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守先

《針灸易學》~ 卷上 (6)

回本書目錄

卷上 (6)

1. 十二經補瀉歌

肺瀉尺澤補太淵,大腸二間曲池前,胃瀉厲兌解谿補,脾在商邱大都邊,心先神門後少衝,小腸小海後谿連,膀胱束骨補至陰,腎瀉湧泉復溜焉,包絡大陵中衝補,三焦天井中渚痊,膽瀉陽輔補俠谿,肝瀉行間補曲泉。(上穴俱瀉針,下穴俱補針。)

2. 十二經分陰陽歌

太陽小腸足膀胱,陽明大腸足胃鄉,少陽三焦足膽配,太陰手肺足脾當,少陰手心足為腎,厥陰包絡足肝方。(上皆是手,下皆是足。)

3. 十五絡脈

(橫行為絡)

小腸支正穴,膀胱飛揚中,大腸偏歷是,胃絡在豐隆,三焦在外關,膽經絡光明,肺絡列缺內,心絡通里同,脾絡是公孫,腎絡即大鐘,包絡尋內關,肝在蠡溝窮,督脈在長強,任脈屏翳通,脾又有大絡,大包乃厥終。

十五絡穴,實則必現,虛則必下,求之不得,取之上下。

十五絡脈者,十二經之別絡,而相通焉者也。脾之大絡,總統陰陽諸絡,灌溉於臟腑者也。任絡屏翳,督絡長強,誠得《十四經發揮》之正理。加以脾之大絡曰大包,此合十五絡也。

4. 灸法

孟子曰: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丹谿曰:艾性至熱,入火灸則上行,入藥服則下行。《千金方》云:宦遊吳蜀,體上常帶三兩處灸瘡,則瘴癘瘟瘧毒不能著人,故吳蜀多行灸法。語云:若要安,三里常不幹,有風者尤宜。

《本草》云:艾味苦,氣微溫,陰中之陽,無毒,主灸百病。五月五日,採曝乾,陳久良,入臼搗細,去塵屑,再焙,大燥用之,如潤無功。田野生者可用,蘄艾更妙。

5. 灸補瀉法

氣盛瀉之,氣虛補之。針之所不能為者,則以艾灸之。針雖捷不如艾穩,艾雖穩不如針捷。如氣血兩虛,年高少小之人,並人腹背咽喉胸上,針不如灸穩也。補勿吹其火,須待自滅。瀉速吹其火,以開其穴孔。又,灸瘡必發,去病如把抓。

用泥錢五個,俱內空三分,周流換之,上著艾如楝子大,灸疼急方去,肉有汗起泡為妙,或棋子中取眼亦可。黃帝曰:灸不三分,是謂徒冤,言泥錢內周圓三分之大,以便達氣。若小兒,七日以上,周年以還,炷如雀糞可也。《小品》曰:腹背爛燒,四肢但去風邪,不宜大炷。王節齋云:面上灸炷須小,手足上猶可粗。

6. 取火法

火珠映日,以艾承之,得火為上。次鑌鐵擊階石亦可,不如麻油點燈更佳。

7. 灸症

傷寒結胸:黃連七寸,為末。巴豆七個,不去油。共和一處,水調,納於臍中,用艾灸腹中通快為度。翻胃:上穴在乳下一寸,下穴在內踝下用三指,稍針向前排之是穴。瘰癧:用獨蒜片先灸,候發後灸母核,多灸自效。灸痞塊根:在十二椎下,旁開三寸半,灸之。疝氣、冷氣、臍腹疼:灸大敦二穴。

,男女遺精:十四椎下各開三寸,灸七壯效,名精穴。又方:以桐油,男抹陽物,女抹陰物,邪不復來,善治遺精。

8. 以言治病法

天地之氣,常則安,變則病,聖人如持至寶,庸人妄為而傷太和,諸病皆生於氣,分而為九,如喜、怒、悲、恐、寒、熱、驚、思、勞也。蓋怒則氣上,為嘔血,為飧泄。喜則氣緩,為笑不休。悲則氣消,為酸鼻。恐則氣下,為暴下清水。寒則氣收,為冷。熱則氣泄,暴下為汗。

驚則氣亂,神無所歸,為癡為癇。勞則氣耗,男少精,女不月,喘息汗出。思則氣結,心有所存,神有所歸。悲可以治怒,治以愴惻苦楚之言感之。喜可以治悲,治以謔浪褻狎之言娛之。恐可以治喜,治以遽迫死亡之言怖之。怒可以治思,治以汙辱欺罔之言觸之。思可以治恐,治以思彼忘此之言奪之。

五者必詭詐百出,無所不至,方可動人耳目,若無才之人,不能用此法也。熱可以治寒,寒可以治熱,逸可以治勞,勞可以治逸,習可以治驚。經曰:驚者卒然臨之,使習見習聞,則不驚矣。

9. 習醫須知

(橫看豎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