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易學》~ 卷上 (6)
卷上 (6)
1. 十二經補瀉歌
肺瀉尺澤補太淵,大腸二間曲池前,胃瀉厲兌解谿補,脾在商邱大都邊,心先神門後少衝,小腸小海後谿連,膀胱束骨補至陰,腎瀉湧泉復溜焉,包絡大陵中衝補,三焦天井中渚痊,膽瀉陽輔補俠谿,肝瀉行間補曲泉。(上穴俱瀉針,下穴俱補針。)
白話文:
肺經要瀉就扎尺澤穴,要補就扎太淵穴;大腸經要瀉就扎二間穴,要補就扎曲池穴;胃經要瀉就扎厲兌穴,要補就扎解谿穴;脾經要瀉就扎商邱穴,要補就扎大都穴;心經要先扎神門穴再扎少衝穴(應為補瀉順序,補少衝,瀉神門);小腸經要瀉就扎小海穴,要補就扎後谿穴;膀胱經要瀉就扎束骨穴,要補就扎至陰穴;腎經要瀉就扎湧泉穴,要補就扎復溜穴;心包經要瀉就扎大陵穴,要補就扎中衝穴;三焦經要瀉就扎天井穴,要補就扎中渚穴;膽經要瀉就扎陽輔穴,要補就扎俠谿穴;肝經要瀉就扎行間穴,要補就扎曲泉穴。(以上所說的穴位,在前面的是瀉法要扎的穴位,在後面的是補法要扎的穴位。)
2. 十二經分陰陽歌
太陽小腸足膀胱,陽明大腸足胃鄉,少陽三焦足膽配,太陰手肺足脾當,少陰手心足為腎,厥陰包絡足肝方。(上皆是手,下皆是足。)
白話文:
太陽經脈對應小腸和足膀胱經,陽明經脈對應大腸和足胃經,少陽經脈對應三焦和足膽經,太陰經脈對應手肺經和足脾經,少陰經脈對應手心經和足腎經,厥陰經脈對應心包絡和足肝經。(以上講的經脈在手上的,以下講的經脈在腳上的。)
3. 十五絡脈
(橫行為絡)
小腸支正穴,膀胱飛揚中,大腸偏歷是,胃絡在豐隆,三焦在外關,膽經絡光明,肺絡列缺內,心絡通里同,脾絡是公孫,腎絡即大鐘,包絡尋內關,肝在蠡溝窮,督脈在長強,任脈屏翳通,脾又有大絡,大包乃厥終。
十五絡穴,實則必現,虛則必下,求之不得,取之上下。
十五絡脈者,十二經之別絡,而相通焉者也。脾之大絡,總統陰陽諸絡,灌溉於臟腑者也。任絡屏翳,督絡長強,誠得《十四經發揮》之正理。加以脾之大絡曰大包,此合十五絡也。
白話文:
(橫著走的叫做絡脈)
小腸的絡脈在支正穴,膀胱的絡脈在飛揚穴,大腸的絡脈是偏歷穴,胃的絡脈在豐隆穴,三焦的絡脈在外關穴,膽經的絡脈在光明穴,肺的絡脈在列缺穴內,心的絡脈和通里穴相同,脾的絡脈是公孫穴,腎的絡脈就是大鐘穴,心包的絡脈尋找內關穴,肝的絡脈在蠡溝穴,督脈的絡脈在長強穴,任脈的絡脈在屏翳穴,脾還有一個大的絡脈,叫做大包穴。
這十五個絡穴,如果體內氣血旺盛,就會在穴位上顯現出來,如果氣血虛弱,就會在穴位下方顯現。如果找不著,就從穴位的上下方去尋找。
這十五絡脈,是十二經脈分出來的絡脈,互相連通。脾的大絡脈,統管陰陽各絡脈,灌溉滋養五臟六腑。任脈的絡脈在屏翳穴,督脈的絡脈在長強穴,確實符合《十四經發揮》所說的道理。再加上脾的大絡脈叫做大包,這樣就合起來總共是十五個絡脈了。
4. 灸法
孟子曰: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丹谿曰:艾性至熱,入火灸則上行,入藥服則下行。《千金方》云:宦遊吳蜀,體上常帶三兩處灸瘡,則瘴癘瘟瘧毒不能著人,故吳蜀多行灸法。語云:若要安,三里常不幹,有風者尤宜。
