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念祖

《醫學從眾錄》~ 卷八 (4)

回本書目錄

卷八 (4)

1. 傷寒附法(太醫院院使錢編輯)

傷寒傳變大法,已詳《傷寒論注》及《心法要訣》中矣。然近世治四時傷寒者,咸用河間兩解等法,每多神效,誠治斯症之捷法也。今復採雙解散、防風通聖散諸經驗名方,編為歌訣,俾後之學者知所變通,庶幾於傷寒一症,經權常變,有所遵循,而無遺法云。

白話文:

關於傷寒傳變的大原則,已經在《傷寒論注》和《心法要訣》中詳細說明了。然而,近來治療四季傷寒的醫生,大多採用河間學派的雙解等方法,往往效果顯著,確實是治療這種疾病的快速有效方法。現在,我再收集雙解散、防風通聖散等有經驗的名方,編寫成歌訣,讓後來的學者知道如何變通運用,希望能讓大家在面對傷寒這個疾病時,能夠掌握常規和變通的方法,有所依循,而不會遺漏治療的方法。

2. 雙解散完素解和初法

雙解通聖合六一,四時溫熱正傷寒。兩許為劑蔥姜豉,汗下兼行表裡宜。強者加倍弱減半,不解連進自然安。若因汗少麻倍大,便硬硝黃加倍添。

名曰雙解散者,以其能發表攻裡,即防風通聖散、六一散二方合劑也。河間制此,解利四時冬溫、春溫、夏熱、秋燥者。正令傷寒,凡邪在三陽表裡不解者,以兩許為劑,加蔥、薑、淡豉煎服之。候汗下兼行,表裡即解。形氣強者,兩半為劑。形氣弱者,五錢為劑。若初服,因汗少不解,則為表實,倍加麻黃以汗之。

因便硬不解,則為裡實,倍加硝、黃以下之。連進二三服,必令汗出下利而解也。今人不知其妙,以河間過用寒涼,仲景傷寒初無下法,棄而不用,真可惜也。不知其法神捷,莫不應手取效,從無寒中痞結之變,即有一二不解者,亦未盡法之善。則必已傳陽明,故不解也。防風通聖散,詳在後。

白話文:

這個方子叫做「雙解散」,是把防風通聖散和六一散這兩個方子合在一起的。這個方子是金朝的醫家劉完素創製的,用來治療一年四季發生的溫熱病,像是冬天發生的冬溫、春天發生的春溫、夏天發生的暑熱、秋天發生的秋燥。如果得了真正的傷寒,而且病邪在身體的表裡之間都沒辦法解決,就可以用這個方子,一次的劑量大概是兩許(古代計量單位),然後加蔥、薑、淡豆豉一起煮來喝。等汗也出了,大便也通了,身體表面的病邪和裡面的病邪就都能解決了。如果身體強壯的人,劑量可以加到兩許半;如果身體虛弱的人,劑量就用五錢(古代計量單位)就可以了。

如果第一次吃了藥,汗出得很少,病沒有好,就表示病邪還在身體表面,這時就要把麻黃的劑量加倍,幫助發汗。如果大便太硬,沒有通,就表示病邪在身體裡面,這時就要把芒硝和黃芩的劑量加倍,幫助排便。連續喝兩三次,一定可以讓身體出汗,排便順暢,病就好了。

現在的人不了解這個方子的妙處,認為劉完素用太多寒涼的藥,而且認為張仲景在傷寒論裡沒有說要用瀉下的方法,所以就不用這個方子,真的很可惜。其實這個方子的效果很好,幾乎每次用都有效,而且不會有寒邪鬱結在身體裡面的問題。就算有少數一兩例沒有好的,也不是因為這個方子不好,而是因為病已經傳到陽明經了,所以才治不好。至於防風通聖散的詳細說明,會在後面提到。

3. 河間解利後法

汗下已通仍不解,皆因不徹已傳經。內熱煩渴甘露飲,甚用白虎解毒清。有表熱煩柴葛解,表實大熱三黃寧。裡熱尿赤涼天水,胃實不便大柴承。

服雙解散,汗下已通,而仍不解者,皆因汗之不徹,或以傳經,治之不及也。若表已解,而里有微熱煩渴者,用桂苓甘露飲,以和太陽之裡。若內熱太甚,大熱大煩大渴者,用白虎湯合黃連解毒湯,以清陽明之裡。若表未解,又傳陽明,身熱而煩,用柴葛解肌湯,以解兩陽之邪。

若表實無汗,大熱而煩,用三黃石膏湯,以清表裡之熱。若里有熱,尿赤而澀者,用涼膈散,合天水散以清和之。若胃實潮熱,不大便有微表者,用柴胡湯下之。無表者,三承氣湯下之。桂苓甘露飲、白虎湯、大柴胡湯、三承氣湯,已詳《傷寒要訣》。六一散、涼膈散,詳在《雜病要訣》。

防風通聖散

防風通聖治風熱,郁在三焦表裡中。氣血不宣經絡壅,梔翹芩薄草歸芎。硝黃芍術膏滑石,麻黃桔梗與防荊。利減硝黃嘔姜半,自汗麻去桂枝增。

此方治一切風火之邪,鬱於三焦表裡經絡,氣血不得宣通。初感發熱頭痛膚疹,傳經斑黃,抽搐煩渴不眠,便秘尿澀,皆可服之。功效甚奇,用之自知其妙也。

柴葛解肌湯

四時合病在三陽,柴葛解肌柴葛姜。白芷枯芩膏芍草,利減石膏嘔半羌。

此方陶華所制,以代葛根湯。凡四時太陽、陽明、少陽合病輕證,均宜以此湯增減治之。增減者,謂如無太陽證者減羌活,無少陽症者減柴胡也。即柴胡、葛根、羌活、白芷、桔梗、赤芍、石膏、黃芩、甘草也。下利減石膏,以避裡虛也;嘔加半夏、生薑,以降里逆也。

