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念祖

《醫學從眾錄》~ 卷六 (5)

回本書目錄

卷六 (5)

1. 消渴

傷寒太陽症消渴,小便不利,宜五苓散;厥陰症消渴,宜大承氣湯之類。與雜病之消渴,名同而病異。宜分別之。

《經》云:心移熱於肺,傳為鬲消。昔醫名為上消,以白虎湯加人參治之。又云:大腸移熱於胃,善食而瘦,昔醫謂為中消,以調胃承氣湯下之;下消者,煩躁引飲,耳輪焦乾,小便如膏,或飲一升尿一升,飲一斗尿一斗,以腎氣丸主之。

趙氏曰:治消之法,無分上中下,先治腎為急。惟六味、八味及加減八味丸,隨症而服。降其心火,滋其腎水,則渴自止矣。白虎、承氣,皆非所治也。或曰,人有服地黃湯而渴仍不止者,何也?曰:此方士不能廢其繩墨,而更其道也。蓋心肺位近,宜制小其服;肝腎位遠,宜制大其服。

如上消中消,可以前丸緩而治之;若下消已極,大渴大燥,須加減大八味丸料一斤、納肉桂一兩,水煎六七碗,恣意冰冷飲之,睡熟而渴如失矣。處方之制,存乎人之變通耳。

或問下消無水,用六味丸以滋少陰腎水矣,又加附子、肉桂者何?蓋因命門火衰,不能蒸腐水穀,水穀之氣,不能熏蒸上潤乎肺,如釜底無薪,鍋蓋乾燥,故渴。至於肺亦無所稟,不能四布水精,並行五經,其所飲之水,未經火化,直入膀胱,正謂飲一升尿一升,飲一斗尿一斗,觀其尿味甘而不咸可知矣。故用桂、附之辛熱,壯其少陰之火。

灶底加薪,枯籠蒸溽,槁苗得雨,生意維新,惟明者知之,昧者鮮不以為迂也。

張隱菴(諱志聰,本朝人,著《本草崇原》並《侶山堂類辨》)曰:有脾不能為胃行其津液,肺不能通調水道,而為消渴者,人但知以清涼藥治消,而不知脾喜燥而肺惡寒。誠觀泄瀉者必渴,此因水津不能上輸而惟下泄,故而以燥脾之藥治之,水液上升,即不渴矣。故以涼潤治渴,人皆知之;以燥熱治渴,人所不知也。

白話文:

傷寒太陽病引起的消渴,小便不順暢,應該用五苓散治療;厥陰病引起的消渴,應該用大承氣湯之類的藥方治療。這些和一般雜病引起的消渴,雖然名稱相同,但病因不同,應該要區分清楚。

《黃帝內經》說:心臟的熱傳到肺,會變成鬲消。以前的醫生稱之為上消,用白虎湯加人參來治療。又說:大腸的熱傳到胃,會造成食慾旺盛但身體消瘦,以前的醫生稱之為中消,用調胃承氣湯來通便。下消的症狀是煩躁口渴,耳朵邊緣焦乾,小便像濃稠的油脂一樣,甚至喝一升水就尿一升,喝一斗水就尿一斗,應該用腎氣丸來治療。

趙氏說:治療消渴的方法,不論是上消、中消或下消,都應該先治療腎臟,這是最緊急的。只需要服用六味丸、八味丸或加減八味丸,根據症狀來服用。降低心火,滋養腎水,口渴自然就會停止。白虎湯和承氣湯都不是適合的治療方法。有人問,有人服用地黃湯卻仍然口渴,是什麼原因呢?答:這是因為醫生不能變通,不知道要更改治療方法。因為心臟和肺臟位置接近,藥量應該小;肝臟和腎臟位置較遠,藥量應該大。

像是上消和中消,可以用之前的藥丸慢慢治療;如果是下消已經很嚴重,口渴非常厲害,身體乾燥,必須用加減過的大八味丸,藥材一斤,加入肉桂一兩,用水煎成六七碗,盡情冷飲,睡覺後口渴就會消失。藥方的應用,重點在於人的變通。

