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慎柔五書》~ 卷五 (9)
卷五 (9)
1. 虛勞例
庚午正月,診得用吾先生左三脈沉枯細小澀,此勞傷筋骨氣也;右三脈浮而洪數,左右皆八、九至,此飲食勞倦傷脾脈也;其症神思昏倦,發熱,先因飲食不消,曾服消導之劑以致如此。思之曰:脈雖數,年雖高,症雖重,而長緩,尚可延生。遂用保元加桂、芍、五味子、黑姜三分。
服數劑,浮洪脈斂,數脈亦退,第不知飢耳,此脾胃不開也。且服此劑而無汗,必氣未全旺,遍身經絡尚未通故耳,恐此後必發毒,因五臟之邪未透,毒必內攻一經而出。況此平素郁勞甚,毒必從虛臟而出,未幾,果少陽經發一毒,痛甚,其堅如鐵,灸之念艾,遂浮腫而散,傍復生一腫,再灸念艾而痛止,耳前後板甚,此血雖行而滯未盡散,經絡未盡通,再以保元輔脾活血通經之劑與之。適左半身發汗甚黏,左屬陽,此陽氣發動也。
明日,覺身中不安而躁,此作汗之兆,果下午遍身有汗,且作瀉,此中氣虛寒也。(作瀉有蓄痰宿水,因氣化而下出者,不盡由虛寒,當詳察所瀉形色。)以中和散人參湯調服,遂稍飢,肚痛亦退矣。
明日再診,六脈俱六至,二尺弦,此下焦虛寒,丹田氣冷,命門火虛,不能生脾土也,虛則補其母,不思食而作飽,當以六君子湯主之,加破故紙、小茴香溫下焦以生火,火以生土之義;加黑姜以溫中,以稍食,加健運;加桂、芍、五味以斂肺金生水,水升火降也,自此以後,脾氣漸健,飲食漸進,而腫處滯血,方化為膿。大抵脾胃之疾,兼之高年,又值春木正旺之時,過此一關,無肚飽之症,可保萬全矣。
(肚飽為太陰內陷,胸痹為陽明下陷。任脈上虛,皆由血死下澄不復溫化。凡高年及虛人久病,無端忽見肚飽、胸痹、體倦、食減即不起。脈反緩長,如無病也。)
白話文:
正月,我診斷用吾先生的病情,發現他左手寸、關、尺三脈都沉、細、枯澀,這是因為勞累損傷了筋骨之氣;右手三脈則是浮、洪、數,左右兩手脈象都是每分鐘八、九次,這是因為飲食和勞累過度損傷了脾胃。他的症狀是精神昏沉、疲倦、發熱,最初是因為消化不良,曾經服用消導藥物才變成這樣。我考慮後認為:雖然脈象跳動快,年紀也大,病情也重,但脈象呈現緩和的狀態,還可以讓他活下去。於是,我開了保元湯,並加入肉桂、白芍、五味子和炮薑三分。
服用了幾劑藥後,浮洪的脈象收斂了,快脈也減緩了,只是他仍然感覺不到飢餓,這是因為脾胃的功能尚未恢復。而且,吃了藥卻沒有出汗,必定是體內的氣還不夠旺盛,全身經絡還沒有通暢,恐怕之後一定會發毒瘡,因為五臟的邪氣還沒有散發出去,毒素一定會向內侵襲,從某一經脈爆發出來。況且他平時就勞累過度,毒素一定會從虛弱的臟腑而出,沒多久,果然在少陽經爆發了一個毒瘡,疼痛劇烈,堅硬如鐵。用艾灸治療後,毒瘡逐漸消散,腫脹也消失,旁邊又生了一個腫塊,再次用艾灸治療後,疼痛才停止。耳朵前後的皮膚板結,這是因為血脈雖然流通,但瘀滯還沒有完全散開,經絡還沒有完全暢通。我再次用保元湯,並加入補脾、活血、疏通經絡的藥物給他服用。適逢他左半身出汗很多,而且汗很黏稠,左邊屬於陽,這是陽氣開始發動的現象。
第二天,他覺得身體不舒服,心煩意躁,這是要出汗的徵兆,果然下午全身都出了汗,而且還腹瀉,這是中焦的氣虛寒。腹瀉有時是因為積聚了痰濕、宿水,因為氣化作用而排出,不一定都是因為虛寒,應該仔細觀察所瀉出的東西的形狀和顏色。我用調和脾胃的中和散加人參湯給他調服,他才稍微感到飢餓,腹痛也減輕了。
隔天再次診脈,六脈都每分鐘六次,尺脈呈現弦脈,這是下焦虛寒,丹田氣冷,命門火衰,無法產生脾土的緣故。虛則補其母,他感覺不到飢餓卻覺得飽脹,應該用六君子湯為主,並加入補骨脂和小茴香來溫暖下焦以生火,因為火能生土;再加入炮薑來溫暖中焦,促進食慾,增加腸胃的蠕動;加入肉桂、白芍、五味子來收斂肺金,滋生腎水,讓水升火降。從此以後,他的脾氣逐漸恢復健康,食慾也漸漸增加,而腫脹部位的瘀血,也慢慢化為膿水。總之,脾胃的疾病,再加上年紀大了,又剛好遇到春季木氣旺盛的時候,只要能度過這一關,沒有腹脹的症狀,就可以確保平安無事了。
(腹脹是太陰內陷的表現,胸痹是陽明下陷的表現。任脈上部虛弱,都是因為血液死滯下沉,無法重新溫化。凡是高齡或虛弱的人,久病後突然出現腹脹、胸痹、身體疲倦、食慾減少等現象,就代表病情危急。如果脈象反而呈現緩和而悠長的現象,好像沒有生病一樣,更需要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