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繼洲

《針灸大成》~ 卷五 (12)

回本書目錄

卷五 (12)

1. 八法交會八脈

公孫二穴,父,通衝脈;內關二穴,母,通陰維脈。合於心、胸、胃。

後谿二穴,夫,通督脈;申脈二穴,妻,通陽蹻脈。合於目內眥、頸項、耳、肩膊、小腸、膀胱。

臨泣二穴,男,通帶脈;外關二穴,女,通陽維脈。合於目銳眥、耳後、頰、頸、肩。

列缺二穴,主,通任脈;照海二穴,客,通陰蹻脈。合於肺系、咽喉、胸膈。

白話文:

公孫穴這兩個穴位,是父親,通往衝脈;內關穴這兩個穴位,是母親,通往陰維脈。它們共同作用於心臟、胸部和胃部。

後谿穴這兩個穴位,是丈夫,通往督脈;申脈穴這兩個穴位,是妻子,通往陽蹻脈。它們共同作用於眼睛內角、頸項、耳朵、肩膀、小腸和膀胱。

臨泣穴這兩個穴位,是兒子,通往帶脈;外關穴這兩個穴位,是女兒,通往陽維脈。它們共同作用於眼睛外角、耳朵後面、臉頰、頸部和肩膀。

列缺穴這兩個穴位,是主人,通往任脈;照海穴這兩個穴位,是客人,通往陰蹻脈。它們共同作用於肺臟系統、咽喉、胸腔和橫膈膜。

2. 八法交會歌

內關相應是公孫,外關、臨泣總相同,列缺交經通照海,後谿、申脈亦相從。

白話文:

內關穴和公孫穴互相對應,外關穴和臨泣穴互相配對,列缺穴的經脈與照海穴相通,後谿穴和申脈穴也互相連結。

3. 八法交會八穴歌

公孫衝脈胃心胸,內關陰維下總同,臨泣膽經連帶脈,陽維目銳外關逢,後谿督脈內眥頸,申脈陽蹻絡亦通,列缺任脈行肺系,陰蹻照海膈喉嚨。

白話文:

公孫穴聯繫著衝脈,可以處理胃、心、胸等部位的疾病;內關穴聯繫著陰維脈,可以處理下焦及全身的疾病。

臨泣穴聯繫著膽經和帶脈;陽維脈的毛病可以取用外關穴。

後谿穴聯繫著督脈,可以處理內眼角、頸部的疾病;申脈穴聯繫著陽蹻脈,絡脈的疾病也可用它來處理。

列缺穴聯繫著任脈,可以處理肺系的疾病;陰蹻脈的毛病,可以取用照海穴,以及處理胸膈、喉嚨等部位的疾病。

4. 八脈配八卦歌

乾屬公孫艮內關,巽臨震位外關還,離居列缺坤照海,後谿兌坎申脈聯。補瀉浮沉分逆順,隨時呼吸不為難,仙傳秘訣神針法,萬病如拈立便安。

白話文:

乾卦對應公孫穴,艮卦對應內關穴;巽卦對應震卦的位置,也就是外關穴;離卦對應列缺穴,坤卦對應照海穴;後谿穴連接兌卦,申脈穴連接坎卦。

針灸時的補瀉手法,要根據浮沉的狀況來區分順逆,並配合呼吸的節奏,這樣就不會感到困難。這是仙人傳下來的秘密口訣和神奇的針法,運用得當,各種疾病都能像取東西一樣,馬上就能得到安癒。

5. 八穴配合歌

公孫偏與內關合,列缺能消照海疴,臨泣、外關分主客,後谿、申脈正相和。左針右病知高下,以意通經廣按摩,補瀉迎隨分逆順,五門八法是真科。

白話文:

公孫穴搭配內關穴,能有效處理脾胃方面的問題;列缺穴搭配照海穴,能消解咽喉不適的病症。臨泣穴與外關穴,要區分它們各自主要治療的症狀;後谿穴與申脈穴,它們的配合使用效果相得益彰。

左邊針灸可以治療右邊的疾病,知道穴位高低(即病位深淺)的差異,要用心去疏通經絡並進行廣泛的按摩。要區分補瀉手法中的迎隨,五門八法才是真正的治療精髓。

6. 刺法啟玄歌(五言)

