曰:候其自然之呼吸而轉針。若當吸不轉,令人以手掩其口鼻,鼓動其氣可也。

噫!補瀉提插,分男女早晚,其理深微,原為奇經不拘十二經常度,故參互錯綜如是。若流注穴,但分左右陰陽可也。

嘗愛雪心歌云:

如何補瀉有兩般,蓋是經從兩邊發。

古人補瀉左右分,今人乃為男女別。

男女經脈一般生,晝夜循環無暫歇。

此訣出自梓桑君,我今授汝心已雪。

此子午兼八法而後全也。

白話文:

《難經》說:「經脈說能了解氣的迎隨流向,就可以調理它。」調理氣的方法,一定和陰陽有關,這是什麼意思呢?

所謂的「迎隨」,是指了解營氣和衛氣的運行,以及經脈的來往方向,順應或逆著這些方向來取穴治療,所以稱為「迎隨」。調理氣的方法一定和陰陽有關,是指了解身體內外表裡的狀況,根據陰陽的變化來調整,所以說調理氣的方法一定和陰陽有關。

張世賢註解說:「手足三陽經,手上的陽氣往頭部走,頭部的陽氣往足部走;手足三陰經,足部的陰氣往胸部走,胸部的陰氣往手部走。這是經脈往來的固定規律。凡是要瀉的,用針尖朝向經脈氣來的方向,在氣還沒盛的時候,逆著氣的方向下針,來奪取它的氣,這叫做『迎』。凡是要補的,用針尖朝向經脈氣去的方向,在氣還沒虛的時候,順著氣的方向下針,來幫助它的氣,這叫做『隨』。使用迎隨的手法,是為了要調理氣。調理氣的方法,必須要知道疾病是屬於陰或屬於陽,根據陰陽的虛實狀況,使用迎隨補瀉的方法,來調整氣。身體的內部屬於陰,外部屬於陽。內部有表裡,外部也有表裡。古人說的『表之表』、『裡之裡』,就是這個意思。陽虛陰實,就瀉陰而補陽;陽實陰虛,就瀉陽而補陰,這是隨著陰陽的狀況來調整。

依照男子的上午、女子的下午,按照正常的補瀉方法來使用。如果女子在上午、男子在下午,就應該反過來使用。因為男子對應太陽,女子對應月亮,陰陽升降不同,用針的人不能不分辨清楚。

例如男子在上午,針刺左手陽經,針尖從外往上是隨,針尖從內往下是迎。針刺左腳陽經,針尖從內往下是隨,針尖從外往上是迎。針刺左腳陰經,針尖從外往上是隨,針尖從內往下是迎。針刺左手陰經,針尖從內往下是隨,針尖從外往上是迎。

李南豐註解說:「手上的陽氣是進而陰氣是退,腳上的陽氣是退而陰氣是進(註一),這是配合六條經脈的起止關係。凡是開始扎針取穴時,針尖向上,是氣順行之道;凡是結束扎針時,針尖向下,是氣停止的地方。左邊外側、右邊內側,可以讓氣向上運行;右邊外側、左邊內側,可以讓氣向下運行。有人問:上午的補瀉和下午的相反;男子的補瀉和女子的相反(註二)。這是因為男子的氣,早上在上而晚上在下;女子的氣,早上在下而晚上在上。所以男子陽經在上午呼氣時是補,吸氣時是瀉;女子陽經在上午吸氣時是補,呼氣時是瀉;下午就反過來。又有人說,補瀉一定要配合呼吸,如果遇到昏厥、中風,不能呼吸的人怎麼辦?回答說:觀察他自然的呼吸來轉針。如果該吸氣時沒有轉針,可以請人用手捂住他的口鼻,鼓動他的氣就可以。

唉!補瀉時的提插手法,要區分男女、早晚,其中的道理深奧微妙,原本是為了奇經,不拘泥於十二經脈的常規,所以才會有這樣複雜的變化。如果是流注穴,只要分清楚左右陰陽就可以。

我曾經喜愛雪心歌說:

「為什麼補瀉有兩種方式?那是因為經脈從兩邊發出。

古人補瀉分左右,現在人卻分男女。

男女經脈都是一樣的,晝夜循環沒有停歇。

這個訣竅出自梓桑君,我現在教給你,我的心已經明瞭。

這是結合了子午流注和八法之後才完整的方法。」

2. 進針手法

內經云。知為針者信其左,不知為針者信其右。蓋取穴的時,先以沸水洗淨穴位。醫者亦必用沸水溫針、洗手、消毒。再以左手大指甲切按其穴,成十字形。然後令病人咳嗽一聲,醫者左手持穴,右手以大指、中指持針,食指壓針頂,無名指輔針,隨咳刺入。再令病人用口吸氣。

