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念祖

《醫學從眾錄》~ 卷四 (2)

回本書目錄

卷四 (2)

1. 痙、厥、癲、狂、癇、癱瘓

二方本於仲景,而喻嘉言獨得其旨,但引而不發,淺學人捫索不來,至葉天士則引伸觸類,妙義無窮。若風火犯於上者,(此風火二字即上厥陰風木與少陽相火之義,勿誤解為外來風火。)不免凌金爍液,用麥門冬湯及瓊玉膏,為補金柔製法。若風火犯於中而為嘔為脹者,用六君子湯去朮加木瓜、薑、芍之類,及附子粳米湯加人參,為補脾凝肝法。若風火震動心脾,而為悸為消者,用甘麥大棗湯合龍、牡之屬,為緩其急、鎮其逆法。

若少陽相火,挾厥陰風木之威,而乘巔搖絡者,用羚羊、鉤藤、元參、連翹之劑,為熄風清絡法。若肝膽厥陰化風旋逆者,用龍膽、蘆薈、木通、青黛之類,為苦降直折法。若本臟自痛,而體用失和者,以椒、梅、桂、芍之類,為寒暄各得法。若因母臟之虛,而擾及子臟之位者,用三才配合龜甲、磁朱,及復脈湯去薑、桂,入雞子黃之屬,為安攝其子母法。至於痿厥之治,(厥陰病風旋陽冒神迷則為厥;陽明病絡空四末不用則為痿。

)尤覺神奇,取血肉介類,改湯為膏,謂其力厚重實,填隙止厥最速。凡此之類,雖不明用烏梅丸、風引湯成方,而細味其旨,無一不從此二方神悟出來。甲寅歲,余在吳航書院掌教,嘗與學徒講論,以「讀於無字處,文到有神時」,二句為舉業妙諦,而學醫者,亦必到此境地,方許出而論證也。

白話文:

這段文字主要在講述針對「痙、厥、癲、狂、癇、癱瘓」等病症,中醫治療的思路和方法,特別強調了對張仲景醫學思想的理解和應用。

文章認為,這些疾病的治療,基本都源於張仲景的理論,但喻嘉言雖然有所領悟,卻沒有明確指出,導致後學者難以理解。而葉天士則在此基礎上進行了深入闡發,使得治療方法更加完善。

針對不同的病因和症狀,文章提出了以下治療思路:

  • 風火上擾: 如果是風火(這裡指肝風和相火,而非外感風火)上擾,導致陰液耗損,需要滋陰柔肝,可用麥門冬湯或瓊玉膏。
  • 風火中犯: 如果是風火影響脾胃,導致嘔吐或腹脹,要健脾柔肝,可用六君子湯去朮加木瓜、薑、芍藥等,或附子粳米湯加人參。
  • 風火震動心脾: 如果是風火影響心脾,導致心悸或消瘦,要緩急鎮逆,可用甘麥大棗湯合龍骨、牡蠣等。
  • 少陽相火挾風上擾: 如果是少陽相火挾帶肝風,導致頭暈目眩,要熄風清絡,可用羚羊、鉤藤、元參、連翹等。
  • 肝膽風邪上逆: 如果是肝膽經風邪上逆,要苦降直折,可用龍膽、蘆薈、木通、青黛等。
  • 臟腑自身病痛: 如果是臟腑自身失調,導致疼痛,要根據情況用辛溫或酸寒藥物。
  • 母臟虛弱影響子臟: 如果是母臟虛弱導致子臟受影響,要滋養母臟,安撫子臟,可用三才湯加龜甲、磁朱等,或復脈湯去薑桂加雞子黃。

關於痿厥(肢體痿弱和昏厥),文章認為治療更需重視。選用血肉有情之品(如介殼類)製成膏劑,認為藥力更強,能快速填補空隙,制止昏厥。

總而言之,這些治療方法都脫胎於烏梅丸和風引湯的理論,只是根據不同的病情進行了變通。作者還強調,學習醫學要像讀書一樣,要領悟文字背後的深意,才能真正做到融會貫通,學以致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