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午流注針經》~ 卷下 (2)
卷下 (2)
1. 針經井滎歌訣
虛則悲驚實喜笑,手攣臂痛用針加。
【脾】
大都脾滎本書中,熱病相連是逆行,
腹滿煩悶並吐逆,神針一刺即時寧。
【肺】
太淵肺俞掌後尋,嘔吐咳嗽腹膨膨,
眼目赤筋白翳膜,心疼氣上一般針。
【腎】
復溜腎經魚肚中,面目䀮䀮喜怒停,
腹內雷鳴並脹滿,四肢腫痛刺時靈。
【肝】
曲泉肝合跗骨中,女人血瘕腹腫疼,
身熱喘中氣勞病,足疼泄利又便膿。
足陽明胃之經
戊日,戊與癸合,胃引氣行
土原在戊
戊日戊午時胃為井(金)。庚申時大腸為滎(水)。壬戌時膀胱為俞(木)。井過本原衝陽穴,故土原在戊。甲子時膽為經(火)。丙寅時小腸為合(土)。戊辰時氣納三焦。
【胃】
厲兌為開主胃家,屍厥口噤腹腸滑,
汗病不出如瘧狀,齒痛喉痹針刺佳。
【大腸】
二間庚滎本節中,喉痹鼻衄在心驚,
肩背疼時依此用,下針牙痛更無根。
【膀胱】
束骨壬俞本節中,耳聾項急本穴尋,
惡風目眩並背痛,針之必定有神功。
【胃(原)】
衝陽為原動脈中,偏風口眼注牙痛,
寒熱往來如瘧狀,建時取效有同神。
【膽】
陽輔膽經四寸間,筋攣骨痛足腫寒,
風痹不仁依此用,神針一刺不須難。
【小腸】
少海為合肘上中,寒熱風腫頂頭疼,
四肢無力難舉步,建時針刺有神靈。
足太陰脾之經
己日,甲與己合,脾引血行
己日己巳時脾為井(木)。辛未時肺為滎(火)。癸酉時腎為俞(土)。乙亥時肝為經(金)。丁丑時心為合(水)。巳卯時血納包絡。
【脾】
隱白為井足太陰,腹脹喘滿吐交橫,
鼻衄滑腸食不化,月經不止血山崩。
【肺】
魚際為滎熱汗風,咳嗽頭痛痹主胸,
目眩少氣咽乾燥,嘔吐同針有大功。
【腎】
太谿腎俞內踝下,足厥心疼嘔吐涎,
咳嗽上氣並脈短,神針到後病伏潛。
【肝】
中封為經內踝前,振寒痎瘧色蒼蒼,
臍腹痛時兼足冷,寒疝相纏針下康。
【心】
少海心合曲節間,齒疼嘔逆滿胸心,
頭項痛時涕與笑,用針一刺管驚人。
手陽明大腸之經
庚日,庚與乙合,大腸引氣行
金原在申
庚日庚辰時大腸為井(金)。壬午時膀胱為滎(水)。甲申時膽為俞(木)。井過本原合谷穴,金原在申也。丙戌時小腸為經(火)。戊子時胃為合(土)。庚寅時氣納三焦。
【大腸】
商陽為井大腸中,次指指上氣注胸,
喘逆熱病並牙痛,耳聾寒熱目赤紅。
【膀胱】
通谷為滎本節遊,頭重鼻衄項筋收,
目視䀮䀮胸脹滿,食飲不化即時休。
【膽】
臨泣膽前節後邊,中滿缺盆腫項咽,
月事不調依此用,氣噎如瘧當時安。
【大腸(原)】
合谷為原歧骨中,痹痿漏下熱生風,
目視不明並齒痛,牙關口噤一針功。
【小腸】
陽谷為經側腕中,癲疾狂走妄言驚,
熱病過時汗不出,耳聾齒痛目眩針。
白話文:
針經井滎歌訣
虛弱時會感到悲傷、驚恐,而實證則表現為喜笑,手部攣縮、手臂疼痛可以用針灸治療。
【脾經】
大都穴(脾經井穴)、脾經滎穴都在書中記載,熱病循經上行是逆行的表現。腹部脹滿、煩悶、嘔吐,用神針一刺即可立即痊癒。
【肺經】
太淵穴(肺經井穴)、肺俞穴(肺經俞穴)可在掌後找到,症狀包括嘔吐、咳嗽、腹部膨脹,眼睛紅赤、有白翳或膜,心痛、氣往上衝,都可用針灸治療。
【腎經】
復溜穴(腎經井穴)位於腎經,在魚肚(腹部)中間,症狀包括面色蒼白、喜怒不定,腹部雷鳴般作響且脹滿,四肢腫痛,針灸可迅速見效。
【肝經】