黃連解毒湯,梔子金花湯,三黃石膏湯

陽毒熱極疹斑嘔,煩渴呻吟譫語狂。下後便軟熱不已,連芩梔柏解毒湯。裡實便硬當攻下,梔子金花加大黃。表實膏麻蔥豆豉,下利除膏入葛良。

清毒犀角飲

陽毒熱極等證,或下後便軟,壯熱不已,宜黃連解毒湯。即黃連、黃芩、黃柏、梔子也。若裡實當攻下;便硬者宜加大黃,名梔子金花湯;若表實無汗,當發汗者,宜加石膏、麻黃、淡豆豉、蔥白,名三黃石膏湯;下利者,減石膏加葛根,避里不實也。

消毒犀角表疹斑,毒壅咽喉腫痛難。犀角牛蒡荊防草,熱盛加薄翹芩連。

消毒犀角飲即消毒飲之防風、荊芥、牛蒡子、甘草加犀角也,熱盛加連翹、薄荷、黃芩、黃連也。

消斑青黛飲

消斑青黛消斑毒,參虎柴犀梔地元。黃連熱實減參去,苦酒加入大黃煎。

消斑青黛飲即青黛。參虎,謂人參白虎湯,即人參、石膏、知母、甘草、柴胡、犀角、山梔、生地、元參、黃連,用苦酒與水煎也。熱甚便實者,減去人參,加大黃可也。

白話文:

河間解利後法

汗液排出後,症狀仍未解除,都是因為汗出不透,或邪氣已經傳入經絡,治療不及時所致。如果表證已經解除,但內有微熱煩渴,就用桂苓甘露飲調和太陽經的裡證。如果內熱過甚,發熱煩躁口渴嚴重,就用白虎湯加黃連解毒湯,以清解陽明經的裡熱。如果表證未解,又傳入陽明經,身體發熱煩躁,就用柴葛解肌湯來解除兩陽經的邪氣。

如果表證實證無汗,發熱煩躁,就用三黃石膏湯來清解表裡之熱。如果裡有熱,小便赤色澀痛,就用涼膈散加天水散來清利和解。如果胃實有潮熱,大便不通,有輕微的表證,就用柴胡湯來瀉下;如果沒有表證,就用三承氣湯瀉下。桂苓甘露飲、白虎湯、大柴胡湯、三承氣湯,詳見《傷寒要訣》。六一散、涼膈散,詳見《雜病要訣》。

防風通聖散

防風通聖散治療風熱之邪鬱結於三焦表裡經絡。氣血運行不暢,經絡阻塞,可用梔子、翹搖、黃芩、薄荷、川芎、硝石、黃連、芍藥、蒼術、滑石、麻黃、桔梗、防風、荊芥等藥物治療。若嘔吐,減去硝石、黃連;若自汗,去除麻黃;若無汗,增加桂枝。

此方治療一切風火邪氣鬱滯於三焦表裡經絡,氣血運行不暢的病症。初期症狀如發熱、頭痛、皮疹、傳經出現斑疹黃疸、抽搐、煩渴、失眠、便秘、尿澀等,均可服用。功效神奇,服用後自能體會其妙用。

柴葛解肌湯

四季感冒兼犯三陽經,可用柴葛解肌湯,由柴胡、葛根、羌活、白芷、桔梗、赤芍、石膏、黃芩、甘草組成。若大便溏瀉,應減少石膏用量,以防損傷腸胃;若嘔吐,應增加半夏、生薑,以止嘔降逆。

此方為陶華所創,用以代替葛根湯。凡四季太陽、陽明、少陽經合病的輕症,均可根據此方加減治療。加減是指:無太陽經症狀者,減少羌活用量;無少陽經症狀者,減少柴胡用量。

黃連解毒湯、梔子金花湯、三黃石膏湯

陽明經熱毒盛極,出現皮疹、嘔吐、煩渴、呻吟、譫語、狂躁等症狀,瀉下後大便稀軟,高熱不止,可用黃連解毒湯(黃連、黃芩、黃柏、梔子)。若裡實便硬,應攻下,可用梔子金花湯(加大黃)。若表實無汗,應發汗,可用三黃石膏湯(加石膏、麻黃、淡豆豉、蔥白);若大便溏瀉,則減少石膏用量,增加葛根,避免損傷腸胃。

清毒犀角飲

陽明經熱毒盛極等證,或瀉下後大便稀軟,壯熱不止,宜用黃連解毒湯。若裡實當攻下,便硬者宜加大黃,名梔子金花湯;若表實無汗,當發汗者,宜加石膏、麻黃、淡豆豉、蔥白,名三黃石膏湯;下利者,減石膏加葛根,避免損傷腸胃。

清毒犀角飲,即消毒飲(防風、荊芥、牛蒡子、甘草)加犀角組成,熱盛者加連翹、薄荷、黃芩、黃連。

消斑青黛飲

消斑青黛飲用青黛為主藥。參虎指人參白虎湯(人參、石膏、知母、甘草、柴胡、犀角、山梔、生地、元參、黃連),用苦酒和水煎服。熱盛便實者,減少人參用量,增加大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