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從眾錄》~ 卷六 (3)
卷六 (3)
1. 脈色
脈沉遲,大便滑,小便利,口不渴,面青白,為陰;脈沉數,大便燥,小便赤,口渴面赤,為陽。大抵脈喜浮大,忌遲細。
仲景云:水腫脈浮者死,謂腫盛皮膚甚厚,脈浮於皮毛之外,輕捫之如隔一紙,是死脈。
白話文:
脈象沉緩,大便容易滑瀉,小便清澈順暢,口不覺得渴,臉色青白,這些屬於陰證的表現;脈象沉而快,大便乾燥,小便顏色赤黃,口渴且臉色潮紅,這些屬於陽證的表現。總體來說,脈象喜愛浮而有力,忌諱遲緩而細弱。
張仲景說:水腫病人如果脈象浮在表面,就會有生命危險。這裡指的是水腫嚴重,皮膚腫脹得很厚,脈搏浮在皮膚毛髮之外,輕輕按摸感覺像是隔著一層紙,這種脈象是危險的脈象。
2. 腫脹危候
大凡水腫,先起於腹而後散四肢者,可治;先起於四肢,而後歸於腹者,難治。掌腫無紋者死。大便滑泄,水腫不消者死。唇黑、唇腫、齒焦者死。臍腫突出者死。缺盆平者死。陰囊及莖俱腫者死。脈絕、口張、足腫者死。足跗腫,膝如斗者死。肚上青筋見,瀉後腹腫者死。
燈草蘿蔔湯(《種福堂》)
治腫脹。
燈草(一大把,先將水四碗煎至三大碗),蘿蔔子(一兩,微炒),砂仁(二錢,微炒)
將二味研末,傾入燈草湯內。略滾,即盛入壺內。慢慢吃下,吃盡不見效,如前再煎一服,俟腹響放屁,小便長,而腫即退。
白話文:
一般來說,水腫這種病,如果先從腹部開始腫脹,然後才擴散到四肢的,還可以治療;如果先從四肢開始腫脹,然後才回到腹部的,就比較難治了。手掌腫脹到沒有紋路,表示快要死了。大便一直拉稀,水腫又消不掉的,也是快要死了。嘴唇發黑、腫脹,牙齒焦黃的,也是快要死了。肚臍腫脹突出,也是快要死了。鎖骨上的凹陷處變平,也是快要死了。陰囊和陰莖都腫起來,也是快要死了。脈搏摸不到、嘴巴張開、腳腫起來,也是快要死了。腳背腫脹,膝蓋腫得像斗一樣大的,也是快要死了。肚子上青筋暴露,拉肚子後腹部反而更腫脹的,也是快要死了。
燈草蘿蔔湯(出自《種福堂》)
這個方子可以用來治療腫脹。
藥材:燈心草(一大把,先用水四碗煎到剩三大碗),蘿蔔子(一兩,稍微炒過),砂仁(二錢,稍微炒過)
做法:將蘿蔔子和砂仁研磨成粉,倒入燈心草湯中。稍微煮滾一下,就倒入壺中。慢慢喝下,如果喝完沒效果,就再煎一副,直到肚子有響聲、放屁、小便變多,腫脹就會消退。
3. 脹症(宜參看腫症)
脹者,心腹脹滿。實者脹起於驟然,便實,脈滑而實,宜散之,消導之,攻下之;虛者脹成於積漸,小便利,大便滑,脈澀小虛微,病在中焦,以參、術補之;病在下焦,以桂、附、吳萸溫之,或兼行滯之品,而標本並治,亦有與腫症相兼者,當參看腫症辨症法。
脹而屬熱,脈實而滑者,廓清飲主之。
廓清飲
枳殼(二錢),姜樸(一錢五分),大腹皮(一錢),茯苓(二錢),白芥子(五七分或一二錢),萊菔子(生搗一錢,如中不甚脹,能食者,不必用),澤瀉(一二錢),陳皮(一錢)
水煎服。
脹而屬寒者,胃苓湯主之。兼小便不利者,四苓散以蒜為丸主之。(二方見腫症)
脹而屬七情所致者,宜四七湯主之,逍遙散亦主之。
四七湯
半夏(三錢),茯苓(三錢),厚朴(二錢),蘇葉(一錢),生薑(三片)
水煎服。
此方妙在紫蘇葉一味。辛以散結,香以醒脾,而順氣消脹行水,乃其餘事。
逍遙散(方見《時方》)
此症宜加半夏二錢,以降逆氣;加生麥芽二錢,以達肝氣。蓋麥先春而萌芽,得春生之氣最早也。
脹而屬虛者,脈微弱細小,喜摩按,二便利,氣衰言微,宜六君子湯、理中湯合八味丸服之。
