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學川

《針灸逢源》~ 卷四 (19)

回本書目錄

卷四 (19)

1. 足少陽膽經穴考

風池,在耳後腦空下發際陷中。大筋外廉。按之引耳。足少陽陽維之會(針七分。灸七壯)治偏正頭痛。傷寒熱病汗不出。痎瘧頸項痛。目眩赤痛淚出。耳聾腰背痛。

肩井(一名膊井),在缺盆上大骨前一寸半。以三指按取當中指下陷中。手足少陽足陽明陽維之會。連五臟氣(針五分。若過深。令人悶倒急補三里灸三壯。孕婦禁針)治中風氣塞。頭項臂痛。婦人難產。手足厥逆。

淵液(一名泉液),在腋下三寸宛宛中。舉臂取之。(針三分。禁灸)治寒熱馬刀瘍。胸滿臂不舉。

輒筋,在腋下三寸。復前行一寸著脅。側臥屈上足取之(針六分)治胸中暴滿不得臥太息多唾。

日月(一名神光),在期門下五分。第三肋端橫直蔽骨旁。膽之募。足太陰少陽陽維之會。(針七分。灸五壯)治太息善悲。小腹熱嘔宿汁。

京門(一名氣俞。一名氣府),在監骨腰中。季肋本夾脊側臥屈上足。伸下足舉臂取之。一云臍上五分。旁開九寸半腎之募(針三分。灸三壯)治寒熱腹脹。腸鳴洞泄。水道不利。腰髀引痛。

帶脈,在季脅下一寸八分陷中。臍上二分。旁開七寸半。(兩乳間橫折八寸取之。○古以兩乳相去為九寸半故又云帶脈在臍旁八寸半)足少陽帶脈之會(針六分。灸五壯)治腰腹縱如囊水狀。疝氣偏墜。婦人帶下。

五樞,在帶脈下三寸。夾水道旁五寸半陷中。(水道在臍下三寸旁開。二寸五樞開中七寸半)足少陽帶脈之會。(針一寸灸五壯)治痃癖小腹痛。寒疝卵上入腹。婦人赤白帶下。

維道(一名外樞),在章門下五寸三分。(當臍下三寸三分。旁開六寸)足少陽帶脈之會。(針八分。灸三壯)治嘔逆不嗜食。

居髎,在章門下八寸三分。監骨上陷中足少陽陽蹺之會。(針八分。灸三壯)治腰引小腹痛。肩臂不得舉。

環跳,在髀樞中硯子骨下宛宛中側臥伸下足屈上足取之。足少陽太陽之會。(針二寸。灸五壯)治冷風濕痹不仁。腰股膝痛。不得轉側。

風市,在膝上。外側兩筋間。舒手著腿中指盡處陷中(針五分灸五壯)治中風腿膝無力渾身瘙癢麻痹。

中瀆,在髀骨外膝上外廉五寸分肉間陷中足少陽絡。別走厥陰。(針五分。灸五壯)治寒氣客於分肉間攻痛筋痹不仁。

陽關(一名陽陵),在陽陵泉上三寸陷中(針五分。禁灸)治膝痛不可屈伸。

陽陵泉,在膝下一寸胻外廉尖骨前陷中。蹲坐取之。膽脈所入為合。又為筋之會筋病治此。(針六分灸七壯)治足膝冷痹無血色。半身不遂。腳氣筋攣。

陽交(一名別陽。一名足窌),在足外踝上七寸。內斜屬三陽分肉間。陽維之郄。(針六分。灸三壯)治胸滿喉痹。膝痛足不收。寒厥驚狂面腫。

外丘,在外踝上六寸外斜。(舊本踝上七寸。誤)足少陽所生。(針二分。灸三壯)治胸滿頸項痛。

白話文:

足少陽膽經穴考

風池穴位於耳後,髮際下方的凹陷處,在大筋外側邊緣。按壓此穴會牽引耳朵。它是足少陽經與陽維脈的交會穴位。(針刺七分,灸七壯)主治偏頭痛、正頭痛、傷寒熱病汗出不暢、瘧疾、頸項疼痛、目眩、眼睛紅痛流淚、耳聾、腰背疼痛。

肩井穴位於鎖骨上方,大骨前方一寸半處,以三指按壓,在中指下方凹陷處取穴。它是手少陽經、足少陽經、足陽明經與陽維脈的交會穴位,連通五臟之氣。(針刺五分,若針刺過深,會讓人昏倒,需立即針刺足三里穴並灸三壯,孕婦禁用針刺)主治中風、氣血阻塞、頭項臂疼痛、婦女難產、手足厥逆。

