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繼洲

《針灸大成》~ 卷七 (11)

回本書目錄

卷七 (11)

1. 足厥陰經穴主治

《內經》曰:『肝者,將軍之官,謀慮出焉。』

肝者,罷極之本,魂之居也。其華在爪,其充在筋,以生血氣,為陽中之少陽,通於春氣。

東方青色,入通於肝,開竅於目,藏精於肝,故病發驚駭,其味酸,其類草木,其畜雞,其穀麥,其應四時,上為歲星,是以知病之在筋也。其音角,其數八,其臭臊,其液泣。

東方生風,風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主筋,筋生心,肝主目。其在天為玄,在人為道,在地為化,化生五味。道生知,玄生神,在天為風,在地為木,在體為筋,在臟為肝。在色為蒼,在聲為呼,在變動為握,在志為怒,怒傷肝,悲勝怒,風傷筋,燥勝風,酸傷筋,卒勝酸。

白話文:

《黃帝內經》說:「肝臟,是像將軍一樣的官職,負責謀劃思考。」

肝臟是疲勞的根本,也是魂魄的居所。它的精華表現在指甲上,充實於筋脈之中,用來產生血氣,屬於陽氣中的少陽之氣,與春天的氣息相通。

東方屬青色,與肝臟相通,在眼睛開竅,精氣藏於肝臟,所以肝臟有病會出現驚恐。它的味道是酸味,屬於草木類,對應的家畜是雞,對應的穀物是麥子,對應四時的時節,在天上對應歲星,因此可以知道疾病是在筋脈上。它的聲音是角聲,數是八,氣味是臊味,液體是眼淚。

東方產生風,風生木,木生酸味,酸味生肝臟。肝臟主管筋脈,筋脈產生心,肝臟主管眼睛。它在天上是玄,在人身上是道,在地上是變化,變化產生五味。道產生智慧,玄產生神,在天上是風,在地上是木,在身體是筋,在臟腑是肝臟。在顏色是青色,在聲音是呼喊聲,在動作是握拳,在情緒是憤怒。憤怒會傷害肝臟,悲傷可以克服憤怒。風會傷害筋,乾燥可以克服風。酸味會傷害筋,突然的變化可以克服酸味。

2. 足厥陰肝經穴歌

一十三穴足厥陰,大敦行間太衝侵,中封蠡溝中都近,膝關曲泉陰包臨,五里陰廉羊矢穴,章門常對期門深(二十六穴)。

此一經起於大敦,終於期門。取大敦、行間、太衝、中封、曲泉,與井滎俞經合也。

脈起大指聚毛之際,上循足跗上廉,去內踝一寸,上踝八寸,交出太陰之後,上膕內廉,循股,入陰中,環陰器,抵小腹,俠胃,屬肝,絡膽,上貫膈,布脅肋,循喉嚨之後,上入頏顙,連目系,上出額,與督脈會於巔;其支者,從目系下頰裡,環唇內;其支者,復從肝,別貫膈,上注肺。多血少氣,丑時氣血注此。

乙木之臟,脈在左關。是肝實則脈實,兩脅痛而目眥腫痛;虛則脈虛,七葉薄而汪汪昏淚。資心火以補肝虛,抑陽光而瀉本實。故味辛補而酸瀉,氣涼瀉而溫補。薑橘細辛補之宜,芎芍大黃瀉之可。目勝離婁,君神曲而佐磁石;手開瞽盲,搗羊肝以丸連未。氣疼兩脅,君枳實芍藥參芎;痰攻雙臂,施木草橘半附苓。

右脅脹痛,桂心枳殼草薑黃;左脅刺痛,粉草川芎和枳實。悲怒傷肝雙脅痛,芎辛枳梗,防風乾葛草薑煎;風寒撼水囊莖痛,茴香烏藥,青橘良薑調酒飲。疝本肝經,何藥可療?附子山梔力最高,全蠍玄胡功不小。上燥下寒,梅膏搗丸歸鹿;頭痛氣厥,烏藥末細川芎。寒濕腳痺踏椒囊,風熱膝痛煎柏朮。

欲上行引經柴胡川芎;下行須要去穰青皮。溫則木香肉桂,涼則菊花車前。補用阿膠酸棗仁,瀉用柴前犀牛角。勿膠柱而鼓瑟,當加減以隨宜。

《導引本經》:『肝以眼為穴,人眠則血歸肝,眼受之而能視也。夫眠乃無名惑復之火,不可縱之使眠,亦不可不眠。若膽虛寒不眠,則精神困倦,志慮不安;肝實熱眠過多,則慧鏡生塵,善根埋滅,皆非調肝膽,伏睡魔之道也。舉其要而言,勿嗔怒,勿晝寢,睡其形而不睡其神是也。

蓋睡之精,乃身之靈,人能少睡,則主翁惺惺,智識明淨,不惟神氣清爽,夢寐亦安也,若貪眠則心中血潮,元神離舍,不惟雲掩性天,神亦隨境昏迷。三豐有云:「捉取夢中之夢,搜求玄上之玄,自從識得娘生面,笑指蓬萊在目前。」此之謂也。《內經》曰:「春三月,此謂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夜臥早起,廣步於庭,披髮緩形,以使志生,此春氣之應,養生之道也。逆之則傷肝,此又不可不知。