單腹脹,死症也。或青年壯健,起於驟然,若心下堅大如盤者,以《金匱》桂枝去芍藥加麻黃附子細辛湯,直搗其痰水氣血之巢穴。嗣以枳朮散消補並施,可救十中之一。然此猶實症也。若虛症難治,攻之則速其危,補之愈增其脹。余家傳有消鼓丹,加白朮一兩,試用四五劑,不增脹,方可議治。
但消鼓丹方中陽起石無真,硫黃非從倭來,亦不能效,故方亦不列。又名鼓脹,以外實中空,其狀如鼓也。又名蠱脹,《易》曰,蠱,壞極而有事也。人病蠱者,脾土敗壞,身不即死,復有事也,事猶病也。
桂枝去芍藥加麻黃附子細辛湯(方見《金匱》)
枳朮散(方見《金匱》)
白朮(四兩),枳實(二兩)
研末,每服三錢,穀芽湯送下。
白話文:
脹氣,指的是心腹部脹滿的感覺。(可以參考腫脹的相關說明)
脹氣分為實證和虛證兩種。實證的脹氣是突然發生的,大便會硬結,脈象滑而有力,治療上應該用發散、消導、攻下等方法來處理;虛證的脹氣是逐漸形成的,小便正常或偏多,大便稀滑,脈象細澀而虛弱,病位在於中焦,可以用人參、白朮等藥材來補養;病位在下焦,可以用桂枝、附子、吳茱萸等藥材溫補,也可以搭配一些疏通氣滯的藥材,做到標本兼治。有時脹氣也會與腫脹並存,需要參考腫脹的辨證方法來判斷。
脹氣如果屬於熱證,脈象有力而滑,可以用廓清飲來治療。
_廓清飲_的配方是:枳殼(六克),薑樸(四點五克),大腹皮(三克),茯苓(六克),白芥子(二到三點五克),萊菔子(生搗三克,如果脹氣不嚴重,食慾也好的話可以不用),澤瀉(三到六克),陳皮(三克)。用水煎服。
脹氣如果屬於寒證,可以用胃苓湯來治療。如果同時小便不順暢,可以用四苓散配蒜做成藥丸來服用。(這兩個方劑的詳細內容請參考腫脹的相關說明)
脹氣如果是因為情緒不佳引起的,可以用四七湯或逍遙散來治療。
_四七湯_的配方是:半夏(九克),茯苓(九克),厚朴(六克),蘇葉(三克),生薑(三片)。用水煎服。
這個方劑的奧妙之處在於紫蘇葉,它能夠用辛味來疏散鬱結,用香味來振奮脾胃,進而順氣消脹、利水,其他藥材只是輔助。
逍遙散(這個方劑的詳細內容請參考《時方》)。
治療此證可以加入半夏六克,來降逆氣;加入生麥芽六克,來疏達肝氣。因為麥子在春天最早萌芽,能得到最早的春生之氣。
脹氣如果是因為虛弱引起的,脈象會微弱細小,喜歡按摩腹部,大小便正常或偏多,說話聲音低微,可以用六君子湯、理中湯配合八味丸來服用。
如果只是單純腹部脹大,這是屬於危險的徵兆。如果年輕力壯的人,突然發生腹部脹大,而且心下部位堅硬如盤,可以用《金匱》中的桂枝去芍藥加麻黃附子細辛湯,直接攻破痰濕水氣血瘀的聚集之處。之後再用枳朮散來消導並補養,或許能救回十分之一的患者。然而這還屬於實證,如果屬於虛證,則很難治療,攻伐會加速病情惡化,補養則會加劇脹氣。我家傳有一種消鼓丹,加上一兩白朮,試用四五劑,如果沒有加重脹氣,才可以考慮治療。
但是消鼓丹中的陽起石品質難以保證,硫磺又不是從倭國來的,藥效也很難發揮,所以這個方劑就不列出來了。脹氣又稱為「鼓脹」,是因為外實中空,形狀像鼓一樣;又稱為「蠱脹」,《易經》說:「蠱,壞到極點就會發生問題。」人患蠱脹,代表脾土已經敗壞,雖然沒有立即死亡,但是仍有病症存在,這裡的「事」指的就是疾病。
桂枝去芍藥加麻黃附子細辛湯(這個方劑的詳細內容請參考《金匱》)。
枳朮散(這個方劑的詳細內容請參考《金匱》)。
枳朮散的配方是:白朮(一百二十克),枳實(六十克)。將藥材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九克,用穀芽湯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