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念祖

《醫學從眾錄》~ 卷五 (10)

回本書目錄

卷五 (10)

1. 痢疾續論

喻嘉言曰:此方乃少陽經半表半裡之的劑。原方用半夏之辛溫,半兼乎表;今改用栝蔞之涼苦,半兼乎里。退而從陰,則可進而從陽,不勝其任矣。但不必更求他藥,惟於柴胡增一二倍用之,尤為進之之法也。

人參敗毒散(方見《時方》)

喻嘉言曰:活人此方,全不因病痢而出。但余所為逆挽之法,推重此方,蓋借人參之大力,而後能逆挽之耳。

胃關煎(見泄瀉)

佐關煎(《景岳》)

治生冷傷脾,瀉痢未久者,宜此湯。此胃關煎之佐也。

厚朴(炒),陳皮(各一錢,炒),山藥,扁豆,豬苓,澤瀉(各三錢),乾薑(二三錢,炒),肉桂(一二錢),甘草(七分,炙)

水煎服。如腹痛者,加木香、吳萸之類;泄甚者,加故紙、肉蔻之類。

抑扶煎(《景岳》)

治暴傷生冷,致成瀉痢。初起血氣未衰者,此胃關煎表裡藥也。

厚朴,陳皮,烏藥(各一錢五分),豬苓,澤瀉,炮乾薑(各二錢),吳茱萸(五七分),甘草(一錢,炙)

水煎服。

斗門秘傳方方(見《時方》)

治毒痢。臟腑撮痛,膿血赤白,或下血片,日夜不息,及噤口惡痢他藥所不能治者,立見神效。

附子丸(《聖濟總錄》),治洞泄寒中,注下水穀,或痢赤白,食已即出,食物不消。(春傷熱風,邪氣流連,至長夏發為洞泄。陰生於午,至未為甚,長夏之時脾土當旺,脾為陰中之至陰,故陰氣盛。陰氣既盛則生內寒而洞泄矣。)

附子,烏梅肉(各一兩,炒),川連(二兩,炒),乾薑(一兩半,炒)

蜜丸桐子大。米飲下二十丸。

通聖散(《聖濟總錄》)

治血痢腹痛,日夜無度。

大棗,烏梅(各三枚),甘草(三錢),乾薑(一錢五分)

水煎服。

和中散(《聖濟總錄》)

治冷熱痢,腹痛裡急。

附子(一錢四分,赤痢減半),川連(一錢四分,白痢減半),乳香(一分五釐)

共為末,米飲湯下。未止,用青皮再下二服。

黑豆湯(《聖濟》)

治赤白痢,服藥不止。

黑豆(炒,去皮,四兩),甘草(二兩)

用綿裹,入湖水煎二杯,分二服。

白話文:

痢疾續論

喻嘉言說:這個方子是少陽經半表半裡的藥方。原方用半夏的辛溫特性,一半偏向於表證;現在改用栝蔞的涼苦特性,一半偏向於裡證。退而就陰,就不能再進而就陽,因為藥力承擔不了。但不需要再找其他的藥,只要把柴胡的用量增加一到兩倍,效果會更好。

人參敗毒散(方子出自《時方》)

喻嘉言說:這個方子原本不是用來治療痢疾的。但我之所以用它來逆轉病勢,推崇這個方子,是因為藉助人參強大的力量,才能夠逆轉病勢。

胃關煎(方子出自腹瀉篇)

佐關煎(方子出自《景岳全書》)

用來治療因吃生冷食物傷脾,導致腹瀉痢疾不久的病症,這個湯劑是胃關煎的輔助方。

藥材:厚朴(炒過)、陳皮(炒過,各一錢),山藥、扁豆、豬苓、澤瀉(各三錢),乾薑(炒過,二到三錢),肉桂(一到二錢),甘草(炙過,七分)。

用水煎服。如果腹痛,可以加入木香、吳茱萸之類的藥材;如果腹瀉嚴重,可以加入補骨脂、肉豆蔻之類的藥材。

抑扶煎(方子出自《景岳全書》)

用來治療因突然吃生冷食物,導致腹瀉痢疾。剛開始發病,氣血還沒有衰弱的,這個方子是胃關煎的表裡兼治方。

藥材:厚朴、陳皮、烏藥(各一錢五分),豬苓、澤瀉、炮製過的乾薑(各二錢),吳茱萸(五到七分),甘草(炙過,一錢)。

用水煎服。

斗門秘傳方(方子出自《時方》)

用來治療毒痢。臟腑絞痛,膿血呈紅白色,或排出帶血的片狀物,日夜不停,以及口噤不能進食、其他藥物無法治癒的惡性痢疾,用此方能立刻見效。

附子丸(方子出自《聖濟總錄》)

用來治療因寒邪侵襲導致的腹瀉,瀉下如水,或者痢疾有紅有白,吃完就拉,食物無法消化。(春天感受熱邪,邪氣滯留,到長夏時節發展成腹瀉。陰氣在午時開始產生,到未時最盛,長夏時節脾土當旺,脾臟是陰氣中最陰的,所以陰氣很盛。陰氣盛了就會產生內寒,從而導致腹瀉。)

藥材:附子、烏梅肉(炒過,各一兩),黃連(炒過,二兩),乾薑(炒過,一兩半)。

將藥材磨成粉,用蜂蜜做成梧桐子大小的藥丸。用米湯送服二十丸。

通聖散(方子出自《聖濟總錄》)

用來治療血痢導致的腹痛,日夜不停。

藥材:大棗、烏梅(各三枚),甘草(三錢),乾薑(一錢五分)。

用水煎服。

和中散(方子出自《聖濟總錄》)

用來治療寒熱痢疾,腹痛並且有裡急後重感。

藥材:附子(一錢四分,紅痢減半),黃連(一錢四分,白痢減半),乳香(一分五釐)。

將藥材磨成粉,用米湯送服。如果還沒止住,用青皮再服用兩次。

黑豆湯(方子出自《聖濟總錄》)

用來治療紅痢和白痢,吃其他藥都沒有效果。

藥材:黑豆(炒過,去皮,四兩),甘草(二兩)。

用棉布包好,放入湖水中煎煮成兩杯,分兩次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