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易學》~ 卷上 (10)
卷上 (10)
1. 四總穴名
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頭項尋列缺,面口合谷收。
白話文:
肚子和腹部的疾病,可以選用足三里穴來治療;腰部和背部的疾病,可以選用委中穴來治療;頭部和頸部的疾病,可以選用列缺穴來治療;臉部和口腔的疾病,可以選用合谷穴來治療。
2. 千金穴歌
三里、內庭穴,肚腹中妙訣。曲池與合谷,頭面病可徹,腰背痛相連,委中、崑崙穴。頭項如有痛,後谿並列缺。環跳與陽陵,膝前兼腋脅。可補即久留,當瀉即疏泄。三百六十名,不外千金穴。
白話文:
足三里、內庭這兩個穴位,對於肚腹的毛病非常有效。曲池、合谷這兩個穴位,可以治療頭部和臉部的疾病。腰部和背部疼痛,可以針刺委中、崑崙這兩個穴位。如果頭部和頸項疼痛,可以針刺後谿和列缺這兩個穴位。環跳和陽陵這兩個穴位,可以治療膝蓋前面和腋下、脅肋部位的疼痛。需要補養的就久留針,需要洩熱的就趕緊疏通排洩。人體三百六十個穴位,都不超出這幾個千金穴的範圍。
3. 馬丹陽天星十二穴治雜病歌
其一,三里膝眼下,三寸兩筋間。善通心腹脹,又治胃中寒,腸鳴並泄瀉,腿腫膝胻酸,傷寒羸瘦損,氣蠱及諸般。年過三旬後,針灸眼重觀。取穴當審的,八分三壯安。
其二,內庭次指外,本屬足陽明。能治四肢厥,喜靜惡聞聲,癮疹咽喉痛,數欠及牙疼,虛疾不能食,針著便惺惺。(針三分,灸三壯。)
其三,曲池拱手取,屈骨陷中求。善治肘中痛,偏風手不收,挽弓開不得,筋緩怕梳頭,喉閉促欲死,發熱更無休,遍身風癬癩,針著即時瘳。(針五分,灸三壯。)
其四,合谷在虎口,兩指岐骨間。頭痛並面腫,瘧病熱還寒,齒齲鼻衄血,口噤不開言。針入五分深,令人即便安。(灸三壯。)
其五,委中曲䐐里,橫紋脈中央。腰疼不能舉,沉沉引脊梁,痠痛筋莫展,風痹復無常,膝頭難伸屈,針入即安康。(針五分,禁灸)
其六,承山名魚腹,腨腸分肉間。善治腰疼痛,痔疾大便難,腳氣並膝腫,輾轉戰疼酸,霍亂及轉筋,穴中刺便安。(針七分,灸三壯。)
其七,太衝足大指,節後二寸中。動脈知生死,能醫驚癇風。咽喉並心脹,兩足不能行。七疝偏墜腫,眼目似云朦,亦能療腰痛,針下有神功。(針三分,灸三壯。)
其八,崑崙足外踝,跟骨上邊尋。轉筋腰尻痛,暴喘滿中心。舉步行不得,一動即呻吟。若欲求安樂,須於此穴針。(針五分,灸三壯。)
其九,環跳在髀樞,側臥屈足取。折腰莫能顧,冷風並濕痹。腿胯連腨痛,轉側重欷歔。若人針灸後,頃刻病消除。(針二寸,灸五壯。)
其十,陽陵足膝下,外臁一寸中。膝腫並麻木,冷痹及偏風。舉足不能起,坐臥似衰翁。針入六分止,神功妙不同。(灸二壯。)
其十一,通里腕側後,去腕一寸中。欲言聲不出,懊惱及怔忡。實則四肢重,頭腮面頰紅。虛則不能食,暴喑面無容。毫針微微刺,方信有神功。(針三分,灸三壯)
其十二,列缺腕側上,次指手交叉。善療偏頭患,遍身風痹麻。痰涎頻上壅,口噤不開牙。若能明補瀉,應手即如拿。(針三分,灸五壯。)
白話文:
馬丹陽天星十二穴治雜病歌
第一穴:足三里 位置在膝蓋下方三寸,兩條筋之間。 能有效治療心腹脹滿,也治療胃寒,腸鳴和腹瀉,腿腫、膝蓋和小腿酸痛,因傷寒導致的消瘦虛弱,以及腹內腫塊等各種疾病。年過三十歲後,更要注意這個穴位,針灸效果明顯。取穴時要準確,針八分深,灸三壯,效果更佳。
