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從眾錄》~ 卷七 (1)
卷七 (1)
1. 風痹痿
風、痹、痿三症不同,近世不能為辨,而混同施治,誤人不淺。茲特分別之。
風者,肢節走痛也。《內經》謂之賊風,後人謂之痛風,又謂之白虎歷節風。其中表裡寒熱虛實,宜因脈辨症而藥之。至久痛必入絡,如木通、刺蒺藜、紅花、金銀花、鉤藤之類,最能通絡,可隨宜加入。久痛必挾郁,鬱而成熱,熱盛則生痰,如南星、半夏、栝蔞根、黃柏、鬱金、川貝、竹瀝、薑汁之類,俱能解鬱清熱化痰,可隨宜加入。多用桑枝、桑寄生者,蓋以桑為箕星之精也;多用虎骨者,以風從虎,亦以骨治骨之義也。
用烏、附、辛、桂之藥而不效者,宜用葳蕤、麥冬、桑葉、脂麻、生耆、菊花、蒺藜、阿膠、甘草之類為膏,滋養陽明,亦是柔潤熄肝風之法。
痹者,閉也。風寒濕雜至,合而為痹,與痛風相似。但風則陽受之,痹則陰受之。雖行痹屬風,痛痹屬寒,著痹屬濕,而三氣之合,自當以寒濕為主。蓋以風為陽邪,寒濕為陰邪,陰主閉,閉則重著而沉痛。是痹症不外寒濕,而寒濕亦必挾風。寒曰風寒,濕曰風濕,此三氣雜合之說也。
《內經》云:在陽命曰風,在陰命曰痹。以此分別,則兩症自不混治矣。至於治法,不外三痹湯及景岳三氣飲之類為主,如黃耆五物湯、黃耆防己湯、桂枝芍藥知母湯、烏頭湯之類,皆古聖經方,當知擇用。張景岳云:只宜峻補真陰,宣通脈絡,使氣血得以流行,不得過用驅風等藥,再傷陰氣,必反增其病矣。若胸痹、胞痹及臟腑之痹,當另立一門,方能分曉,《醫門法律》分別甚詳,宜熟玩之。
痿者,兩足痿弱而不痛也。《內經》分為五臟:肺痿者,主皮毛痿也;心痿者,脈痿也;肝痿者,筋痿也;脾痿者,肉痿也;腎痿者,骨痿也。而其要旨,在獨取陽明。蓋陽明為五臟六腑之海,主潤宗筋。宗筋主束骨而利機關,若陽明虛,不能藏受水穀之氣而布化,則五臟無所稟,宗筋無所養,而痿躄作矣。醫者不知,誤投薑、獨風藥,則火得風而益熾;誤投烏、附劫藥,則陰被劫而速亡。
要知此症無寒,當遵張子和為定論。若用痛風三痹蒸湯灸燔等法,立見其危。至於方治,以虎潛丸、加減四斤丸為主。痿久者,間服六君子湯加黃柏、蒼朮、竹瀝、薑汁。黑瘦人血虛多燥,宜間服二妙地黃丸。肥白人氣虛多痰,宜間服當歸補血湯加竹瀝、薑汁。定不可誤服辛熱之藥,或問辛熱既不可用,何張石頑云,老人痿厥用虎潛丸而不愈,少加附子而即愈乎?不知此法是借附子辛熱之力,以開通經隧,原非為腎臟虛寒而設也。
白話文:
風、痹、痿這三種疾病是不一樣的,但近來的人常常無法分辨清楚,把它們混為一談來治療,實在是誤人很深。現在我特別將它們區分開來:
所謂「風」,是指肢體關節會走動性地疼痛。《內經》稱之為「賊風」,後人稱之為「痛風」,又稱作「白虎歷節風」。其中有表、裡、寒、熱、虛、實等不同情況,應該依照脈象來辨別病症,然後再用藥治療。如果疼痛持續很久,必定會進入經絡,這時像木通、刺蒺藜、紅花、金銀花、鉤藤之類的藥材,最能疏通經絡,可以酌情加入使用。久痛一定會伴隨氣鬱,氣鬱久了會化熱,熱盛則會產生痰,像南星、半夏、栝蔞根、黃柏、鬱金、川貝、竹瀝、薑汁等藥材,都能夠疏解氣鬱、清除熱邪、化解痰液,可以酌情加入使用。常常使用桑枝、桑寄生,是因為桑樹是箕星的精華;常常使用虎骨,是因為風病像是老虎引起的,也是用骨頭來治療骨頭的含義。
