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易學》~ 卷上 (9)
卷上 (9)
1. 瘧疾門
黃帝問曰:刺瘧奈何?岐伯對曰:瘧疾,《素問》分各經。危氏刺指,(即十宣穴也。)舌紅紫,出舌下紫血筋也。
足太陽,先寒後熱,腰疼頭重,汗出不止:刺委中,三分五壯。
足少陽,寒熱不甚,見人心惕,汗多:刺俠谿,二分三壯。
足陽明,寒久乃熱生,汗出,喜見日光火光:刺衝陽,三分三壯。
足太陰,寒熱善嘔,嘔已乃衰:刺公孫,四分三壯。
足少陰,熱多寒少,嘔吐,甚欲閉戶:刺大鐘,二分。
足厥陰,小腹滿,小便不利:刺太衝,二分三壯。
心瘧神門,肝瘧中封,脾瘧商邱,肺瘧列缺,腎瘧太谿,胃瘧厲兌。
歌曰:瘧疾將針刺曲池,經渠合谷共相宜。五分針刺於二穴,瘧疾纏身便得離。未愈更加三間刺,五分深刺莫憂疑。又兼氣痛憎寒熱,間使行針莫要遲。
白話文:
黃帝問道:要如何針刺治療瘧疾呢?岐伯回答說:瘧疾,《黃帝內經·素問》有依照不同經絡來區分的論述。危氏是針刺手指尖(也就是十宣穴)。如果看到舌頭紅紫,並在舌下看到紫色的血管,就表示有瘧疾。
足太陽經的瘧疾,會先感到寒冷然後發熱,腰部疼痛、頭部沉重,汗流不止,要針刺委中穴,針刺深度三分,艾灸三壯。
足少陽經的瘧疾,寒冷發熱的症狀不嚴重,但會感到心慌,而且容易流汗,要針刺俠谿穴,針刺深度二分,艾灸三壯。
足陽明經的瘧疾,寒冷的時間很久之後才會發熱,會流汗,而且喜歡看到日光和火光,要針刺衝陽穴,針刺深度三分,艾灸三壯。
足太陰經的瘧疾,會寒冷發熱而且容易嘔吐,嘔吐過後精神會變得衰弱,要針刺公孫穴,針刺深度四分,艾灸三壯。
足少陰經的瘧疾,發熱的時間多於寒冷的時間,而且會嘔吐,嚴重的時候會想要關閉門窗,要針刺大鐘穴,針刺深度二分。
足厥陰經的瘧疾,會感到小腹脹滿,小便不順暢,要針刺太衝穴,針刺深度二分,艾灸三壯。
心經的瘧疾針刺神門穴,肝經的瘧疾針刺中封穴,脾經的瘧疾針刺商丘穴,肺經的瘧疾針刺列缺穴,腎經的瘧疾針刺太谿穴,胃經的瘧疾針刺厲兌穴。
歌訣說:治療瘧疾要針刺曲池穴,經渠穴和合谷穴也很適合。針刺這兩個穴位,深度五分,瘧疾纏身就能夠脫離。如果還沒好,再加針三間穴,針刺深度五分,不用擔心。如果還有氣痛、惡寒發熱,就要趕快針刺間使穴。
2. 傷寒門
傷寒一日刺風府,陰陽分經次第取。
一日太陽風府:督脈。二日陽明之榮:大腸二間,胃內庭。三日少陽之俞:膽臨泣,三焦中渚。四日太陰之井:脾隱白,肺少商。五日少陰之俞:腎太谿,心神門。六日厥陰之經:肝中封,包絡間使。在表刺三陽經穴,在裡刺三陰經穴,六日過經未汗,刺期門、三里,古法也。惟陰症灸關元穴為妙。
汗、吐、下法非有他,合谷、內關、陰交杵。
汗法:針合谷,入二分。行九九數,搓數十次,男左搓,女右搓,得汗,行瀉法。汗止,身溫出針。如汗不止,針陰市,補合谷。
吐法:針內關,入三分。先補六次,瀉三次,行子午搗臼法三次,提氣上行,又推戰一次,病人多呼幾次即止。如吐不止,補九陽數,調勻呼吸三十六度。吐止,徐出針,急捫穴。吐不止,補足三里。
下法:針三陰交,入三分。男左女右,以針盤旋右轉,六陰數畢,用口鼻閉氣,吞鼓腹中。將瀉,插一下其人即泄。鼻吸手瀉三十六遍,方開口鼻之氣,插針即泄。如泄不止,針合谷,升九陽數。凡汗吐下,仍分陰陽補瀉。
寒頭痛:合谷、攢竹、太陽。無汗:內庭、合谷、復溜、百勞。胸脅痛:大陵、期門、膻中、勞宮。狂不識尊卑:曲池、絕骨、百勞、湧泉。大熱不退:曲池、絕骨、三里、大椎、湧泉、合谷俱瀉。退後餘熱:風門、合谷、行間、絕骨。汗多:內庭、合谷、復溜、百勞。
