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慎柔五書》~ 卷五 (6)
卷五 (6)
1. 虛勞例
曹桐江令堂,年六十外。九月間,發熱,少飧。余診之,六脈俱無神,有八至,右關浮則滿,沉則無。正經云:脾虛浮似肺,亦火內郁之症,脾弱宜矣,用補中益氣數劑。變瘧,此正氣復而邪氣欲出矣,用六君加五味、乾薑,四帖痊復,合參苓白朮丸調理,康健如故。
三月間,予六弟,年九歲。先於二月十八日病痧,疹退發熱不已,不飧飲食,惟飲冷水,啜數口,少頃即出,延之三月來報。余思之曰:不思食,脾胃虛也;欲飲水,熱也;飲少頃即吐,中虛假熱也;且兼吐酸水,此木旺土衰之病。以六君加姜炒山梔,服二劑,熱住。少頃復熱,此中氣虛極,得藥力則退,藥衰復熱,此藥力少而病氣重也。
往診之,脾胃脈弦無神,五、六至不定,見遲,左三洪漫,看指上三關俱透,命關脈已黑,喘氣晝夜不休,遍身發熱六日,十日余不更衣矣。遂膽導一次,出糞不黑不硬而帶溏,非真元之熱,乃脾胃氣虛不能升降耳。小便赤澀,欲便則叫呼痛楚之極,乃陽氣餒而下陷,升降失司,氣化失職所致。
用補中合六味湯三帖,加麥冬、五味子,喘氣即止,熱亦退,惟小便澀痛不已。仍用補中益氣加麥冬、五味子、牛膝、車前、乾薑炒黑,清肺生水,升陽益胃暖中。一劑,小便出血,並血塊若干,乃邪火煎熬,陰血乾枯而成也。又二劑,痛止,飲食頓增,全愈矣。予曰:用前劑而獲如此之效,豈非補脾養肺、金盛水生、氣化自出之謂乎?了吾先師云:無非清氣下陷,不升不降。此翁諄諄言之,治百病無不驗,識此以語後昆。
(此肺熱氣陷蓄血於膀胱之分也,脈證宜細看。)
曹悟岡令愛,年十七歲。七月間以勞倦發熱,不思飲食,六脈俱洪,用逍遙散四劑遂愈。自後飲食不甚貪,肌肉不生,此脾胃虛也,還宜服補中之劑,彼視為泛常,不及調養。延至十一月間,忽氣喘咳嗽,此土不能生金也,且發寒熱,復診之,六脈無倫次、無至數,偶來一如遊絲,亦無定跡,外症喘急吐痰,不食麵紅,遍身冰冷,兩目有時而左紅赤、有時而右紅赤,此脾胃久虛,真陰漸亡,虛陽上越之危證。以六君加薑、桂各三分、門冬、五味、黃耆。
二帖嗽為稍緩,四帖而寒熱止,飲食增。又診之,右三脈尚弦細,用補中加薑、桂,晚煎八味丸一錢五分,十餘劑而痊。至來年正月間,復病如前,蓋因節下飲食過傷,亦緣前之元氣未復,脾胃未充故耳。其症比前更重,脈亦如前,日夜不睡,以歸脾湯加大附三片,薑、桂各二分,服一劑,即齁睡一晚。又三劑,更服補中加薑、桂、山藥、故紙,二十餘劑。
復診之,右三比前覺定,但弦不和,仍服前湯,用八味丸四十餘粒同煎服之,又二十餘劑,身溫症退而平。(與劉夫人、馬見源案參看。)
白話文:
虛勞例
曹桐江母親,六十多歲。九月間,發燒,食慾不振。我診治後發現,六脈皆無力,脈搏每分鐘約八十次,右關脈浮則滿,沉則無。根據經書記載,脾虛則脈浮似肺,也是內火鬱結的症狀,脾虛弱確實應當調理。於是,我用補中益氣湯幾劑。後來病情轉變為瘧疾,這是正氣恢復,邪氣欲出的表現,於是改用六君子湯加五味子、乾薑,四劑後痊癒,再用參苓白朮丸調理,身體恢復如常。