有人問,下消是腎臟水液不足,用六味丸來滋養腎水,為什麼還要加附子、肉桂呢?因為是命門火衰弱,無法將水穀消化,水穀的精氣不能上行滋潤肺臟,就像爐灶底下沒有柴火,鍋蓋就會乾燥,所以會口渴。肺臟沒有得到滋養,就無法將水液輸布全身,運行五臟,所喝的水,沒有經過火的轉化,就直接進入膀胱,所以才會喝一升水就尿一升,喝一斗水就尿一斗,觀察尿液的味道是甜的而不是鹹的,就可以知道原因。因此用桂枝、附子這些辛熱的藥物,來增強腎臟的火氣。

就像灶底加了柴火,乾燥的籠子會變得濕潤,枯萎的幼苗得到雨水,就會恢復生機,只有明白的人才懂得這個道理,不明白的人大多會覺得這樣做很荒謬。

張隱菴(名為志聰,本朝人,著有《本草崇原》和《侶山堂類辨》)說:有的消渴是因為脾臟不能將津液輸送到胃,肺臟不能疏通水道,但人們只知道用清涼的藥物來治療消渴,卻不知道脾臟喜歡乾燥而肺臟怕寒冷。仔細觀察腹瀉的人一定會口渴,這是因為水液不能往上輸送,只能往下排泄,所以用燥脾的藥物來治療,水液就會上升,也就不會口渴了。所以用寒涼的藥物來治療口渴,大家都知道;用燥熱的藥物來治療口渴,大家就不知道了。

2. 附案

辛亥歲,到義溪,有一婦人,產後一年,口渴不止。服藥不效,予用四君子湯,加麥冬、烏梅、生乾薑。蜜丸彈子大。令其噙化,三日知,十日痊愈。方中妙在白朮之苦燥,乾薑之辛熱,所以鼓胃氣而升其水液也。

玉泉散

治消渴

白甘葛,天花粉,麥冬,生地,五味子,甘草

各等分,水煎服。

還津丸

止渴生津。

酸梅,烏梅(各二十五枚,枚俱去核),薄荷末(一兩),冰片(一分五釐),硼砂(一錢五分)

共研極細末,為丸,每含一丸。

消渴潤燥方

白蜜,人乳酥(各一斤)

上溶化一處,每日不拘時服。

繅絲湯

治消渴。

用繅絲湯飲之。

麻仁丸(方見《傷寒》)

腎氣丸(方見《金匱》)

六味丸(方見《時方》)

炙甘草湯(方見《傷寒》),三方俱見虛勞

白話文:

附案

辛亥年,我到義溪,遇到一位婦人,她產後一年,仍然口渴得厲害。吃藥都沒有效果,我用四君子湯,再加入麥門冬、烏梅、生乾薑。把藥做成蜜丸,像彈珠一樣大。讓她含在口中慢慢溶化,三天就有感覺,十天就痊癒了。這個藥方奧妙之處在於白朮的苦味和乾燥特性,以及乾薑的辛辣溫熱特性,它們能夠振奮胃氣,使體內的水液上升。

玉泉散

治療消渴病。

用白甘葛、天花粉、麥門冬、生地、五味子、甘草,各取等量,用水煎服。

還津丸

能止渴生津。

用酸梅、烏梅(各二十五枚,都去核),薄荷粉(一兩),冰片(一分五釐),硼砂(一錢五分)。一起研磨成極細的粉末,做成藥丸,每次含服一丸。

消渴潤燥方

用白蜜、人乳酥(各一斤)。將它們一起溶化,每天不拘時間服用。

繅絲湯

治療消渴病。

用繅絲湯飲用即可。

麻仁丸(藥方在《傷寒論》中可見)

腎氣丸(藥方在《金匱要略》中可見)

六味丸(藥方在《時方》中可見)

炙甘草湯(藥方在《傷寒論》中可見),這三種藥方都適用於虛勞的病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