第二穴:內庭 位置在第二腳趾外側,屬於足陽明胃經。 能治療四肢冰冷,喜歡安靜不喜吵鬧,皮膚癢疹、咽喉疼痛、頻繁打哈欠和牙痛。身體虛弱吃不下東西時,針刺此穴可使人精神清醒。針三分深,灸三壯。
第三穴:曲池 位置在手肘彎曲時,骨頭凹陷處。 能有效治療手肘疼痛,半身不遂、手臂無法彎曲、筋骨鬆弛無力、梳頭困難,喉嚨堵塞呼吸困難,發燒不退,全身的皮膚病等,針刺後能立即見效。針五分深,灸三壯。
第四穴:合谷 位置在手背虎口處,兩指骨交接的地方。 能治療頭痛、臉腫、瘧疾引起的發冷發熱、牙齒蛀洞、鼻子出血、嘴巴緊閉無法說話。針刺五分深,效果顯著。灸三壯。
第五穴:委中 位置在膝蓋後方,腿彎處的橫紋中央。 能治療腰痛無法彎腰,腰部酸痛牽引至脊椎,筋骨酸痛伸展不開,反覆發作的風濕痺痛,以及膝蓋難以彎曲伸直等。針刺後能立即感到舒適。針五分深,不宜艾灸。
第六穴:承山 位置在小腿肚肌肉分開的地方,形狀像魚腹。 能有效治療腰痛、痔瘡和大便困難、腳氣和膝蓋腫痛、行走時腳踝疼痛、霍亂和腿腳抽筋等。針刺後能立即緩解。針七分深,灸三壯。
第七穴:太衝 位置在腳大拇指後方二寸,脈搏跳動的地方。 這個穴位關係到人的生命安危,能治療驚風、癲癇、咽喉腫痛、心臟脹痛、雙腳無法行走、疝氣、眼睛模糊不清,也能治療腰痛,針刺後效果神奇。針三分深,灸三壯。
第八穴:崑崙 位置在腳踝外側,跟骨上方。 能治療腳踝抽筋、腰和臀部疼痛、氣喘胸悶、舉步維艱、稍動就呻吟等。想要身體舒適,必須在此穴位針灸。針五分深,灸三壯。
第九穴:環跳 位置在髖關節,側臥屈腿取穴。 能治療腰部扭傷無法轉動,受寒引起的風濕痺痛,腿部和臀部連著小腿疼痛,翻身時痛苦呻吟。針灸後,病情能立即得到緩解。針二寸深,灸五壯。
第十穴:陽陵泉 位置在膝蓋外側下方,小腿外側一寸處。 能治療膝蓋腫痛麻木、受寒痺痛和半身不遂、抬腳困難、坐臥時像衰老的老人。針刺六分深,效果非常神奇。灸二壯。
第十一穴:通里 位置在手腕內側後方,離腕橫紋一寸處。 能治療想說話卻說不出聲音,煩躁不安、心悸,身體沉重、頭面部發紅,或身體虛弱食不下嚥,突然失音等症狀。針刺三分深,效果神奇。灸三壯。
第十二穴:列缺 位置在手腕外側上方,兩手交叉時食指尖所指的地方。 能治療偏頭痛、全身風濕麻木、痰多、牙關緊閉等症狀。若能掌握正確的針灸補瀉方法,效果將會非常顯著。針三分深,灸五壯。
4. 五臟募穴
中府:肺募。巨闕:心募。期門:肝募。章門:脾募。京門:腎募。
按《難經》云:陽病行陰,故令募在陰。腹曰陰,募皆在腹。
凡病由七情所傷,胃氣不行,兼之勞逸飲食不節,以致元氣不足也。當從胃合三里穴內,推而揚之,以伸陽氣,故曰從陰引陽。如不愈,治在腹上諸腑之募穴。此言七情以致元氣不足者宜此。
白話文:
中府穴是肺的募穴。巨闕穴是心的募穴。期門穴是肝的募穴。章門穴是脾的募穴。京門穴是腎的募穴。
《難經》說:陽性的疾病會往陰性的地方走,所以讓募穴在陰性的部位。腹部屬於陰性,所以募穴都在腹部。
凡是疾病是由於情緒波動(七情)所傷,導致胃氣不順暢,再加上過勞或過逸、飲食沒有節制,因而造成元氣不足。這時候應該從胃經的合穴足三里穴開始,往上推揉,來振奮陽氣,所以說要「從陰引陽」。如果這樣還沒有好轉,就治療腹部各臟腑的募穴。這裡說的是因為情緒波動而導致元氣不足的情況,適合用這種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