,大便不通:章門、照海、支溝、太白。小便不通:陰谷、陰陵泉。六脈俱無:合谷、復溜、中極。發痙不省人事:曲池、合谷、人中、復溜。發黃:腕骨、申脈、外關、湧泉。脅痛:支溝、章門、陽陵泉、委中。過經不汗:期門。如四肢厥逆冷:復溜順骨刺之。
,如脈浮:寒補絕骨,熱瀉絕骨。如浮洪:瀉之。如沉細:補之。口噤目閉藥不下:合谷。狐惑口生瘡:黃連犀角湯。蟲在內食:地倉。傷寒吐蛔:烏梅湯、灸中脘。痞結脅積疼:期門。當汗不汗:合谷。自汗:復溜。牙關緊急,項強反張,目直視:列缺。
,如痞氣結胸,兩目昏黃,汗不通:湧泉三分出汗。
白話文:
[傷寒門]
傷寒第一天,可以針刺風府穴,然後根據經絡陰陽的順序取穴。
第一天屬於太陽經,針刺風府穴(位於督脈)。第二天屬於陽明經,針刺大腸經的二間穴、胃經的內庭穴。第三天屬於少陽經,針刺膽經的臨泣穴、三焦經的中渚穴。第四天屬於太陰經,針刺脾經的隱白穴、肺經的少商穴。第五天屬於少陰經,針刺腎經的太谿穴、心經的神門穴。第六天屬於厥陰經,針刺肝經的中封穴、心包經的間使穴。
在病邪還在表層時,針刺三陽經的穴位;病邪進入裡層時,針刺三陰經的穴位。如果過了六天病邪還沒有發汗解表,可以針刺期門穴和足三里穴,這是古時候的方法。只有陰性的病症,用艾灸關元穴效果最好。
發汗、催吐、通便這三種方法其實有固定穴位,就是合谷穴、內關穴、三陰交穴。
發汗的方法:針刺合谷穴,針入二分深。採用九九數的次數進行捻轉,然後搓動數十次。男性用左手搓動,女性用右手搓動,如果開始出汗,就用瀉法。汗停止了,身體溫熱就將針拔出。如果汗流不止,可以針刺陰市穴,同時用補法刺激合谷穴。
催吐的方法:針刺內關穴,針入三分深。先用補法六次,再用瀉法三次,然後用「子午搗臼法」捻轉三次,同時引導氣向上行,再推動針身震顫一次,病人多呼幾次就會停止嘔吐。如果嘔吐不止,用補法刺激九陽數,並調整呼吸三十六次。嘔吐停止後,緩慢拔出針,並立即按住穴位。如果嘔吐不止,可以針刺足三里穴。
通便的方法:針刺三陰交穴,針入三分深。男性用左手,女性用右手,使針向右旋轉,達到六陰數時,用口鼻閉氣,將氣吞入腹中,當要瀉下時,突然將針插入,病人就會排便。鼻吸氣,用手瀉法三十六遍,然後再張開口鼻,插入針就會排便。如果腹瀉不止,可以針刺合谷穴,用升陽九數的補法。所有發汗、催吐、通便的方法,都要根據陰陽屬性來進行補瀉。
寒性頭痛:針刺合谷穴、攢竹穴、太陽穴。無汗:針刺內庭穴、合谷穴、復溜穴、百勞穴。胸脅痛:針刺大陵穴、期門穴、膻中穴、勞宮穴。狂躁不分尊卑:針刺曲池穴、絕骨穴、百勞穴、湧泉穴。高熱不退:針刺曲池穴、絕骨穴、足三里穴、大椎穴、湧泉穴、合谷穴,都用瀉法。退熱後仍有餘熱:針刺風門穴、合谷穴、行間穴、絕骨穴。多汗:針刺內庭穴、合谷穴、復溜穴、百勞穴。
大便不通:針刺章門穴、照海穴、支溝穴、太白穴。小便不通:針刺陰谷穴、陰陵泉穴。六脈都摸不到:針刺合谷穴、復溜穴、中極穴。抽搐昏迷不省人事:針刺曲池穴、合谷穴、人中穴、復溜穴。出現黃疸:針刺腕骨穴、申脈穴、外關穴、湧泉穴。脅痛:針刺支溝穴、章門穴、陽陵泉穴、委中穴。過了病程時間還不出汗:針刺期門穴。如果四肢厥冷:針刺復溜穴,沿骨頭順向針刺。
如果脈象浮:寒症用補法刺激絕骨穴,熱症用瀉法刺激絕骨穴。如果脈象浮而洪大:用瀉法。如果脈象沉細:用補法。口緊閉,眼睛閉著,無法服藥:針刺合谷穴。狐惑病(類似現代的口腔潰瘍),口內生瘡:用黃連犀角湯。腸內有寄生蟲:針刺地倉穴。傷寒吐蛔蟲:用烏梅湯,艾灸中脘穴。痞塊積聚在脅肋部疼痛:針刺期門穴。應該發汗而沒有發汗:針刺合谷穴。自汗:針刺復溜穴。牙關緊閉,脖子僵硬,後仰,眼睛直視:針刺列缺穴。
如果出現痞塊氣結在胸部,眼睛發黃,汗出不來:針刺湧泉穴三分深,可以出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