曲泉穴(肝經合穴)位於肝經,在跗骨(腳踝骨)中間,症狀包括婦女血瘀、腹部腫痛,身熱、喘息、氣虛勞累,腳痛、腹瀉、排膿等。
足陽明胃經
戊日,戊與癸相合,胃經主氣的運轉。土的本原在戊。戊日戊午時,胃經井穴(金);庚申時,大腸經滎穴(水);壬戌時,膀胱經俞穴(木)。井穴經過本原衝陽穴,所以土的本原在戊。甲子時,膽經經穴(火);丙寅時,小腸經合穴(土);戊辰時,氣歸納於三焦。
【胃經】
厲兌穴(胃經井穴)是胃經的起始穴位,症狀包括屍厥(昏厥)、口噤(嘴巴閉合)、腸鳴腹瀉、汗出不暢,症狀類似瘧疾,牙痛、喉痹(喉嚨阻塞)用針灸效果佳。
【大腸經】
二間穴(大腸經滎穴)位於大腸經,在手指關節中間,症狀包括喉痹、鼻出血、心驚,肩背疼痛,牙痛等,都可依此穴位施針。
【膀胱經】
束骨穴(膀胱經俞穴)位於膀胱經,在腳踝骨中間,症狀包括耳聾、頸項僵硬,惡風、頭暈、背痛,針灸後效果顯著。
【胃經(原穴)】
衝陽穴(胃經原穴)位於足陽明胃經的動脈處,症狀包括偏頭痛、眼痛、牙痛,寒熱往來如瘧疾,在適當時間針灸效果奇佳。
【膽經】
陽輔穴(膽經經穴)位於膽經,距外踝四寸,症狀包括筋攣、骨痛、足腫、怕冷,風濕痹痛,針灸治療有效。
【小腸經】
少海穴(小腸經合穴)位於小腸經,在肘部上方,症狀包括寒熱、風腫、頭痛,四肢無力,行走困難,在適當時間針灸效果奇佳。
足太陰脾經
己日,甲與己相合,脾經主血的運轉。
己日己巳時,脾經井穴(木);辛未時,肺經滎穴(火);癸酉時,腎經俞穴(土);乙亥時,肝經經穴(金);丁丑時,心經合穴(水);巳卯時,血液歸納於包絡。
【脾經】
隱白穴(脾經井穴)位於足太陰脾經,症狀包括腹部脹滿、喘息、嘔吐、腹瀉、消化不良、月經不止等。
【肺經】
魚際穴(肺經滎穴),症狀包括發熱、出汗、風寒、咳嗽、頭痛、胸痛,頭暈、氣短、咽喉乾燥、嘔吐,針灸治療有效。
【腎經】
太谿穴(腎經俞穴)位於內踝下方,症狀包括足厥陰、心痛、嘔吐、唾液增多,咳嗽、氣喘、脈搏短促,針灸後疾病潛伏。
【肝經】
中封穴(肝經經穴)位於內踝前方,症狀包括畏寒、瘧疾、面色蒼白,臍腹疼痛、足部冰冷、寒疝(腹部冷痛),針灸後可以康復。
【心經】
少海穴(心經合穴)位於肘部關節處,症狀包括牙痛、嘔吐、胸悶心痛,頭頸疼痛、流涕、哭笑,針灸治療效果顯著。
手陽明大腸經
庚日,庚與乙相合,大腸經主氣的運轉。金的本原在申。
庚日庚辰時,大腸經井穴(金);壬午時,膀胱經滎穴(水);甲申時,膽經俞穴(木)。井穴經過本原合谷穴,所以金的本原在申。丙戌時,小腸經經穴(火);戊子時,胃經合穴(土);庚寅時,氣歸納於三焦。
【大腸經】
商陽穴(大腸經井穴)位於大腸經,在食指末端,症狀包括氣上衝胸、喘息、發熱、牙痛、耳聾、寒熱、眼睛紅赤。
【膀胱經】
通谷穴(膀胱經滎穴),症狀包括頭重、鼻出血、頸項肌肉痙攣,視力模糊、胸悶、脹滿、消化不良,針灸後迅速見效。
【膽經】
臨泣穴(膽經經穴)位於膽經,在足跟上方,症狀包括腹部脹滿、胸悶、頸部腫痛、咽喉腫痛,月經不調,氣逆,症狀類似瘧疾,針灸後可以緩解。
【大腸經(原穴)】
合谷穴(大腸經原穴),症狀包括痹症、痿症(肌肉萎縮)、下痢、發熱、風寒,視力模糊、牙痛、牙關緊閉,針灸治療有效。
【小腸經】
陽谷穴(小腸經經穴)位於小腸經,在腕關節外側,症狀包括癲癇、狂躁、言語異常、驚恐,發熱後汗出不暢,耳聾、牙痛、頭暈,針灸治療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