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武

《針灸聚英》~ 卷二 (12)

回本書目錄

卷二 (12)

1. 小便不利

邪蓄於內。津液不行。

陰寒甚。下閉者。灸之。陰證。小便不利。必陰囊縮入小腹。痛欲死者。灸石門。

白話文:

體內有邪氣積聚,導致體內的水液運行不順暢。

如果是因為陰寒過盛,導致下部閉塞不通的狀況,可以用艾灸來治療。如果是屬於陰證,出現小便不順利,而且一定會伴隨陰囊收縮進入腹部,疼痛到快要死的情況,可以用艾灸石門穴來治療。

2. 不仁

不柔和。癢痛寒熱皆不知。正氣為邪氣閉伏。鬱而不散。血氣虛少故也。

若越人入診虢太子屍厥。以鬱冒不仁為可治。刺之而濟痊者。神醫之診也。設脈浮洪。汗如油。喘不休。體不仁。越人其能治哉。(以上見劉氏傷寒治例)

白話文:

身體變得不溫和、不協調。感覺不到搔癢、疼痛、寒冷或發熱。這是因為身體的正氣被邪氣壓制,無法疏散開來,導致氣血虛弱不足的緣故。

如果像扁鵲診斷虢太子屍厥(昏迷)時,認為是氣機鬱結、蔽塞導致的身體麻木,然後透過針刺就治好的情況,那才是神醫的診斷。但如果脈象呈現浮大而有力、汗如油一般、呼吸急促不止、加上身體麻木,這樣的情況,扁鵲也恐怕難以治療吧!(以上出自劉氏《傷寒治例》)

3. 雜病

4.

大率主血虛氣虛。火與濕。多痰。

中風神闕、風池、百會、曲池、翳風、風市、環跳、肩髃。皆可灸之。以鑿竅疏風。又針以道氣。

白話文:

大體上來說,中風主要與血虛、氣虛有關,也可能與體內有火氣或濕氣、痰多有關。

治療中風,可以艾灸神闕穴、風池穴、百會穴、曲池穴、翳風穴、風市穴、環跳穴、肩髃穴。這些穴位都可以用艾灸來治療,目的是為了開竅、疏通風邪。此外,還可以透過針灸來導引體內氣的運行。

5.

見傷寒。

陰寒及陷下脈絕者。宜灸之。

白話文:

見到傷寒這種病症。

如果是陰寒很盛,並且出現脈象沉微甚至摸不到的狀況,應該用艾灸來治療。

6. 發熱

有寒熱、潮熱、煩熱、往來熱。

熱病汗不出。商陽、合谷、陽谷、俠谿、厲兌、勞宮、腕骨以導氣。熱無度不止。陷谷。血以泄熱。

白話文:

發熱的種類有:寒熱(發冷又發熱)、潮熱(像潮水一樣定時發熱)、煩熱(心中煩躁的發熱)、以及往來熱(發熱與不發熱交替出現)。

發熱的疾病,如果沒有流汗,可以按壓或針灸商陽穴、合谷穴、陽谷穴、俠谿穴、厲兌穴、勞宮穴、腕骨穴,來疏導氣的運行。如果發熱沒有節制、持續不斷,可以按壓或針灸陷谷穴。也可以用放血的方法來洩除熱氣。

7. 腹痛

有實有虛。有寒氣、滯、死血、積熱、風濕、痰驚、痰食、瘡、痧、疝。

實痛宜刺瀉之。太衝、三陰交、太白、太淵、大陵。邪客經絡。藥不能及者。宜灸氣海、關元、中脘。

白話文:

腹痛的原因有虛實之分。可能因為寒氣、氣滯、瘀血、積熱、風濕、痰驚、痰食、瘡瘍、痧症、疝氣等引起。

屬於實證的疼痛,適合用針刺放血的方式治療。可以選取太衝穴、三陰交穴、太白穴、太淵穴、大陵穴等穴位。如果病邪侵犯經絡,藥物無法達到效果時,可以考慮用艾灸的方式來治療,選取的穴位有氣海穴、關元穴、中脘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