如果使用烏頭、附子、細辛、桂枝等藥物沒有效果,就應該使用葳蕤、麥冬、桑葉、芝麻、生黃耆、菊花、蒺藜、阿膠、甘草之類的藥材來做成膏藥,滋養陽明經,這也是一種柔潤熄滅肝風的方法。
所謂「痹」,就是閉塞不通的意思。風、寒、濕三種邪氣夾雜侵入人體,就會形成痹症,跟痛風的症狀相似。但是風邪是陽氣受到侵襲,痹症則是陰氣受到侵襲。雖然行痹屬於風邪,痛痹屬於寒邪,著痹屬於濕邪,但三種邪氣混合在一起,還是應該以寒濕為主。因為風邪屬於陽邪,寒濕屬於陰邪,陰邪主閉塞,閉塞就會導致肢體沉重、疼痛。所以痹症不外乎寒濕,而寒濕也必定會夾帶風邪。寒與風邪結合稱為風寒,濕與風邪結合稱為風濕,這就是三種邪氣雜合的說法。
《內經》說:「在陽的稱為風,在陰的稱為痹。」用這種方式來區分,這兩種病症自然就不會混淆治療了。至於治療方法,不外乎以三痹湯和景岳的三氣飲之類的方子為主,像黃耆五物湯、黃耆防己湯、桂枝芍藥知母湯、烏頭湯等,都是古代聖賢的經典方子,應該懂得選擇使用。張景岳說:「只需要峻補真陰,宣通脈絡,使氣血能夠順暢運行,不能過度使用驅風等藥,再次損傷陰氣,反而會加重病情。」至於胸痹、胞痹以及臟腑的痹症,應該另外獨立一個門類來討論,才能夠清楚明白,《醫門法律》中分別說得很詳細,應該仔細研讀。
所謂「痿」,是指兩腳軟弱無力而不會疼痛。《內經》將它分為五臟:肺痿,主要表現為皮膚毛髮痿弱;心痿,主要表現為脈搏痿弱;肝痿,主要表現為筋脈痿弱;脾痿,主要表現為肌肉痿弱;腎痿,主要表現為骨骼痿弱。而其中的要點,就在於要特別重視陽明經。因為陽明經是五臟六腑的「海洋」,主要滋潤宗筋。宗筋主要負責束縛骨骼和使關節靈活,如果陽明經虛弱,無法運化水穀的精氣並將其輸布全身,那麼五臟就無法得到滋養,宗筋也無法得到濡養,就會導致痿弱無力。醫生如果不明此理,誤用生薑、獨活等發散的藥物,就會導致火熱之邪藉助風邪而更加熾盛;誤用烏頭、附子等劫奪陰液的藥物,就會加速陰液的耗竭。
要知道這種病症沒有寒邪,應該遵從張子和的論點。如果使用治療痛風、痹症的熏蒸、湯浴、艾灸等方法,病情就會馬上惡化。至於方劑的選擇,應該以虎潛丸、加減四斤丸為主。痿病持續很久的人,可以間斷服用六君子湯,再加入黃柏、蒼朮、竹瀝、薑汁。身體瘦弱、氣血虧虛、容易乾燥的人,應該間斷服用二妙地黃丸。身體肥胖、氣虛多痰的人,應該間斷服用當歸補血湯,再加入竹瀝、薑汁。絕對不能誤用辛溫燥熱的藥物。或許有人會問,既然辛溫燥熱的藥物不能用,為何張石頑說,老年人患有痿厥,使用虎潛丸沒有效果,稍微加入附子就馬上痊癒了呢?其實是因為使用附子的辛熱之性,是為了開通經脈,並不是為了腎臟虛寒而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