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守先

《針灸易學》~ 卷上 (5)

回本書目錄

卷上 (5)

1. 四總穴名

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頭項尋列缺,面口合谷收。

白話文:

肚子和腹部的疾病,可以選用足三里穴來治療;腰部和背部的疾病,可以選用委中穴來治療;頭部和頸部的疾病,可以選用列缺穴來治療;臉部和口腔的疾病,可以選用合谷穴來治療。

2. 千金穴歌

三里、內庭穴,肚腹中妙訣。曲池與合谷,頭面病可徹,腰背痛相連,委中、崑崙穴。頭項如有痛,後谿並列缺。環跳與陽陵,膝前兼腋脅。可補即久留,當瀉即疏泄。三百六十名,不外千金穴。

白話文:

足三里、內庭這兩個穴位,對於肚腹的毛病非常有效。曲池、合谷這兩個穴位,可以治療頭部和臉部的疾病。腰部和背部疼痛,可以針刺委中、崑崙這兩個穴位。如果頭部和頸項疼痛,可以針刺後谿和列缺這兩個穴位。環跳和陽陵這兩個穴位,可以治療膝蓋前面和腋下、脅肋部位的疼痛。需要補養的就久留針,需要洩熱的就趕緊疏通排洩。人體三百六十個穴位,都不超出這幾個千金穴的範圍。

3. 馬丹陽天星十二穴治雜病歌

其一,三里膝眼下,三寸兩筋間。善通心腹脹,又治胃中寒,腸鳴並泄瀉,腿腫膝胻酸,傷寒羸瘦損,氣蠱及諸般。年過三旬後,針灸眼重觀。取穴當審的,八分三壯安。

其二,內庭次指外,本屬足陽明。能治四肢厥,喜靜惡聞聲,癮疹咽喉痛,數欠及牙疼,虛疾不能食,針著便惺惺。(針三分,灸三壯。)

其三,曲池拱手取,屈骨陷中求。善治肘中痛,偏風手不收,挽弓開不得,筋緩怕梳頭,喉閉促欲死,發熱更無休,遍身風癬癩,針著即時瘳。(針五分,灸三壯。)

其四,合谷在虎口,兩指岐骨間。頭痛並面腫,瘧病熱還寒,齒齲鼻衄血,口噤不開言。針入五分深,令人即便安。(灸三壯。)

其五,委中曲䐐里,橫紋脈中央。腰疼不能舉,沉沉引脊梁,痠痛筋莫展,風痹復無常,膝頭難伸屈,針入即安康。(針五分,禁灸)

其六,承山名魚腹,腨腸分肉間。善治腰疼痛,痔疾大便難,腳氣並膝腫,輾轉戰疼酸,霍亂及轉筋,穴中刺便安。(針七分,灸三壯。)

其七,太衝足大指,節後二寸中。動脈知生死,能醫驚癇風。咽喉並心脹,兩足不能行。七疝偏墜腫,眼目似云朦,亦能療腰痛,針下有神功。(針三分,灸三壯。)

其八,崑崙足外踝,跟骨上邊尋。轉筋腰尻痛,暴喘滿中心。舉步行不得,一動即呻吟。若欲求安樂,須於此穴針。(針五分,灸三壯。)

其九,環跳在髀樞,側臥屈足取。折腰莫能顧,冷風並濕痹。腿胯連腨痛,轉側重欷歔。若人針灸後,頃刻病消除。(針二寸,灸五壯。)

其十,陽陵足膝下,外臁一寸中。膝腫並麻木,冷痹及偏風。舉足不能起,坐臥似衰翁。針入六分止,神功妙不同。(灸二壯。)

其十一,通里腕側後,去腕一寸中。欲言聲不出,懊惱及怔忡。實則四肢重,頭腮面頰紅。虛則不能食,暴喑面無容。毫針微微刺,方信有神功。(針三分,灸三壯)

