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念祖

《醫學從眾錄》~ 卷八 (7)

回本書目錄

卷八 (7)

1. 河間解利後法

溫膽湯

傷寒病後津液干,虛煩燥渴不成眠。乃是竹葉石膏證,膽經餘熱此方先。口苦嘔涎煩驚悸,半苓橘草枳竹煎。氣虛加參渴去半,再加麥粉熟芩連。

傷寒病後,燥渴虛煩,乃竹葉石膏湯證,非溫膽湯證,詳在《傷寒要訣》。若少陽膽經餘熱,則口苦嘔煩驚悸,是溫膽證也。即半夏、茯苓、橘皮、甘草、枳實、竹茹也。形氣俱虛,或因汗吐下後,及氣虛者,均加人參。渴去半夏,加麥冬、花粉以生津也。有熱加黃芩、黃連以清熱也。

白話文:

溫膽湯

傷寒病痊癒後,體內津液耗盡,導致虛弱煩躁、口渴難耐、難以入眠。這種情況應該是竹葉石膏湯證的症狀,但如果還有膽經的餘熱未清,可以先考慮用這個溫膽湯來處理。如果出現口苦、想吐、多口水、煩躁不安、容易驚嚇心悸等症狀,可用半夏、茯苓、橘皮、甘草、枳實、竹茹等藥材煎煮服用。

如果身體虛弱、氣虛,可以加人參來補氣;如果口渴嚴重,可以去掉半夏,加入麥冬和花粉來生津止渴。如果體內還有熱象,可以加入黃芩、黃連來清熱。

需要注意的是,傷寒病後出現口渴、煩躁虛弱,應該是竹葉石膏湯證,而不是溫膽湯證,詳細辨別可以參考《傷寒要訣》。若僅是少陽膽經還有餘熱未清,出現口苦、想吐、煩躁不安、容易驚嚇心悸等症狀,才是屬於溫膽湯證。溫膽湯的組成就是半夏、茯苓、橘皮、甘草、枳實、竹茹。若是身體虛弱、氣虛,或者因發汗、嘔吐、腹瀉後導致氣虛的,都應該加入人參來補氣。如果口渴可以去掉半夏,加入麥冬、花粉來生津止渴。如果有熱象,可以加入黃芩、黃連來清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