八法神針妙,飛騰法最奇,砭針行內外,水火就中推。上下交經走,疾如應手驅,往來依進退,補瀉逐迎隨。用似船推舵,應如弩發機。氣聚時間散,身疼指下移。這般玄妙訣,料得少人知。

白話文:

神妙的八種針法,其中飛騰法最為奇特。用砭石或針具在體內外施行治療,能以水火的原理來推動氣血。針刺能使經絡上下交會運行,其效果快速如同驅使手腳一般靈活。針刺時要根據病情的進退來調整手法,並依據經絡的氣血流動方向來決定補瀉。運用時如同船隻推動舵,效果顯著如同弓弩發射一般迅猛。能使聚集的氣散開,身體疼痛也能在針刺後得到緩解。這些玄妙的技巧訣竅,想必很少有人知曉。

7. 八法五虎建元日時歌

甲己之辰起丙寅,乙庚之日戊寅行,丙辛便起庚寅始,丁卯壬寅亦順尋,戊癸甲寅定時候,五門得合是元因。

白話文:

甲日或己日的時辰,以丙寅時開始起算;乙日或庚日,以戊寅時起算;丙日或辛日,則從庚寅時開始起算;丁日以壬寅時,卯日也順著往下推算;戊日或癸日,則從甲寅時開始起算。只要這五種情況的干支配合正確,就能找出「建元」的時辰原因。

8. 八法逐日干支歌

甲己辰戌丑未十,乙庚申酉九為期,丁壬寅卯八成數,戊癸巳午七相宜,丙辛亥子亦七數,逐日支干即得知。

白話文:

甲日和己日,在辰、戌、丑、未這四個時辰使用(某種方法或藥物等,此處不明確)為十天;乙日和庚日,在申、酉這兩個時辰使用為九天;丁日和壬日,在寅、卯這兩個時辰使用為八天;戊日和癸日,在巳、午這兩個時辰使用為七天;丙日和辛日,在亥、子這兩個時辰使用也為七天。這樣每天的干支配合,就可以知道使用的期限或時間長短。

9. 八法臨時干支歌

甲己子午九宜用,乙庚丑未八無疑,丙辛寅申七作數,丁壬卯酉六順知,戊癸辰戌各有五,巳亥單加四共齊,陽日除九陰除六,不及零余穴下推。

其法如甲丙戊庚壬為陽日,乙丁己辛癸為陰日,以日時干支算計何數,陽日除九數,陰日除六數,陽日多,或一九、二九、三九、四九;陰日多,或二六、三六、四六、五六,剩下若干,同配卦數日時,得何卦,即知何穴開矣。

假如甲子日、戊辰時,以日上甲得十數,子得七數,以時上戊得五數,辰得五數,共成二十七數,此是陽日。以九除去,二九一十八,余有九數,合離卦,即列缺穴開也。假如乙丑日、壬午時,以日上乙為九,丑為十,以時上壬為六,午為九,共成三十四數。此是陰日,以六除去,五六三十數,零下四數,合巽四,即臨泣穴開也。餘仿此。

白話文:

甲己日的地支子午,總數加起來用九來計算;乙庚日的地支丑未,總數加起來用八來計算,這點沒有疑問;丙辛日的地支寅申,總數加起來用七來計算;丁壬日的地支卯酉,總數加起來用六來計算,這點要知道;戊癸日的地支辰戌,總數加起來各自用五來計算;巳亥日的地支,單獨加四來計算,這樣就齊全了。陽天干的日子,總數除以九;陰天干的日子,總數除以六。如果除不盡有餘數,就依照餘數來推算開穴的位子。

方法是這樣的,甲、丙、戊、庚、壬這幾天是陽天干的日子,乙、丁、己、辛、癸這幾天是陰天干的日子。用當天的日、時天干地支的數字相加,得出總數。陽天干的日子,總數除以九,陰天干的日子,總數除以六。陽天干的日子,如果除不盡,可能餘一、二、三、四個九;陰天干的日子,如果除不盡,可能餘二、三、四、五個六。剩下的餘數,用來配合八卦的數字和當時的日、時,看對應到哪個卦,就知道哪個穴位開啟了。

舉例來說,如果是甲子日、戊辰時,日的天干甲是十,地支子是七,時的天干戊是五,地支辰是五,加起來總共是二十七。這是陽天干的日子,所以用九來除,二九得十八,餘數是九,對應到離卦,就是列缺穴開啟。如果是乙丑日、壬午時,日的天干乙是九,地支丑是十,時的天干壬是六,地支午是九,加起來總共是三十四。這是陰天干的日子,所以用六來除,五六得三十,餘數是四,對應到巽卦的四,就是臨泣穴開啟。其他的日子,就照這個方法推算。