其十二,列缺腕側上,次指手交叉。善療偏頭患,遍身風痹麻。痰涎頻上壅,口噤不開牙。若能明補瀉,應手即如拿。(針三分,灸五壯。)

白話文:

馬丹陽天星十二穴治雜病歌

第一穴:足三里 位置在膝蓋下方三寸,兩條筋之間。 能有效治療心腹脹滿,也治療胃寒,腸鳴和腹瀉,腿腫、膝蓋和小腿酸痛,因傷寒導致的消瘦虛弱,以及腹內腫塊等各種疾病。年過三十歲後,更要注意這個穴位,針灸效果明顯。取穴時要準確,針八分深,灸三壯,效果更佳。

第二穴:內庭 位置在第二腳趾外側,屬於足陽明胃經。 能治療四肢冰冷,喜歡安靜不喜吵鬧,皮膚癢疹、咽喉疼痛、頻繁打哈欠和牙痛。身體虛弱吃不下東西時,針刺此穴可使人精神清醒。針三分深,灸三壯。

第三穴:曲池 位置在手肘彎曲時,骨頭凹陷處。 能有效治療手肘疼痛,半身不遂、手臂無法彎曲、筋骨鬆弛無力、梳頭困難,喉嚨堵塞呼吸困難,發燒不退,全身的皮膚病等,針刺後能立即見效。針五分深,灸三壯。

第四穴:合谷 位置在手背虎口處,兩指骨交接的地方。 能治療頭痛、臉腫、瘧疾引起的發冷發熱、牙齒蛀洞、鼻子出血、嘴巴緊閉無法說話。針刺五分深,效果顯著。灸三壯。

第五穴:委中 位置在膝蓋後方,腿彎處的橫紋中央。 能治療腰痛無法彎腰,腰部酸痛牽引至脊椎,筋骨酸痛伸展不開,反覆發作的風濕痺痛,以及膝蓋難以彎曲伸直等。針刺後能立即感到舒適。針五分深,不宜艾灸。

第六穴:承山 位置在小腿肚肌肉分開的地方,形狀像魚腹。 能有效治療腰痛、痔瘡和大便困難、腳氣和膝蓋腫痛、行走時腳踝疼痛、霍亂和腿腳抽筋等。針刺後能立即緩解。針七分深,灸三壯。

第七穴:太衝 位置在腳大拇指後方二寸,脈搏跳動的地方。 這個穴位關係到人的生命安危,能治療驚風、癲癇、咽喉腫痛、心臟脹痛、雙腳無法行走、疝氣、眼睛模糊不清,也能治療腰痛,針刺後效果神奇。針三分深,灸三壯。

第八穴:崑崙 位置在腳踝外側,跟骨上方。 能治療腳踝抽筋、腰和臀部疼痛、氣喘胸悶、舉步維艱、稍動就呻吟等。想要身體舒適,必須在此穴位針灸。針五分深,灸三壯。

第九穴:環跳 位置在髖關節,側臥屈腿取穴。 能治療腰部扭傷無法轉動,受寒引起的風濕痺痛,腿部和臀部連著小腿疼痛,翻身時痛苦呻吟。針灸後,病情能立即得到緩解。針二寸深,灸五壯。

第十穴:陽陵泉 位置在膝蓋外側下方,小腿外側一寸處。 能治療膝蓋腫痛麻木、受寒痺痛和半身不遂、抬腳困難、坐臥時像衰老的老人。針刺六分深,效果非常神奇。灸二壯。

第十一穴:通里 位置在手腕內側後方,離腕橫紋一寸處。 能治療想說話卻說不出聲音,煩躁不安、心悸,身體沉重、頭面部發紅,或身體虛弱食不下嚥,突然失音等症狀。針刺三分深,效果神奇。灸三壯。

第十二穴:列缺 位置在手腕外側上方,兩手交叉時食指尖所指的地方。 能治療偏頭痛、全身風濕麻木、痰多、牙關緊閉等症狀。若能掌握正確的針灸補瀉方法,效果將會非常顯著。針三分深,灸五壯。