《本草》云:艾味苦,氣微溫,陰中之陽,無毒,主灸百病。五月五日,採曝乾,陳久良,入臼搗細,去塵屑,再焙,大燥用之,如潤無功。田野生者可用,蘄艾更妙。
白話文:
孟子說:「生病七年,要用三年以上的陳艾來灸治。」朱丹溪說:「艾草的性質非常熱,用火灸時,藥性會往上走;如果入藥服用,藥性則會往下走。《千金方》記載:「到吳蜀一帶做官遊歷的人,身上經常帶有三兩處灸瘡,那麼瘴氣、瘟疫、瘧疾等毒害就不能侵犯人身,因此吳蜀一帶很流行灸法。」俗語說:「如果想要身體安康,足三里穴就要經常保持灸瘡不乾,有風邪的人尤其適合這樣做。」
《本草》記載:「艾草味道苦,性質稍微溫和,是陰中之陽,沒有毒性,主要用來灸治各種疾病。端午節那天採摘艾草,曬乾後,存放久一點效果更好,放入臼中搗碎,去除雜質,再烘烤使其完全乾燥後使用,如果受潮潤濕就沒有效果了。野外生長的艾草也可以用,蘄州出產的艾草效果更好。」
5. 灸補瀉法
氣盛瀉之,氣虛補之。針之所不能為者,則以艾灸之。針雖捷不如艾穩,艾雖穩不如針捷。如氣血兩虛,年高少小之人,並人腹背咽喉胸上,針不如灸穩也。補勿吹其火,須待自滅。瀉速吹其火,以開其穴孔。又,灸瘡必發,去病如把抓。
用泥錢五個,俱內空三分,周流換之,上著艾如楝子大,灸疼急方去,肉有汗起泡為妙,或棋子中取眼亦可。黃帝曰:灸不三分,是謂徒冤,言泥錢內周圓三分之大,以便達氣。若小兒,七日以上,周年以還,炷如雀糞可也。《小品》曰:腹背爛燒,四肢但去風邪,不宜大炷。王節齋云:面上灸炷須小,手足上猶可粗。
白話文:
氣過於旺盛就用瀉法,氣不足就用補法。針刺無法做到的,就用艾灸來處理。針刺雖然快速,但不如艾灸穩定;艾灸雖然穩定,但不如針刺快速。如果遇到氣血兩虛,或是年紀大或年紀小的人,以及腹部、背部、咽喉、胸部等部位,用針刺不如艾灸來得穩妥。
補法時不要吹艾火,要等它自然熄滅。瀉法時要快速吹艾火,以便打開穴位孔竅。而且,艾灸一定會發瘡,這樣去除疾病就像用手抓東西一樣容易。
用五個中間挖空三分的泥錢,輪流更換,上面放像苦楝子大小的艾絨,灸到感覺疼痛難忍就拿開,肉起汗水和水泡是最好的效果,也可以在棋子中間挖個洞來用。黃帝說:艾灸不燒到三分深度,等於白白冤枉。這裡說的泥錢內圈圓形是三分大小,為了讓氣可以到達。如果是小孩子,七天以上到一歲之間,艾炷可以用像麻雀糞便那麼小。《小品》說:腹部和背部可以燒到潰爛,四肢只要去除風邪就好,不適合用太大的艾炷。王節齋說:臉上艾灸的艾炷要小,手腳上可以粗一些。
6. 取火法
火珠映日,以艾承之,得火為上。次鑌鐵擊階石亦可,不如麻油點燈更佳。
白話文:
利用火珠(通常是水晶或玻璃製成的凸透鏡)聚焦日光,然後用艾草接住光線,使艾草燃燒取火,這是最好的方法。其次,用鐵器敲擊階石(燧石)也能取火,但不如用麻油點燈來得更好。
7. 灸症
傷寒結胸:黃連七寸,為末。巴豆七個,不去油。共和一處,水調,納於臍中,用艾灸腹中通快為度。翻胃:上穴在乳下一寸,下穴在內踝下用三指,稍針向前排之是穴。瘰癧:用獨蒜片先灸,候發後灸母核,多灸自效。灸痞塊根:在十二椎下,旁開三寸半,灸之。疝氣、冷氣、臍腹疼:灸大敦二穴。
