閻明廣

《子午流注說難》~ 下卷 (3)

回本書目錄

下卷 (3)

1. 臥針迎隨手法

難經云。經言能知迎隨之氣。可令調之。調氣之方。必在陰陽。何謂也。然所謂迎隨者。知營衛之流行。經脈之往來。隨其逆順而取之。故曰迎隨。調氣之方。必在陰陽者。知其內外表里。隨其陰陽而調之。故曰調氣之方。必在陰陽。

張世賢注云。手足三陽。手走頭而頭走足。手足三陰。足走胸而胸走手。此乃經脈往來定規。凡欲瀉者。用針芒向其經脈所來之處。迎其氣之方來未盛。乃逆針以奪其氣。是謂之迎。凡欲補者。用針芒向其經脈所去之路。隨其氣之方去未虛。乃順針以濟其氣。是謂之隨。迎隨之施。

將以調氣。調氣之術。必在知其病之在陰在陽。隨其陰陽虛實。而施迎隨補瀉。以調其氣焉。內里為陰。外表為陽。內有表裡。外亦有表裡也。古人有曰表之表。里之裡。正此意也。陽虛陰實。則瀉陰而補其陽。陽實陰虛。則瀉陽而補其陰。隨其陰陽而調之也。

按男子午前。女子午後。照補瀉正法用之。如女子午前。男子午後。則當反其例而用之。蓋男子應日。女子應月。陰陽升降不同。用針者不可不辨。

例如男子午前。針左手陽經。針芒從外往上為隨。針芒從內往下為迎。針左足陽經。針芒從內往下為隨。針芒從外往上為迎。針左足陰經。針芒從外往上為隨。針芒從內往下為迎。針左手陰經。針芒從內往下為隨。針芒從外往上為迎。

李南豐注云。手上陽進陰退。足上陽退陰進(一)。合六經起止故也。凡針起穴。針芒向上氣順行之道。凡針止穴。針芒向下氣所止之處。左外右內。令氣上行。右外左內。令氣下行。或問午前補瀉。與午後相反。男子補瀉。與女子相反(二)。蓋男子之氣。早在上而晚在下。

女子之氣。早在下而晚在上。故男子陽經午前呼為補。吸為瀉。女子陽經。午前以吸為補。呼為瀉。午後亦反之。或者又曰。補瀉必資呼吸。假令屍厥中風。不能使之呼吸者奈何。曰候其自然之呼吸而轉針。若當吸不轉。令人以手掩其口鼻。鼓動其氣可也。

噫補瀉提插。分男女早晚。其理深微。原為奇經不拘十二經常度。故參互錯綜如是。若流注穴。但分左右陰陽可也。

嘗愛雪心歌云。

如何補瀉有兩般。蓋是經從兩邊發。

古人補瀉左右分。今人乃為男女別。

男女經脈一般生。晝夜循環無暫歇。

此訣出自梓桑君。我今授汝心已雪。

此子午兼八法而後全也。

2. 進針手法

內經云。知為針者信其左。不知為針者信其右。蓋取穴的時。先以沸水洗淨穴位。醫者亦必用沸水溫針。洗手。消毒。再以左手大指甲切按其穴。成十字形。然後令病人咳嗽一聲。醫者左手持穴。右手以大指中指持針。食指壓針頂。無名指輔針。隨咳刺入。再令病人用口吸氣。

醫者徐徐左右旋轉進針。大約吸氣三口。針透天部。吸氣至六口。針至人部。吸氣九口。針到地部。如肌肉輕鬆。進針容易。吸氣未至九口而針已到地部者。少吸數口氣亦可。如肌肉緊密。吸氣九口而針未到地部者。再多吸氣數口。總以針至地部為止。再如針至肉膜。膜厚針受阻。

則令病人口呼氣將針輕提。再令病人吸氣。將針重下。透肉膜後。進針至易。針到地部時。令病人呼氣一口。微提針如小豆許。即停針候氣。停針時。用大指甲括針柄向上括之之正例。如病在下而針穴在上者。則下括針柄。如病在陽經背部而所針開穴為手陰經者。右手括針時。

以左手指隨其經脈之道。按引氣而導至肩髎。令病者用鼻大呼氣一口。乘呼氣時將針外轉一次。用大指甲將針柄下括數次。乃停針候氣。此即靈樞經第一篇右主推之左持而御之(一)之義。

如病在陰經腹部而所取開穴在手陽經者。用右手大指甲將針柄上括。左手指隨其經脈之道。按引氣而導至肘上。轉折入臑腋。令病人用口大吸氣一口。針向內轉一次。再用大指將針柄下括二三下。乃停針候氣。

3. 催氣手法

停針十分鐘內。如針下有脹痛(一)之感覺。見針四圍有紅暈。即知邪氣已至針下。立用正手法瀉之。

如停針十分鐘以上而針不脹不痛。見針四圍亦無紅暈。即知邪氣未至針下。當用催氣法催之。

催氣法。陽日用偶。陰日用奇數。內轉令病人吸氣。外轉令病人呼氣。陽日用至六數時。即令病人顛倒呼吸。呼氣時針內轉。吸氣時針外轉。顛倒重用六數。乃停針候氣。如邪氣不至。如法再催。或三催。頃刻針下脹痛。即知邪氣已至。勿須再催。即用補瀉正法。

4. 調和營衛手法

補瀉寒熱升降。正手法用畢時。針下輕鬆。病人痛苦輕減。將出針時。先用調和營衛手法。先和營(一)氣。後再調衛(一)氣。和營氣針在地部。不分陰日陽日。和營皆用六數。調衛皆用九數。和營用口呼吸。調衛用鼻呼吸。先吸後呼。吸氣針內轉。呼氣針外轉。和營六數時。

針在地部。不必輕提。和營六數用畢。頃刻即令病人用鼻呼吸。仍先吸氣後呼氣。吸氣針內轉。呼氣針外轉。外轉時注意將針徐徐提至天部。調衛九數用畢。再停針頃刻即出針。出針時。再令病人用口輕輕吸氣數口。不拘奇偶。將針左右輕輕旋轉出針。

出針後。如血分有瘀滯。針下微見黑血。令病者勿疑。說明病理。以手按擠左右。令黑血盡出。見紅血即自止。

出針時邪氣有餘。針之周圍紅暈不盡。皮膚微覺高起。微覺脹痛。則將針搖大其孔。出針後。不必用閉門法。

出針時如邪氣已盡。正氣不足。病人頭部覺昏暈。針周圍皮膚色白。針下輕鬆者。右手出針。速用左手大指按其孔穴揉和之。使正氣不致消耗。

靈樞經云。瀉曰必持內之。放而出之。排陽得針。邪氣得泄。補曰如留而還。去如弦絕。令左屬右。其氣故止。外門已閉。中氣乃實。必勿留血。即取誅之。此出針當按不當按之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