4. 五臟募穴

中府:肺募。巨闕:心募。期門:肝募。章門:脾募。京門:腎募。

按《難經》云:陽病行陰,故令募在陰。腹曰陰,募皆在腹。

凡病由七情所傷,胃氣不行,兼之勞逸飲食不節,以致元氣不足也。當從胃合三里穴內,推而揚之,以伸陽氣,故曰從陰引陽。如不愈,治在腹上諸腑之募穴。此言七情以致元氣不足者宜此。

白話文:

中府穴是肺的募穴。巨闕穴是心的募穴。期門穴是肝的募穴。章門穴是脾的募穴。京門穴是腎的募穴。

《難經》說:陽性的疾病會往陰性的地方走,所以讓募穴在陰性的部位。腹部屬於陰性,所以募穴都在腹部。

凡是疾病是由於情緒波動(七情)所傷,導致胃氣不順暢,再加上過勞或過逸、飲食沒有節制,因而造成元氣不足。這時候應該從胃經的合穴足三里穴開始,往上推揉,來振奮陽氣,所以說要「從陰引陽」。如果這樣還沒有好轉,就治療腹部各臟腑的募穴。這裡說的是因為情緒波動而導致元氣不足的情況,適合用這種方法。

5. 五臟俞穴

俞猶委輸之輸,言經氣由此而輸於彼也。

肺俞:三椎下各開寸半。心俞:五椎下各開寸半。肝俞:九椎下各開寸半。脾俞:十一椎下各開寸半。腎俞:十四椎下各開寸半。

按《難經》云:陰病行陽,故令俞在陽。(背曰陽,俞皆在背。)

凡病始於外寒,終歸外熱,治在背之各臟俞穴,即暑、濕、燥、火,亦取背上各俞穴。治風在風府,中暑在小腸俞,中濕在胃俞,中燥在大腸俞,此皆六淫客邪有餘之症,宜此。

白話文:

俞穴的意思是,俞就像是委託運輸的「輸」,指的是經絡的氣由此處傳輸到其他地方。

肺俞穴:在第三胸椎棘突下,左右各旁開一寸半的位置。心俞穴:在第五胸椎棘突下,左右各旁開一寸半的位置。肝俞穴:在第九胸椎棘突下,左右各旁開一寸半的位置。脾俞穴:在第十一胸椎棘突下,左右各旁開一寸半的位置。腎俞穴:在第十四胸椎棘突下,左右各旁開一寸半的位置。

根據《難經》所說:陰性的疾病會往陽性的方向傳導,所以俞穴都位在背部。(背部屬於陽,俞穴都在背部。)

一般來說,疾病開始於體表感受寒邪,最終會轉變為體內產生熱邪。治療時,應該在背部各臟腑相對應的俞穴上進行,即使是暑熱、濕氣、乾燥、火熱等邪氣,也同樣取用背部的各俞穴。治療風邪取風府穴,中暑取小腸俞穴,感受濕邪取胃俞穴,感受乾燥取大腸俞穴。這些都是六淫邪氣入侵導致的實證,所以適合用這些穴位來治療。

6. 八會

臟會章門腑中脘,髓會絕骨陽陵泉,血會膈俞骨大杼,氣會膻中脈太淵。

言周身之筋會陽陵泉,五臟之疾,皆取章門是也。(絕骨,懸鐘也。)熱病取此八會。

白話文:

臟腑之氣匯聚在章門穴和中脘穴,骨髓之氣匯聚在絕骨穴(又稱懸鐘穴)和陽陵泉穴,血液之氣匯聚在膈俞穴和骨大杼穴,氣之氣匯聚在膻中穴和太淵穴。

全身筋脈之氣匯聚在陽陵泉穴,五臟的疾病,都可取用章門穴來治療。發熱的疾病,可以取用以上所說的八個穴位來治療。

7. 論奇經八脈

《難經》云:脈有奇經八脈者,何謂也?答曰:脈有陽維、陰維、陽蹺、陰蹺、沖、任、督、帶,凡此八脈,皆由經別出,另有處所,故曰奇經八脈也。然經有十二,絡有十五,凡二十七,氣血相隨上下,如瀹濟漯,決汝漢,排淮泗之水,治十二經,即禹疏九河也。至於天雨過多,各河暴漲溢出,溝渠皆盈,此所謂病入奇經也。

若以十二經調治,則不應矣。宜以奇經八脈主穴治之,即今疏通溝渠之謂也。

白話文:

《難經》說:「經脈有奇經八脈,這是什麼意思呢?」回答說:「經脈有陽維、陰維、陽蹺、陰蹺、沖、任、督、帶,這八條經脈都是從十二經脈分出來的,另外有它們各自的走向和歸屬,所以稱為奇經八脈。然而經脈有十二條,絡脈有十五條,總共二十七條,氣血在這些經脈中相互跟隨、上下運行,就像水流灌溉、滋潤一樣,能決定水流方向,疏通各處水道,管理十二經脈,就像大禹疏導九條河流一樣。至於如果降雨過多,各條河流都暴漲溢出,連水溝、渠道都滿溢,這就是所謂的病邪侵入奇經了。

如果用治療十二經脈的方法來調理,就沒有效果了。應該用奇經八脈上的主要穴位來治療,就像現在疏通溝渠水道一樣。」

8. 八脈交會八穴歌

公孫衝脈胃心胸,內關陰維下總同。臨泣膽經連帶脈,陽維目銳外關逢。後谿督脈內眥頸,申脈陽蹺絡亦通。列缺任脈行肺系,陰蹺照海膈喉嚨。

白話文:

公孫穴連接著衝脈,可以治療胃、心、胸部的疾病。內關穴連接著陰維脈,可以治療下腹部及全身的疾病。臨泣穴連接著膽經和帶脈,陽維脈的交會穴是外關,可以治療眼睛外側及身體外側的疾病。後谿穴連接著督脈,可以治療眼睛內角、頸項的疾病。申脈穴連接著陽蹺脈和絡脈,所以脈絡互通。列缺穴連接著任脈,可以治療肺部疾病。陰蹺脈的交會穴是照海,可以治療咽喉、膈膜的疾病。

9. 八脈配合歌

公孫偏與內關合,列缺能消照海疴。臨泣外關分主客,後谿申脈正相和。左針右病知高下,以意通經廣按摩。補瀉迎隨分順逆,五門八法是真科。

白話文:

公孫穴偏好與內關穴一起搭配使用,列缺穴則能消除照海穴所引起的疾病。臨泣穴與外關穴分別有其主要和次要的搭配關係,後谿穴與申脈穴則是相互呼應且能協調的組合。左邊扎針可以治療右邊的疾病,並可根據病情高低變化來調整治療方式,以意念引導經絡暢通,並廣泛地進行按摩。運用補瀉手法時要順應經絡氣血的流動方向,而五門八法則是真正的醫學精髓。