」』

白話文:

足厥陰肝經共有十三個穴位,分別是:大敦、行間、太衝、中封、蠡溝、中都、膝關、曲泉、陰包、五里、陰廉、章門、期門(實際上是二十六個穴位,兩側共計)。

肝經起於大敦穴,終於期門穴。可以取用大敦、行間、太衝、中封、曲泉這五個穴位,它們與井穴、滎穴、俞穴、經穴相合。

肝經的脈氣起於大腳趾的大毛髮叢生之處,然後向上沿著腳背的內側邊緣行走,距離內踝一寸處,再向上八寸,與足太陰經交會於後方,接著向上到膝蓋內側邊緣,沿著大腿內側,進入陰部,環繞陰器,到達小腹,夾著胃部,歸屬於肝臟,聯絡膽囊,向上穿過橫膈膜,散布在脅肋部,沿著喉嚨後方,向上進入鼻腔深處,連接眼睛的脈絡,再向上到額頭,與督脈會合於頭頂;它有一個分支,從眼睛的脈絡向下到臉頰內部,環繞嘴唇內部;另一個分支,又從肝臟分出,穿過橫膈膜,向上注入肺臟。肝經氣血較多而氣較少,丑時(凌晨一點到三點)氣血會注入此經。

肝臟屬於乙木的臟腑,其脈象表現在左手關脈。如果肝實,則脈象有力,會出現兩脅疼痛和眼角腫痛;如果肝虛,則脈象虛弱,會出現視力模糊、淚水汪汪的症狀。可以用心火來補肝虛,抑制陽氣來瀉肝實。所以,味道辛辣的藥物可以用來補肝,酸味的藥物可以用來瀉肝,性質寒涼的藥物可以用來瀉肝,溫熱的藥物可以用來補肝。可以使用生薑、橘皮、細辛等藥物來補肝,可以使用川芎、芍藥、大黃等藥物來瀉肝。如果視力模糊,可以使用神曲配合磁石來治療;如果是目盲,可以使用搗爛的羊肝做成藥丸,配合黃連來治療。如果氣疼兩脅,可以使用枳實、芍藥、川芎來治療;如果痰濕上攻雙臂,可以使用木香、草果、橘皮、半夏、茯苓等藥物來治療。

如果右脅脹痛,可以使用桂心、枳殼、甘草、生薑、黃薑等藥物;如果左脅刺痛,可以使用甘草、川芎和枳實等藥物。如果因悲傷或憤怒而傷肝,導致雙脅疼痛,可以使用川芎、細辛、枳梗、防風、葛根、甘草、生薑等藥物煎服;如果因風寒而導致陰囊、莖部疼痛,可以使用茴香、烏藥、青橘皮、良薑等藥物調酒服用。疝氣屬於肝經的病症,可以使用附子、山梔來治療,全蠍、玄胡等也有一定效果。如果上身燥熱下身寒冷,可以使用梅子膏做成藥丸,配以鹿角膠來治療;如果頭痛氣厥,可以使用烏藥粉和細川芎來治療。如果寒濕導致腳麻木,可以使用花椒裝入袋子踏踩,如果風熱導致膝蓋疼痛,可以使用黃柏和蒼朮煎水服用。

想要使藥力上行,可以使用柴胡、川芎等藥物;想要使藥力下行,可以使用去除白色內膜的青橘皮。如果需要溫補,可以使用木香、肉桂等藥物;如果需要涼瀉,可以使用菊花、車前子等藥物。如果需要補益,可以使用阿膠、酸棗仁等藥物;如果需要瀉實,可以使用柴胡、犀角等藥物。切記不可固執己見,需要根據實際情況加減藥物。

《導引本經》提到:「肝臟的精氣表現在眼睛,當人睡眠時,氣血會歸於肝臟,眼睛接收到肝臟的精氣才能看見東西。睡眠就像是無名的虛火,不可以放縱它而過度睡眠,也不可以不睡眠。如果膽虛寒而失眠,就會精神疲憊、意志消沉、焦慮不安;如果肝實熱而睡眠過多,就會使智慧蒙塵、善根埋沒,這些都不是調理肝膽、降伏睡魔的正確方法。要點在於,不要生氣發怒,不要白天睡覺,睡眠時要讓身體休息,而精神不要昏睡。

睡眠的精華,是身體的靈魂。如果人能夠少睡,就會保持清醒,智慧明亮,不僅神清氣爽,做夢也會安穩。如果貪睡,就會導致心中氣血翻湧,精神渙散,不僅會遮蔽本性,精神也會隨外界變化而昏亂迷茫。三豐真人說過:「要抓住夢中的夢境,探索玄妙之中的玄妙,當認識了本來的面目,就會發現蓬萊仙境就在眼前。」這就是這個意思。《內經》說:「春天三個月,是萬物生發的季節,天地充滿生機,萬物欣欣向榮,所以應該晚睡早起,在庭院中散步,披散頭髮,放鬆身心,讓志氣得以生發,這是順應春季的氣息,也是養生的方法。如果違背這個規律,就會損傷肝臟,這一點也必須要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