醫者徐徐左右旋轉進針,大約吸氣三口,針透天部;吸氣至六口,針至人部;吸氣九口,針到地部。如肌肉輕鬆,進針容易,吸氣未至九口而針已到地部者,少吸數口氣亦可。如肌肉緊密,吸氣九口而針未到地部者,再多吸氣數口,總以針至地部為止。再如針至肉膜,膜厚針受阻,

則令病人口呼氣將針輕提。再令病人吸氣,將針重下,透肉膜後,進針至易。針到地部時,令病人呼氣一口,微提針如小豆許,即停針候氣。停針時,用大指甲括針柄向上括之之正例。如病在下而針穴在上者,則下括針柄。如病在陽經背部而所針開穴為手陰經者,右手括針時,

以左手指隨其經脈之道,按引氣而導至肩髎。令病者用鼻大呼氣一口,乘呼氣時將針外轉一次,用大指甲將針柄下括數次,乃停針候氣。此即靈樞經第一篇右主推之,左持而御之(一)之義。

如病在陰經腹部而所取開穴在手陽經者,用右手大指甲將針柄上括,左手指隨其經脈之道,按引氣而導至肘上,轉折入臑腋。令病人用口大吸氣一口,針向內轉一次,再用大指將針柄下括二三下,乃停針候氣。

白話文:

內經說:「懂得針灸的人相信左手的輔助,不了解針灸的人只相信右手操作。」這是說取穴的時候,先用熱水洗淨要針刺的部位。醫生也必須用熱水溫針,洗手,消毒。然後用左手大拇指指甲按壓穴位,形成十字形。接著讓病人咳嗽一聲,醫生左手固定穴位,右手用大拇指、中指夾住針身,食指按壓針尾,無名指輔助針身,隨著病人咳嗽的瞬間刺入。然後讓病人用口吸氣。

醫生慢慢左右旋轉進針,大約吸三口氣,針就到達淺層;吸六口氣,針就到達中層;吸九口氣,針就到達深層。如果肌肉鬆弛,進針容易,吸氣還沒到九口針就已經到達深層,少吸幾口氣也可以。如果肌肉緊繃,吸氣九口針還沒到達深層,就再多吸幾口氣,總之要讓針到達深層為止。如果針碰到筋膜,筋膜較厚阻礙針刺,

就讓病人用口呼氣,輕輕將針提起。再讓病人吸氣,將針往下重刺,穿透筋膜後,進針就容易了。針到達深層時,讓病人呼一口氣,稍微提針像小豆子那麼一點點,就停止進針等待氣的運行。停止進針時,用大拇指指甲向上刮針柄,這是常規做法。如果病在下方而取穴在上方,就向下刮針柄。如果病在背部陽經,而所針的穴位在手陰經,右手刮針時,

用左手手指順著經脈走向,按壓引導氣血到達肩髎穴。讓病人用鼻子大呼一口氣,趁著呼氣時將針向外轉一次,用大拇指指甲將針柄向下刮幾次,就停止進針等待氣的運行。這就是靈樞經第一篇所說的「右手主導推動,左手扶持引導」的意義。

如果病在腹部陰經,而所取的穴位在手陽經,用右手大拇指指甲向上刮針柄,左手手指順著經脈走向,按壓引導氣血到達肘部以上,轉而進入上臂和腋窩。讓病人用口大吸一口氣,針向內轉一次,再用大拇指將針柄向下刮兩三次,就停止進針等待氣的運行。

3. 催氣手法

停針十分鐘內。如針下有脹痛(一)之感覺。見針四圍有紅暈。即知邪氣已至針下。立用正手法瀉之。

如停針十分鐘以上而針不脹不痛。見針四圍亦無紅暈。即知邪氣未至針下。當用催氣法催之。

催氣法。陽日用偶。陰日用奇數。內轉令病人吸氣。外轉令病人呼氣。陽日用至六數時。即令病人顛倒呼吸。呼氣時針內轉。吸氣時針外轉。顛倒重用六數。乃停針候氣。如邪氣不至。如法再催。或三催。頃刻針下脹痛。即知邪氣已至。勿須再催。即用補瀉正法。

白話文:

停針十分鐘以內,如果針刺部位有脹痛的感覺,而且看到針的周圍出現紅暈,就表示病邪已經被引到針下了,這時立刻用正確的瀉法來處理。

如果停針超過十分鐘,針刺部位既不脹也不痛,而且針的周圍也沒有出現紅暈,就表示病邪還沒有被引到針下,這時就應該用催氣的方法來引導。

催氣的方法是:在陽日使用偶數次數的轉針,內轉時讓病人吸氣,外轉時讓病人呼氣。陽日轉到六次時,就讓病人顛倒呼吸,呼氣時針內轉,吸氣時針外轉,這樣顛倒重複六次。然後停止轉針,等待氣的到來。如果病邪還沒有被引到,就按照這個方法再次催氣,或者催氣三次。很快針刺部位就會出現脹痛的感覺,表示病邪已經被引到針下了,就不需要再催氣了。這時就可以用補法或瀉法的正確方法來治療。

4. 調和營衛手法

補瀉寒熱升降。

正手法用畢時。針下輕鬆。病人痛苦輕減。將出針時。先用調和營衛手法。先和營(一)氣。後再調衛(一)氣。和營氣針在地部。不分陰日陽日。和營皆用六數。調衛皆用九數。和營用口呼吸。調衛用鼻呼吸。先吸後呼。吸氣針內轉。呼氣針外轉。和營六數時。

針在地部。不必輕提。和營六數用畢。頃刻即令病人用鼻呼吸。仍先吸氣後呼氣。吸氣針內轉。呼氣針外轉。外轉時注意將針徐徐提至天部。調衛九數用畢。再停針頃刻即出針。出針時。再令病人用口輕輕吸氣數口。不拘奇偶。將針左右輕輕旋轉出針。

出針後。如血分有瘀滯。針下微見黑血。令病者勿疑。說明病理。以手按擠左右。令黑血盡出。見紅血即自止。

出針時邪氣有餘。針之周圍紅暈不盡。皮膚微覺高起。微覺脹痛。則將針搖大其孔。出針後。不必用閉門法。

出針時如邪氣已盡。正氣不足。病人頭部覺昏暈。針周圍皮膚色白。針下輕鬆者。右手出針。速用左手大指按其孔穴揉和之。使正氣不致消耗。

靈樞經云。瀉曰必持內之。放而出之。排陽得針。邪氣得泄。補曰如留而還。去如弦絕。令左屬右。其氣故止。外門已閉。中氣乃實。必勿留血。即取誅之。此出針當按不當按之理。

白話文:

調和營衛手法

這個手法的重點在於調整身體的陰陽、寒熱、升降的平衡。

在針刺完成主要治療後,如果病人感覺針刺部位放鬆,痛苦也減輕了,準備要拔針的時候,先用這個調和營衛的手法。這個手法分成兩個步驟,先調和營氣,再調和衛氣。調和營氣時,針在皮膚的淺層(地部),不論是陰日或陽日都一樣。調和營氣都用六次操作,調和衛氣都用九次操作。調和營氣時,病人用口呼吸;調和衛氣時,病人用鼻子呼吸。都是先吸氣再呼氣。吸氣時,針要往內轉;呼氣時,針要往外轉。調和營氣的六次操作時,針都在淺層,不必輕輕提針。完成六次調和營氣的操作後,馬上請病人用鼻子呼吸,一樣是先吸氣再呼氣,吸氣時針往內轉,呼氣時針往外轉,並且在往外轉的時候,慢慢地將針提到皮膚的深層(天部)。完成九次調和衛氣的操作後,停頓一下就可以拔針了。拔針時,再請病人用口輕輕吸氣幾次,次數不拘。然後將針左右輕輕旋轉著拔出。

拔針後,如果發現病人血液循環有阻塞,針孔附近微微出現黑色的血,請病人不要擔心,這是正常的,要解釋給他們聽。用手輕輕按壓針孔周圍,幫助把黑色的血排出,當看到紅色血出現就停止。

如果拔針時,身體的邪氣還沒完全散去,針孔周圍出現紅暈而且沒有消退,皮膚微微隆起,感覺有點脹痛,就把針孔稍微搖大一點,拔針後不用特別按壓針孔。

如果拔針時,身體的邪氣已經散去,正氣反而不足,病人可能會感覺頭暈,針孔周圍的皮膚顏色變白,針下感覺很輕鬆,這時要用右手拔針,然後馬上用左手大拇指按住針孔揉搓,避免正氣過度消耗。

《靈樞經》說:「瀉法,就是要讓邪氣往內收縮,然後放出來,要從陽氣部位扎針,才能把邪氣排洩出來。補法,就像東西要留住,並且讓它恢復原狀,就像琴弦斷掉一樣,讓左邊的氣往右邊走,這樣氣就停止了。外面的門已經關閉,裡面的氣才會充實。一定不要讓血留在針孔裡,要馬上把它們處理掉。」這就是拔針時,要按壓或不按壓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