10. 奇經八脈

尋穴:公孫二穴,脾經。足大指內側,本節後一寸陷中,舉足,兩足掌相對取之。針一寸,主心腹五臟病,與內關主客相應。

治病:[西江月]九種心疼延悶,結胸翻胃難停,酒食積聚胃腸鳴,水食氣疾膈病。臍痛腹疼脅脹,腸風瘧疾心疼,胎衣不下血迷心,泄瀉公孫立應。

尋穴:內關二穴,心包經。去掌二寸兩筋間,緊握拳取之。針一寸二分,主心膽脾胃之病,與公孫二穴,主客相應。

治病:[西江月]中滿心胸痞脹,腸鳴泄瀉脫肛,食難下膈酒來傷,積塊堅橫脅搶。婦女脅疼心痛,結胸裡急難當,傷寒不解結胸堂,瘧疾內關獨當。

尋穴:後谿二穴,小腸經。小指本節後外側骨縫中,緊握拳尖上。針一寸,主頭面項頸病,與申脈主客相應。

治病:[西江月]手足拘攣戰掉,中風不語癇癲,頭疼眼腫淚漣漣,腿膝背腰痛遍。項強傷寒不解,牙齒腮腫喉咽,手足麻木破傷牽,盜汗後谿先砭。

尋穴:申脈二穴,膀胱經。足外踝下陷中,赤白肉際,直立取之。針一寸,主四肢風邪及癰毒病,與後谿主客相應。

治病:[西江月]腰背屈強腿腫,惡風自汗頭疼,雷頭赤目痛眉稜,手足麻攣臂冷。吹乳耳聾鼻衄,癇癲肢節煩憎,遍身腫滿汗頭淋,申脈先針有應。

尋穴:臨泣二穴,膽經。足小趾次趾外側,本節中筋骨縫內,去一寸是。針五分,放水隨皮過一寸,主四肢病,與外關主客相應。

治病:[西江月]手足中風不舉,痛麻發熱拘攣,頭風痛腫項腮連,眼腫赤疼頭旋。齒痛耳聾咽腫,浮風搔癢筋牽,腿疼脅脹肋肢遍,臨泣針時有驗。

尋穴:外關二穴,三焦經。掌背去腕二寸,骨縫兩筋陷中,伏手取之。針一寸二分,主風寒經絡皮膚病,與臨泣主客相應。

治病:[西江月]肢節腫疼膝冷,四肢不遂頭風,背胯內外骨筋攻,頭項眉稜皆痛。手足熱麻盜汗,破傷眼腫睛紅,傷寒自汗表烘烘,獨會外關為重。

尋穴:列缺二穴,肺經。手腕內側一寸五分,手交叉沿指盡處骨間是。針八分,主心腹脅肋五臟病,與照海主客相應。

治病:[西江月]痔瘧便腫泄痢,唾紅溺血咳痰,牙疼喉腫小便難,心胸腹疼噎咽。產後發強不語,腰痛血疾臍寒,死胎不下膈中寒,列缺乳癰多散。

尋穴:照海二穴,腎經。足內踝下陷中,令人穩坐,兩足底相合取之。針一寸二分,主臟腑病,與列缺主客相應。

治病:[西江月]喉塞小便淋瀝,膀胱氣痛腸鳴,食黃酒積腹臍並,嘔瀉胃翻便緊。難產昏迷積塊,腸風下血常頻,膈中快氣氣核侵,照海有功必定。

白話文:

奇經八脈

公孫穴(左右各一,位於脾經): 尋找穴位:在腳大拇指內側,腳掌與腳趾交界處後約一寸的凹陷處。抬起腳,讓兩腳掌相對來找穴位。 針灸:針刺約一寸深。 主治:主要治療心腹和五臟疾病,與內關穴有相互搭配的療效。

主治疾病: [西江月]各種心痛、胸悶、胃部不適、消化不良、胃腸脹氣、食積、水腫、氣滯、腹部和膈膜不適等。也可用於治療臍痛、腹痛、脅肋脹痛、腸道疾病、瘧疾、心痛、胎盤滯留不下、產後血暈、腹瀉等症狀,用公孫穴針灸能快速見效。

內關穴(左右各一,位於心包經): 尋找穴位:手腕橫紋上方約兩寸,在兩條筋的中間。握緊拳頭來找穴位。 針灸:針刺約一寸二分深。 主治:主要治療心、膽、脾、胃等臟腑疾病,與公孫穴有相互搭配的療效。

主治疾病: [西江月]治療胸腹脹滿、腸鳴、腹瀉、脫肛、食不下嚥、飲酒導致的損傷、胸脅部有積塊等。也可用於治療婦女脅痛、心痛、胸部結塊、裡急後重、傷寒未解導致的胸悶、瘧疾等,內關穴有獨特的療效。

