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大成》~ 卷九 (17)
卷九 (17)
1. 崔氏取四花穴法
治男婦五勞七傷,氣虛血弱,骨蒸潮熱,咳嗽痰喘,尪羸痼疾,用蠟繩量患人口長,照繩裁紙四方,中剪小孔,別用長蠟繩踏腳下,前齊大趾,後上曲䐐橫紋截斷,如婦人纏足,比量不便,取右膊肩髃穴貼肉,量至中指頭截斷。卻絡在結喉下雙垂向背後,繩頭盡處,用筆點記,即以前紙小孔安點中,分四方,灸紙角上各七壯。
按:四花穴,古人恐人不知點穴,故立此捷法,當必有合於五臟俞也。今依此法點穴,果合足太陽膀胱經行背二行:膈俞、膽俞四穴。《難經》曰:『血會膈俞。』疏曰:『血病治此。』蓋骨蒸勞熱,血虛火旺,故取此以補之。膽者,肝之腑,肝能藏血,故亦取是俞也。崔氏止言四花,而不言膈俞、膽俞四穴者,為粗工告也。
但人口有大小、闊狹不同,故比量四花亦不準,莫若只揣摸脊骨膈俞、膽俞為正,再取膏肓二穴灸之,無不應矣。
◎膈俞:在七椎下兩旁,去脊各一寸五分。
◎膽俞:在十椎下兩旁,去脊各一寸五分。
◎膏肩俞:在四椎下一分,五椎上二分兩旁,去脊各三寸,四肋三間。
白話文:
治療男性女性因過度勞累、內傷導致的虛弱、氣血不足、骨蒸潮熱(像骨頭裡發熱的感覺)、咳嗽痰多、氣喘、長期虛弱等難以根治的疾病,使用蠟繩測量患者身高,然後照著繩子裁出四方形的紙,中間剪個小孔。另外用較長的蠟繩,一端放在腳底,對齊大腳趾前端,另一端往上沿著小腿後方到膝蓋橫紋處截斷。如果是女性纏足,測量不方便,就取右邊肩膀的肩髃穴貼著皮膚測量到中指指尖截斷。再將這段繩子繞過喉嚨下方,讓兩端垂向背後,在繩子末端用筆做記號,將之前裁好的紙,對準記號中心的小孔,分出四個方向,在紙的四個角上各灸七壯。
說明:四花穴,古人是怕大家不知道穴位在哪,所以設立這種快速取穴的方法,這必定是符合五臟背俞穴的原理。現在按照這個方法取穴,果然符合足太陽膀胱經在背部的兩條路線上的膈俞穴和膽俞穴這四個穴位。《難經》說:「血會聚於膈俞穴。」註解說:「血液方面的疾病要治療這個穴位。」骨蒸勞熱是因為血虛火旺,所以選取這個穴位來補益。膽是肝的臟腑,肝臟可以儲藏血液,所以也選取這個穴位。崔氏只說四花穴,而不說膈俞、膽俞這四個穴位,是為了說給那些技術不精的醫師聽。
但是每個人的高矮胖瘦不同,用測量的方法取四花穴也不一定準確,不如直接觸摸脊椎找出膈俞、膽俞穴比較準確,再加上灸膏肓穴,效果一定很好。
◎膈俞穴:在第七胸椎棘突下方,左右兩旁各距離脊椎一寸五分。
◎膽俞穴:在第十胸椎棘突下方,左右兩旁各距離脊椎一寸五分。
◎膏肓穴:在第四胸椎棘突下方一分,第五胸椎棘突上方二分,左右兩旁各距離脊椎三寸,大約在第四肋骨與第三肋骨之間。
2. 取膏肓穴法(《醫學入門》)
主治陽氣虧弱,諸風痼冷,夢遺上氣,呃逆膈噎,狂惑妄誤百症。取穴須令患人就床平坐,曲膝齊胸,以兩手圍其足膝,使胛骨開離,勿令動搖,以指按四椎微下一分,五椎微上二分,點墨記之,即以墨平畫相去六寸許,四肋三間,胛骨之裡,肋間空處,容側指許,摩膂肉之表,筋骨空處,按之患者覺牽引胸肋中手指痛,即真穴也。灸至百壯、千壯,灸後覺氣壅盛,可灸氣海及足三里,瀉火實下。
灸後令人陽盛,當稍息以自保養,不可縱欲。
白話文:
這個穴位主要治療陽氣虛弱、各種頑固的風寒疾病、夢遺、氣逆上衝、打嗝、食道阻塞、精神錯亂、胡言亂語等各種疾病。
取穴的方法是,讓患者在床上坐平,彎曲膝蓋與胸部對齊,用雙手環抱住膝蓋,使肩胛骨張開分離,不要讓身體晃動。用手指按壓第四胸椎稍下方一分,以及第五胸椎稍上方二分的地方,用墨點標記出來。然後用墨線水平連接這兩個點,大約相距六寸左右。這個位置在第四肋骨和第三肋骨之間,肩胛骨的內側,肋骨間的空隙處,大概能容納側放的手指。用手指在背部肌肉表面,筋骨之間空隙處來回摩擦,按壓時患者感覺胸肋內有牽引感且手指疼痛的地方,就是真正的穴位。
在這個穴位上艾灸,可以灸到一百壯、甚至一千壯。艾灸後如果感覺氣血壅塞,可以再灸氣海穴和足三里穴,來洩掉火氣,使氣往下走。
艾灸後會使人陽氣旺盛,應當適當休息以自我保養,不可過度縱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