10. 推定六十甲子日時穴開圖例

上圖乃預先推定六十甲子,逐日逐時某穴所開,以便用針,庶臨時倉卒之際,不致有差訛之失也。

白話文:

這張圖是預先推算六十甲子,每天每個時辰哪個穴位會開啟,方便針灸時使用,這樣一來,即使臨時匆忙,也不會發生錯誤。

11. 八脈圖並治症穴

◎衝脈:

考穴:公孫二穴,脾經。足大趾內側,本節後一寸陷中,舉足,兩足掌相對取之。針一寸,主心腹五臟病,與內關主客相應。

治病:〔西江月〕九種心疼延悶,結胸翻胃難停,酒食積聚胃腸鳴,水食氣疾膈病。臍痛腹疼脅脹,腸風瘧疾心疼,胎衣不下血迷心,泄瀉公孫立應。

○凡治後症,必先取公孫為主,次取各穴應之(徐氏):

九種心疼,一切冷氣:大陵中脘隱白。

痰膈涎悶,胸中隱痛:勞宮膻中間使。

氣膈五噎,飲食不下:膻中三里太白。

臍腹脹滿,食不消化:天樞水分內庭。

脅肋下痛,起止艱難:支溝章門陽陵泉。

泄瀉不止,裡急後重:下脘天樞照海。

胸中刺痛,隱隱不樂:內關大陵彧中。

兩脅脹滿,氣攻疼痛:絕骨章門陽陵泉。

中滿不快,翻胃吐食:中脘太白中魁。

胃脘停痰,口吐清水:巨闕中脘厲兌。

胃脘停食,疼刺不已:中脘三里解谿。

嘔吐痰涎,眩暈不已:膻中中魁豐隆。

心瘧,令人心內怔忡:神門心俞百勞。

脾瘧,令人怕寒腹痛:商丘脾俞三里。

肝瘧,令人氣色蒼,惡寒發熱:中封肝俞絕骨。

肺瘧,令人心寒怕驚:列缺肺俞合谷。

腎瘧,令人洒熱,腰脊強痛:大鐘腎俞申脈。

瘧疾大熱不退:間使百勞絕骨。

瘧疾先寒後熱:後谿曲池勞宮。

瘧疾先熱後寒:曲池百勞絕骨。

瘧疾心胸疼痛:內關上脘大陵。

瘧疾頭痛眩暈,吐痰不已:合谷中脘列缺。

瘧疾骨節酸痛:魄戶百勞然谷。

瘧疾口渴不已:關衝人中間使。

胃瘧,令人善飢,不能食:厲兌胃俞大都。

膽瘧,令人惡寒怕驚,睡臥不安:臨泣膽俞期門。

黃疸,四肢俱腫,汗出染衣:至陽百勞腕骨中脘三里。

黃疸,遍身皮膚、面目、小便俱黃:脾俞隱白百勞至陽三里腕骨。

穀疸,食畢則心眩,心中拂鬱,遍體發黃:胃俞內庭至陽三里腕骨陰谷。

酒疸,身目俱黃,心中痛,面發赤斑,小便赤黃:膽俞至陽委中腕骨。

女癆疸,身目俱黃,發熱惡寒,小便不利:關元腎俞至陽然谷。

○楊氏治症:

月事不調:關元氣海天樞三陰交。

胸中滿痛:勞宮通里大陵膻中。

痰熱結胸:列缺大陵湧泉。

四肢風痛:曲池風市外關陽陵泉三陰交手三里。

咽喉閉塞:少商風池照海頰車。

◎陰維脈:

考穴:內關二穴,心包經。去掌二寸兩筋間,緊握拳取之。針一寸二分,主心膽脾胃之病,與公孫二穴,主客相應。

治病:〔西江月〕中滿心胸痞脹,腸鳴泄瀉脫肛,食難下膈酒來傷,積塊堅橫脅搶。婦女脅疼心痛,結胸裡急難當,傷寒不解結胸膛,瘧疾內關獨當。

○凡治後症,必先取內關為主,次取各穴應之(徐氏):

中滿不快,胃脘傷寒:中脘大陵三里膻中。

白話文:

八脈圖並治症穴

衝脈:

衝脈的考核穴位是公孫穴(位於脾經,在足大趾內側,距趾本節後一寸的凹陷處,抬高雙腳,使雙足掌相對即可找到)。針刺深度約一寸,主要治療心腹及五臟疾病,與內關穴主客相應。

治療疾病:各種心疼、胸悶、胃脹、胃腸鳴響、飲食積滯、胃氣痛、膈肌病變、臍痛、腹痛、脅肋脹痛、腸風、瘧疾、胎衣不下、產後血暈、腹瀉等症狀,均可使用公孫穴治療。

凡治療後遺症,應先取公孫穴為主穴,再根據症狀配伍其他穴位:

九種心疼,一切冷氣:大陵、中脘、隱白。

痰氣阻滯胸膈,胸部隱隱作痛:勞宮、膻中、間使。

氣逆、呃逆、飲食不下:膻中、三里、太白。

臍腹脹滿,消化不良:天樞、水分、內庭。

脅肋疼痛,呼吸困難:支溝、章門、陽陵泉。

腹瀉不止,裡急後重:下脘、天枢、照海。

胸部刺痛,隱隱不適:內關、大陵、彧中。

兩脅脹滿,氣滯疼痛:絕骨、章門、陽陵泉。

腹部脹滿不適,噁心嘔吐:中脘、太白、中魁。

胃脘痰滯,嘔吐清水:巨闕、中脘、厲兌。

胃脘食物積滯,疼痛劇烈:中脘、三里、解谿。

嘔吐痰涎,頭暈目眩:膻中、中魁、豐隆。

心瘧(瘧疾以心為主):神門、心俞、百勞。

脾瘧(瘧疾以脾為主):商丘、脾俞、三里。

肝瘧(瘧疾以肝為主):中封、肝俞、絕骨。

肺瘧(瘧疾以肺為主):列缺、肺俞、合谷。

腎瘧(瘧疾以腎為主):大鐘、腎俞、申脈。

瘧疾高燒不退:間使、百勞、絕骨。

瘧疾先寒後熱:後谿、曲池、勞宮。

瘧疾先熱後寒:曲池、百勞、絕骨。

瘧疾心胸疼痛:內關、上脘、大陵。

瘧疾頭痛眩暈,嘔吐不止:合谷、中脘、列缺。

瘧疾關節酸痛:魄戶、百勞、然谷。

瘧疾口渴不止:關衝、人迎、間使。

胃瘧(瘧疾以胃為主):厲兌、胃俞、大都。

膽瘧(瘧疾以膽為主):臨泣、膽俞、期門。

黃疸,四肢浮腫,汗出染黃:至陽、百勞、腕骨、中脘、三里。

黃疸,全身皮膚、面部發黃,小便黃:脾俞、隱白、百勞、至陽、三里、腕骨。

穀疸(飲食積滯導致的黃疸):飯後頭暈,胸悶,全身發黃:胃俞、內庭、至陽、三里、腕骨、陰谷。

酒疸(飲酒過度導致的黃疸):身目發黃,胸痛,面部紅斑,小便黃赤:膽俞、至陽、委中、腕骨。

女勞疸(女性勞累導致的黃疸):身目發黃,發熱惡寒,小便不利:關元、腎俞、至陽、然谷。

楊氏治療方法:

月經不調:關元、氣海、天樞、三陰交。

胸悶疼痛:勞宮、通里、大陵、膻中。

痰熱阻滯胸膈:列缺、大陵、湧泉。

四肢風濕疼痛:曲池、風市、外關、陽陵泉、三陰交、手三里。

咽喉閉塞:少商、風池、照海、頰車。

陰維脈:

陰維脈的考核穴位是內關穴(位於心包經,在掌後二寸,兩筋之間,握拳取穴)。針刺深度約一寸二分,主要治療心、膽、脾、胃疾病,與公孫穴主客相應。

治療疾病:各種胸悶、心悸、胃脹、腸鳴、腹瀉、脫肛、消化不良、積塊、脅肋疼痛等症狀,以及婦女脅肋痛、心痛、胸悶、裡急後重、傷寒、瘧疾等,均可使用內關穴治療。

凡治療後遺症,應先取內關穴為主穴,再根據症狀配伍其他穴位:

中滿不適,胃脘受寒:中脘、大陵、三里、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