後谿穴(左右各一,位於小腸經): 尋找穴位:在小指根部後方外側的骨縫中,握緊拳頭,在拳尖處。 針灸:針刺約一寸深。 主治:主要治療頭面、頸項部的疾病,與申脈穴有相互搭配的療效。

主治疾病: [西江月]手腳痙攣、顫抖、中風失語、癲癇、頭痛、眼腫、流淚、腿膝背腰疼痛、頸部僵硬、傷寒未解、牙痛、腮腫、咽喉腫痛、手足麻木、破傷風、盜汗等,可以先用後谿穴針灸治療。

申脈穴(左右各一,位於膀胱經): 尋找穴位:在腳外踝下方凹陷處,紅肉白肉交界處。直立時取穴。 針灸:針刺約一寸深。 主治:主要治療四肢風邪和癰瘡腫毒等疾病,與後谿穴有相互搭配的療效。

主治疾病: [西江月]治療腰背僵硬、腿腫、怕風、自汗、頭痛、偏頭痛、眼睛紅腫痛、手足麻木、手臂冰冷、產後乳汁不通、耳聾、鼻出血、癲癇、肢體煩躁、全身腫脹、多汗等,可以先用申脈穴針灸治療。

臨泣穴(左右各一,位於膽經): 尋找穴位:在腳小趾外側,第二趾根部的筋骨縫中,再往後一寸處。 針灸:針刺約五分深,可沿皮刺入一寸,以達到治療目的。 主治:主要治療四肢疾病,與外關穴有相互搭配的療效。

主治疾病: [西江月]治療手足中風、活動不利、疼痛麻木、發熱、拘攣、頭風頭痛、臉部腫脹、頸項腫痛、眼睛紅腫疼痛、頭暈、牙痛、耳聾、咽喉腫痛、皮膚發癢、腿痛、脅脹、肋骨疼痛等,針刺臨泣穴能有效治療。

外關穴(左右各一,位於三焦經): 尋找穴位:手背腕橫紋上約兩寸,在兩條骨頭縫的凹陷處。手掌向下取穴。 針灸:針刺約一寸二分深。 主治:主要治療風寒、經絡、皮膚等疾病,與臨泣穴有相互搭配的療效。

主治疾病: [西江月]治療肢體關節腫痛、膝蓋冰冷、四肢無力、頭風、背部、胯部、骨筋疼痛、頭痛、眉稜骨疼痛、手足發熱麻木、盜汗、破傷風、眼腫眼紅、傷寒引起的自汗等,外關穴有重要的治療作用。

列缺穴(左右各一,位於肺經): 尋找穴位:手腕內側約一寸五分,雙手交叉,食指指尖處的骨頭縫間。 針灸:針刺約八分深。 主治:主要治療心腹、脅肋和五臟疾病,與照海穴有相互搭配的療效。

主治疾病: [西江月]治療痔瘡、瘧疾、大小便腫痛、腹瀉、咳血痰、牙痛、咽喉腫痛、小便困難、心胸腹痛、吞嚥困難、產後失語、腰痛、血症、臍部寒冷、死胎不下、胸膈寒冷、乳癰等,列缺穴針刺多能消散。

照海穴(左右各一,位於腎經): 尋找穴位:在腳內踝下方凹陷處,讓人坐穩,兩腳底相對來取穴。 針灸:針刺約一寸二分深。 主治:主要治療臟腑疾病,與列缺穴有相互搭配的療效。

主治疾病: [西江月]治療咽喉堵塞、小便淋漓不暢、膀胱氣痛、腸鳴、飲食積滯、腹痛、嘔吐、腹瀉、胃部翻騰、便秘、難產、昏迷、腹部積塊、腸道出血、胸膈部氣滯等,照海穴的治療效果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