,男女遺精:十四椎下各開三寸,灸七壯效,名精穴。又方:以桐油,男抹陽物,女抹陰物,邪不復來,善治遺精。
白話文:
灸症
傷寒引起的胸部結塊:將七寸長的黃連磨成粉末,加上七顆不去油的巴豆,混合後用水調和,敷在肚臍上,再用艾灸腹部,直到感覺通暢舒適為止。
翻胃(指嘔吐或反胃):上穴在乳房下一寸處,下穴在內踝下方,用三指寬度量取,稍向前方排列的點即是穴位。
瘰癧(指淋巴結核):先用獨蒜切片墊著灸,等膿皰發出來後再灸母核(主要的淋巴結),多灸就會有效。
灸痞塊根(指腹部腫塊):在第十二胸椎下方,旁開三寸半的地方灸。
疝氣、冷氣、臍腹疼痛:灸大敦兩個穴位。
男女遺精:在第十四胸椎下方左右各開三寸處,灸七壯(指艾灸的單位),效果很好,這個穴位叫做精穴。另外有個方法:用桐油,男性塗抹在陰莖上,女性塗抹在陰部,就可以避免遺精復發,很能治療遺精。
8. 以言治病法
天地之氣,常則安,變則病,聖人如持至寶,庸人妄為而傷太和,諸病皆生於氣,分而為九,如喜、怒、悲、恐、寒、熱、驚、思、勞也。蓋怒則氣上,為嘔血,為飧泄。喜則氣緩,為笑不休。悲則氣消,為酸鼻。恐則氣下,為暴下清水。寒則氣收,為冷。熱則氣泄,暴下為汗。
驚則氣亂,神無所歸,為癡為癇。勞則氣耗,男少精,女不月,喘息汗出。思則氣結,心有所存,神有所歸。悲可以治怒,治以愴惻苦楚之言感之。喜可以治悲,治以謔浪褻狎之言娛之。恐可以治喜,治以遽迫死亡之言怖之。怒可以治思,治以汙辱欺罔之言觸之。思可以治恐,治以思彼忘此之言奪之。
五者必詭詐百出,無所不至,方可動人耳目,若無才之人,不能用此法也。熱可以治寒,寒可以治熱,逸可以治勞,勞可以治逸,習可以治驚。經曰:驚者卒然臨之,使習見習聞,則不驚矣。
白話文:
天地的氣,正常運行就平安,變化就會生病。聖人把它當作珍寶般小心維護,而普通人妄為就會傷害陰陽調和,各種疾病都是由氣的變化產生,可以分為九種,像是喜、怒、悲、恐、寒、熱、驚、思、勞。
一般來說,發怒會使氣往上衝,導致吐血或腹瀉。高興會使氣散漫,導致笑個不停。悲傷會使氣消散,導致鼻子發酸。恐懼會使氣往下沉,導致突然拉肚子。寒冷會使氣收縮,感到寒冷。燥熱會使氣外洩,導致突然流汗。
受到驚嚇會使氣紊亂,精神無所歸屬,導致痴呆或癲癇。過度勞累會使氣耗損,男性會精少,女性會月經不來,出現喘氣流汗的狀況。思慮過多會使氣鬱結,心中有所牽掛,精神有所歸屬。悲傷可以用來治療憤怒,用悲慘痛苦的話來感動對方。喜悅可以用來治療悲傷,用戲謔玩鬧的話來娛樂對方。恐懼可以用來治療喜悅,用突然逼近死亡的話來恐嚇對方。憤怒可以用來治療思慮過多,用侮辱欺騙的話來刺激對方。思慮可以用來治療恐懼,用思考其他事情而忘卻眼前恐懼的話來轉移對方注意力。
這五種方法必須變化多端,用盡各種手段,才能夠觸動人心,如果沒有才能的人,是不能使用這種方法的。燥熱可以用來治療寒冷,寒冷可以用來治療燥熱,安逸可以用來治療勞累,勞累可以用來治療安逸,習慣可以治療驚嚇。經典說:驚嚇是突然發生的,如果能使人習慣看到和聽到,就不會感到驚嚇了。
9. 習醫須知
(橫看豎推)
白話文:
學習醫術的注意事項:(要能夠橫向思考,也要能夠縱向推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