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繼洲

《針灸大成》~ 卷八 (6)

回本書目錄

卷八 (6)

1. 戌、手厥陰心包絡經

◎曲澤:在肘內廉,大筋內,橫紋中動脈。針三分,灸三壯。

◎間使:在掌後橫紋上三寸,兩筋間陷中。針三分,灸五壯。

◎內關:在掌後橫紋上二寸,兩筋間。針五分,灸三壯。

◎大陵:在掌後橫紋中,兩筋間陷中。針五分,灸三壯。

◎勞宮:在掌心,屈無名指尖盡處是。針三分,灸三壯。

◎中衝:在中指端,去爪甲韭葉。針一分,灸一壯。

白話文:

**曲澤:**位於手肘內側,大筋的內邊,手肘橫紋中間,摸得到動脈搏動的地方。針刺約0.3公分深,灸三壯。

**間使:**位於手腕橫紋往上約9公分處,兩條筋的中間凹陷處。針刺約0.3公分深,灸五壯。

**內關:**位於手腕橫紋往上約6公分處,兩條筋的中間。針刺約0.5公分深,灸三壯。

**大陵:**位於手腕橫紋中間,兩條筋的中間凹陷處。針刺約0.5公分深,灸三壯。

**勞宮:**位於手掌心,握拳時無名指指尖所指的地方。針刺約0.3公分深,灸三壯。

**中衝:**位於中指指尖,距離指甲約韭菜葉寬度的地方。針刺約0.1公分深,灸一壯。

2. 亥、手少陽三焦經

◎關衝:在無名指外側去爪角韭葉。針一分,灸一壯。

◎液門:在小次指歧骨間,握拳取之。針三分,灸三壯。

◎中渚:在無名指本節後陷中,液門下一寸。針三分,灸三壯。

◎陽池:在手表腕上陷中。針二分,禁灸。

◎外關:在腕後二寸,兩骨間陷中。針三分,灸五壯。

◎支溝:在腕後三寸,兩骨間陷中。針二分,灸二七壯。

◎天井:在肘後大骨後,肘上一寸,兩筋間陷中,叉手按膝頭取之;屈肘拱胸取之。針一寸,灸三壯。

白話文:

**◎關衝穴:**位於無名指外側,指甲根角旁,像韭菜葉子一樣的地方。針刺一分深,可以艾灸一壯。

**◎液門穴:**位於小指和無名指指骨之間的交界處,握拳時取穴。針刺三分深,可以艾灸三壯。

**◎中渚穴:**位於無名指掌指關節後方的凹陷處,在液門穴下一寸的地方。針刺三分深,可以艾灸三壯。

**◎陽池穴:**位於手腕背面的凹陷處。針刺二分深,禁止艾灸。

**◎外關穴:**位於手腕背面向上二寸,兩根骨頭之間的凹陷處。針刺三分深,可以艾灸五壯。

**◎支溝穴:**位於手腕背面向上三寸,兩根骨頭之間的凹陷處。針刺二分深,可以艾灸十四壯。

**◎天井穴:**位於手肘外側的骨頭後方,手肘上方一寸,兩條筋之間的凹陷處,可以將手交叉按在膝蓋上取穴;或是彎曲手肘抱胸取穴。針刺一寸深,可以艾灸三壯。

3. 子、足少陽膽經

◎風市:在膝上外側兩筋間,舒手著腿,中指盡處陷中。針五分,灸五壯。

◎陽陵:在膝下一寸,外廉陷中,外尖骨前。針六分,灸七壯。

◎陽輔:在外踝上,除踝四寸,輔骨前絕骨端如前,三分,去丘墟七寸。針五分,灸三壯。

◎懸鐘(一名絕骨):在外踝上三寸,絕脈處是。針六分,灸五壯。

◎丘墟:在外踝下,如前陷中,去臨泣三寸。針五分,灸三壯。

◎臨泣:在足小趾次趾本節後陷中,去俠谿寸半。針三分,灸三壯。

◎俠谿:在小趾次趾歧骨間,本節前陷中。針二分,灸三壯。

◎竅陰:在小趾次趾外側,去爪角韭葉。針一分,灸三壯。

白話文:

**◎風市穴:**位於大腿外側,在兩條筋的中間,當手自然垂放貼在大腿外側時,中指指尖所到的凹陷處。針刺五分深,艾灸五壯。

**◎陽陵泉穴:**位於膝蓋下方一寸,小腿外側,在腓骨小頭前方的凹陷處。針刺六分深,艾灸七壯。

**◎陽輔穴:**位於外踝上方,距離外踝四寸,在腓骨前緣的末端,與絕骨穴的位置相近,距離丘墟穴七寸。針刺五分深,艾灸三壯。

**◎懸鐘穴(又名絕骨穴):**位於外踝上方三寸,在腓骨與脛骨交界處。針刺六分深,艾灸五壯。

**◎丘墟穴:**位於外踝下方,前方的凹陷處,距離臨泣穴三寸。針刺五分深,艾灸三壯。

**◎臨泣穴:**位於腳小趾和次趾的根部關節後方的凹陷處,距離俠谿穴一寸半。針刺三分深,艾灸三壯。

**◎俠谿穴:**位於腳小趾和次趾分叉的骨頭之間,在關節前方凹陷處。針刺二分深,艾灸三壯。

**◎竅陰穴:**位於腳小趾和次趾外側,距離指甲角像韭菜葉那麼寬的地方。針刺一分深,艾灸三壯。

4. 丑、足厥陰肝經

◎大敦:在大趾端,去爪甲韭葉。針二分,灸三壯。

◎行間:在大趾本節前,上下有筋,前後有小骨尖,其穴正居陷中,有動脈應手。針六分,灸三壯。

◎太衝:在足大趾本節後二寸,有絡橫連至地五會二寸骨縫罅間,動脈應手陷中。針三分,灸三壯。

◎中封:在內踝前一寸,貼大筋後宛宛中。針四分,灸三壯。

◎曲泉:在膝內側輔骨下,大筋上,小筋下,陷中,屈膝取之,當膝曲膕橫紋頭,內外兩筋宛宛中。針六分,灸三壯。

白話文:

**◎大敦:**在腳大拇趾的趾端,距離趾甲邊緣像韭菜葉子那樣寬的地方。針刺二分深,艾灸三壯。

**◎行間:**在腳大拇趾的根部關節前面,上下有筋,前後有小骨頭突起,穴位就在中間的凹陷處,可以摸到動脈跳動。針刺六分深,艾灸三壯。

**◎太衝:**在腳大拇趾的根部關節後面二寸的地方,有橫向的絡脈連接到地五會穴,穴位在兩寸的骨頭縫隙間,可以摸到動脈跳動的凹陷處。針刺三分深,艾灸三壯。

**◎中封:**在內踝(腳內側突起的骨頭)前面一寸,貼著大筋的後方凹陷處。針刺四分深,艾灸三壯。

**◎曲泉:**在膝蓋內側的輔骨下方,大筋的上方,小筋的下方,凹陷處。彎曲膝蓋取穴,在膝蓋彎曲時出現的橫紋端點,內外兩條筋之間凹陷的地方。針刺六分深,艾灸三壯。

5. 諸風門

左癱右瘓:曲池陽谿合谷中渚三里陽輔崑崙。

肘不能屈:腕骨。

足無膏澤:上廉。

偏風:列缺衝陽。

身體反折:肝俞。

中風肘攣:內關。

目戴上:絲竹空。

吐涎:絲竹空百會。

不識人:水溝臨泣合谷。

脊反折:啞門風府。

風痺:天井尺澤少海委中陽輔。

驚癇:尺澤(一壯)少衝前頂束骨。

風癇:神庭百會前頂湧泉絲竹空神闕(一壯)鳩尾(三壯)。

風勞:曲泉膀胱俞(七壯)。

風疰:百會(二壯)肝俞(三壯)脾俞(三壯)腎俞(年為壯)膀胱俞。

風眩:臨泣陽谷腕骨申脈。

中風痛:臨泣百會肩井肩髃曲池天井間使內關合谷風市三里解谿崑崙照海。

喑啞:支溝復溜間使合谷魚際靈道陰谷然谷通谷。

口噤不開:頰車承漿合谷。

凡患風癇疾,發則躺仆在地:灸風池百會。

黃帝灸法:療中風眼戴上及不能語者。灸第三椎並五椎上,各七壯,同灸炷如半棗核大。

白話文:

身體左邊癱瘓,右邊不能動:可以針灸曲池穴、陽谿穴、合谷穴、中渚穴、足三里穴、陽輔穴、崑崙穴。

手肘不能彎曲:可以針灸腕骨穴。

腳部皮膚乾燥沒有光澤:可以針灸上廉穴。

半身不遂:可以針灸列缺穴、衝陽穴。

身體向後彎折:可以針灸肝俞穴。

中風導致手肘彎曲:可以針灸內關穴。

眼睛向上翻:可以針灸絲竹空穴。

流口水:可以針灸絲竹空穴、百會穴。

不認得人:可以針灸水溝穴、臨泣穴、合谷穴。

脊椎向後彎折:可以針灸啞門穴、風府穴。

風濕痹痛:可以針灸天井穴、尺澤穴、少海穴、委中穴、陽輔穴。

驚嚇引起的癲癇:可以針灸尺澤穴(艾灸一壯)、少衝穴、前頂穴、束骨穴。

風邪引起的癲癇:可以針灸神庭穴、百會穴、前頂穴、湧泉穴、絲竹空穴、神闕穴(艾灸一壯)、鳩尾穴(艾灸三壯)。

風勞病:可以針灸曲泉穴、膀胱俞穴(艾灸七壯)。

風疰病:可以針灸百會穴(艾灸二壯)、肝俞穴(艾灸三壯)、脾俞穴(艾灸三壯)、腎俞穴(按照年紀艾灸,一年一壯)、膀胱俞穴。

風邪引起的眩暈:可以針灸臨泣穴、陽谷穴、腕骨穴、申脈穴。

中風引起的疼痛:可以針灸臨泣穴、百會穴、肩井穴、肩髃穴、曲池穴、天井穴、間使穴、內關穴、合谷穴、風市穴、足三里穴、解谿穴、崑崙穴、照海穴。

失聲喑啞:可以針灸支溝穴、復溜穴、間使穴、合谷穴、魚際穴、靈道穴、陰谷穴、然谷穴、通谷穴。

嘴巴緊閉無法張開:可以針灸頰車穴、承漿穴、合谷穴。

凡是患有風癇疾病,發作時會倒在地上:可以艾灸風池穴、百會穴。

黃帝的艾灸方法:治療中風導致眼睛向上翻以及不能說話的病人。艾灸第三椎骨和第五椎骨上方,各艾灸七壯,艾灸的艾炷像半個棗核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