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大成》~ 卷五 (4)
卷五 (4)
1. 論子午流注法(徐氏)
子午流注者,謂剛柔相配,陰陽相合,氣血循環,時穴開闔也。何以子午言之?曰:『子時一刻,乃一陽之生;至午時一刻,乃一陰之生,故以子午分之而得乎中也。』流者,往也。注者,住也。天干有十,經有十二:甲膽、乙肝、丙小腸、丁心、戊胃、己脾、庚大腸、辛肺、壬膀胱、癸腎。餘兩經,三焦、包絡也。
三焦乃陽氣之父,包絡乃陰血之母,此二經雖寄於壬癸,亦分派於十干。每經之中,有井、滎、俞、經、合,以配金、水、木、火、土,是故陰井木而陽井金,陰滎火而陽滎水,陰俞土而陽俞木,陰經金而陽經火,陰合水而陽合土。經中有返本還元者,乃十二經出入之門也。
陽經有原,遇俞穴並過之,陰經無原,以俞穴即代之。是以甲出丘墟,乙太衝之例。又按《千金》云:『六陰經亦有原穴,乙中都,丁通里,己公孫,辛列缺,癸水泉,包絡內關是也。』故陽日氣先行,而血後隨也。陰日血先行,而氣後隨也。得時為之開,失時為之闔。陽干注腑,甲、丙、戊、庚、壬而重見者氣納於三焦;陰干注臟,乙、丁、己、辛、癸而重見者,血納包絡。如甲日甲戌時,以開膽井。
至戊寅時正當胃俞,而又並過膽原。重見甲申時,氣納三焦,滎穴屬水,甲屬木,是以水生木,謂甲合還元化本。又如乙日乙酉時,以開肝井。至己丑時當脾之俞,並過肝原。重見乙未時,血納包絡滎穴屬火,乙屬木,是以木生火也。餘仿此,俱以子午相生,陰陽相濟也。陽日無陰時,陰日無陽時,故甲與己合,乙與庚合,丙與辛合,丁與壬合,戊與癸合也。
何謂甲與己合?曰:『中央戊己屬土,畏東方甲乙之木所克,戊乃陽為兄,己屬陰為妹。戊兄遂將己妹,嫁與木家,與甲為妻,庶得陰陽和合,而不相傷,所以甲與己合。餘皆然。』子午之法,盡於此矣。
白話文:
所謂子午流注,指的是剛柔相配,陰陽調和,氣血循環,以及穴位隨著時間開合的規律。為什麼要用「子午」來稱呼呢?因為子時一刻是陽氣初生之時,午時一刻是陰氣初生之時,所以用子午來劃分,就能得到中間平衡的狀態。「流」是流動,「注」是停留。天干有十個,經絡有十二條:甲對應膽,乙對應肝,丙對應小腸,丁對應心,戊對應胃,己對應脾,庚對應大腸,辛對應肺,壬對應膀胱,癸對應腎。剩下的兩條經絡是三焦和包絡。
三焦是陽氣的根源,包絡是陰血的來源。這兩條經絡雖然依附於壬癸,但也分屬於十天干。每條經絡中都有井、滎、俞、經、合五個穴位,分別對應金、水、木、火、土。所以陰經的井穴屬木,陽經的井穴屬金;陰經的滎穴屬火,陽經的滎穴屬水;陰經的俞穴屬土,陽經的俞穴屬木;陰經的經穴屬金,陽經的經穴屬火;陰經的合穴屬水,陽經的合穴屬土。經絡中還有「返本還元」的說法,指的是十二經絡氣血出入的門戶。
陽經有原穴,經過俞穴時會經過原穴;陰經沒有原穴,就用俞穴來代替。例如甲經的丘墟穴,乙經的太衝穴就是如此。《千金方》說:「六陰經也有原穴,乙經的中都穴,丁經的通里穴,己經的公孫穴,辛經的列缺穴,癸經的水泉穴,以及包絡經的內關穴。」因此,陽日是氣先行,血後隨;陰日是血先行,氣後隨。時間到了就開,時間沒到就閉合。陽天干對應的腑,像是甲、丙、戊、庚、壬,這些重複出現的天干,氣會納入三焦;陰天干對應的臟,像是乙、丁、己、辛、癸,這些重複出現的天干,血會納入包絡。例如甲日甲戌時,應該開啟膽經的井穴。
到了戊寅時,正好是胃經的俞穴,同時也經過膽經的原穴。再次遇到甲申時,氣會納入三焦,滎穴屬水,甲屬木,所以是水生木,這就叫做甲合還元化本。又例如乙日乙酉時,應該開啟肝經的井穴。到了己丑時,正好是脾經的俞穴,同時也經過肝經的原穴。再次遇到乙未時,血會納入包絡,滎穴屬火,乙屬木,所以是木生火。其他情況可以依此類推,都是用子午相生,陰陽相濟的原理。陽日沒有陰時,陰日沒有陽時,所以甲與己合,乙與庚合,丙與辛合,丁與壬合,戊與癸合。
為什麼說甲與己合呢?因為中央戊己屬土,害怕東方甲乙的木來剋制,戊是陽,是哥哥,己是陰,是妹妹。所以戊哥哥就把妹妹己嫁給木家,與甲結為夫妻,這樣才能陰陽調和,不會互相傷害,所以甲與己合。其他的情況也是一樣。子午流注的方法,大概就是這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