三月間,我六弟,九歲。二月十八日患痧疹,疹退後持續發燒,不願進食,只喝冷水,喝幾口就吐出來,持續到三月才就診。我想:不想吃東西,是脾胃虛弱;想喝水,是發熱;喝一點就吐,是虛熱;又吐酸水,這是肝旺脾衰的病症。我用六君子湯加薑炒山梔子,服用兩劑,燒退了。但不久又發熱,這是中氣極度虛弱,藥效退去後又發熱,說明藥力不足,病邪卻很重。
我親自診治,發現他脾胃的脈象弦細無力,脈搏每分鐘五六十次不穩定,脈象遲緩,左寸脈洪大而漫,三關脈皆透,命門脈已發黑,晝夜不停地喘息,全身發熱已六天,十多天沒換衣服了。我便讓他導瀉一次,排出的大便不黑不硬,反而稀軟,這不是真元之火,而是脾胃氣虛,不能升降造成的。小便赤澀,想大便時疼痛難忍,這是陽氣不足而下陷,升降失調,氣化失常造成的。
我用補中益氣湯合六味地黃湯三劑,加麥冬、五味子,喘息即止,發熱也退了,但小便澀痛持續存在。於是繼續用補中益氣湯加麥冬、五味子、牛膝、車前子、乾薑炒黑,清肺生津,升陽益胃溫中。服用一劑後,小便出血,並帶有血塊,這是邪火煎熬,陰血枯竭造成的。再服用兩劑,疼痛停止,食慾大增,痊癒了。我說:用之前的藥方得到這樣的療效,不就是補益脾肺,金盛則水生,氣機自然通暢的意思嗎?我領悟到老師的教誨:萬病皆因清氣下陷,不能升降所致。老師諄諄教誨,治療百病無不驗證,我將此心得告訴後輩。
(這是肺熱氣陷,瘀血蓄積於膀胱的病症,脈症需仔細觀察。)
曹悟岡女兒,十七歲。七月間因勞累而發熱,不想吃東西,六脈皆洪大,用逍遙散四劑痊癒。但之後食慾不好,肌肉不長,這是脾胃虛弱,還需要服用補益脾胃的藥物,但她認為是小事,沒有好好調養。到十一月間,突然氣喘咳嗽,這是脾土不能生肺金,而且發冷發熱。再次診治,六脈紊亂,脈搏忽快忽慢,有時像遊絲一樣,沒有規律,外症表現為喘促、咳痰、不思飲食、面色潮紅、全身冰冷,兩眼有時左紅有時右紅,這是脾胃久虛,真陰漸損,虛陽上越的危急症狀。我用六君子湯加生薑、桂枝各三分、麥冬、五味子、黃耆。
服用兩劑,咳嗽略微緩解,四劑後寒熱停止,食慾增加。再次診治,右三脈仍然弦細,用補中益氣湯加生薑、桂枝,晚上服用八味丸一錢五分,十多劑後痊癒。到第二年正月,再次發病,如同上次一樣,這是因為節日期間飲食過度損傷,也是因為之前的元氣沒有恢復,脾胃沒有充盈造成的。這次病情比上次更重,脈象也如同上次一樣,日夜不能睡眠。我用歸脾湯加大附子三片,生薑、桂枝各二分,服用一劑,就睡了一夜。再服用三劑,又服用補中益氣湯加生薑、桂枝、山藥、炮姜,二十多劑。
再次診治,右三脈比以前好轉,但仍然弦細不和,繼續服用之前的藥方,用四十多粒八味丸同煎服用,又服用二十多劑,身體溫暖,症狀消失。(可參考劉夫人、馬見源的病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