淵液穴位於腋下三寸,肌肉豐滿處,需舉起手臂取穴。(針刺三分,禁灸)主治寒熱、馬刀瘡(一種皮膚病)、胸悶、手臂抬不起來。

輒筋穴位於腋下三寸,往前一寸,到達脅肋處。側臥,屈上腿取穴。(針刺六分)主治胸部脹滿、無法平躺、氣喘吁吁、唾液增多。

日月穴(又名神光穴)位於期門穴下方五分,第三肋骨末端,橫直蔽骨旁,是膽經的募穴,也是足太陰經、少陽經與陽維脈的交會穴位。(針刺七分,灸五壯)主治氣喘、易悲傷、下腹部熱、嘔吐宿食。

京門穴(又名氣俞穴、氣府穴)位於腰部,髂骨與脊柱之間,肋骨下緣,需側臥,屈上腿,伸下腿,舉起手臂取穴。也有人說在肚臍上方五分,旁開九寸半處,是腎經的募穴。(針刺三分,灸三壯)主治寒熱、腹部脹滿、腸鳴腹瀉、小便不利、腰部及大腿疼痛。

帶脈穴位於肋骨下緣下一寸八分凹陷處,肚臍上方二分,旁開七寸半處。(古人以兩乳之間的距離為九寸半,故又說帶脈穴在肚臍旁開八寸半處)它是足少陽經與帶脈的交會穴位。(針刺六分,灸五壯)主治腰腹腫脹如囊狀積水、疝氣、婦女帶下。

五樞穴位於帶脈穴下方三寸,水道穴旁五寸半的凹陷處。(水道穴位於肚臍下三寸,旁開二寸,五樞穴與水道穴之間相距七寸半)它是足少陽經與帶脈的交會穴位。(針刺一寸,灸五壯)主治痃癖(一種腹部腫塊)、下腹部疼痛、寒疝(一種寒邪引起的疝氣)、卵巢腫塊上移入腹、婦女赤白帶下。

維道穴(又名外樞穴)位於章門穴下方五寸三分。(相當於肚臍下三寸三分,旁開六寸)它是足少陽經與帶脈的交會穴位。(針刺八分,灸三壯)主治嘔吐、厭食。

居髎穴位於章門穴下方八寸三分,髂骨上方凹陷處,是足少陽經與陽蹺脈的交會穴位。(針刺八分,灸三壯)主治腰部牽引至下腹部疼痛、肩臂抬不起來。

環跳穴位於股骨大轉子下方,肌肉豐滿處,需側臥,伸下腿,屈上腿取穴。它是足少陽經與太陽膀胱經的交會穴位。(針刺二寸,灸五壯)主治風寒濕痺、肢體麻木、腰股膝疼痛、無法翻身。

風市穴位於膝蓋上方,外側兩條筋腱之間,舒展手部,將中指放在腿部盡頭的凹陷處取穴。(針刺五分,灸五壯)主治中風、腿膝無力、全身瘙癢、麻痺。

中瀆穴位於股骨外側,膝蓋上方五寸,肌肉間的凹陷處,是足少陽經的絡穴,與厥陰肝經相通。(針刺五分,灸五壯)主治寒邪侵入肌肉間,導致疼痛、筋脈拘急、麻木。

陽關穴(又名陽陵穴)位於陽陵泉穴上方三寸凹陷處。(針刺五分,禁灸)主治膝蓋疼痛,無法屈伸。

陽陵泉穴位於膝蓋下方一寸,腓骨外側邊緣,尖骨前方凹陷處,蹲坐取穴。它是膽經的合穴,也是筋的交會穴位,治療筋病。(針刺六分,灸七壯)主治足膝寒冷、麻痺、無血色、半身不遂、腳氣、筋攣。

陽交穴(又名別陽穴、足窌穴)位於外踝上方七寸,內斜,屬於三陽經肌肉間,是陽維脈的郄穴。(針刺六分,灸三壯)主治胸悶、喉嚨阻塞、膝蓋疼痛、足趾不能彎曲、寒厥、驚狂、面部腫脹。

外丘穴位於外踝上方六寸,外側斜下方。(舊本記載為七寸,有誤)是足少陽經的起始穴位。(針刺二分,灸三壯)主治胸悶、頸項疼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