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慎柔

《慎柔五書》~ 卷五 (2)

回本書目錄

卷五 (2)

1. 風例

周近庵令愛,年十九。左耳下紅腫,發熱作痛,脈之,六部俱數,八至無神,且素弱,經水不調。予曰:此運氣病也。以小柴胡合四物加牛蒡子,內黃芩用酒炒,四劑而愈。(此病曾治之,輕者此方恰合。)

近庵令子室,年二十餘。兩耳下俱紅腫,痛甚發熱,其狀可畏。醫者以大黃行數次,又用敷藥,反覺坐臥不安,亦運氣病也。診之六脈俱細數少力,噁心不食。先以人參敗毒散一劑以發之,又用甘桔加牛蒡、射干、陳皮、半夏含漱之,次將小柴胡湯內加牛蒡,六劑而腫消,飲食猶未貪,異功散加牛蒡,四、五劑,脾胃健而全愈。

馬山徐云所,六月受熱受勞,又飲酒,忽上膈不寬如刺痛,頭暈且重。自以過食,曾以指探吐,即枕不得,惟坐而已。予診之,二寸俱洪緩有力,關尺俱弱帶弦,此濕熱上干清陽之分,故頭暈重,胸膈痛,此時症耳。用平胃加半夏、黃芩、紫蘇、木香,取微汗,此症即退,就枕平復。

淮安客,年三旬外,季夏患癉瘧,單熱不寒,連日發於午後,熱躁譫語,至次日天明才退。數日後,忽腹痛,晝夜無間,勺水不進,呼號欲絕,遇瘧發時即厥去,延醫治之,投藥皆不效。求余診,脈弦細而濡。余謂:弦細為虛為暑,而濡為濕。蓋暑邪為瘧,濕熱乘虛內陷而腹痛。

用酒炒白芍、炙草五分,水煎,調下天水散五錢。服後腹痛如失,次日瘧亦不發。(此案看似尋常,實非老手不辦,論證用藥,均極堅實。第痛厥皆屬血滯,似宜酌加桃仁、丹參。)

白話文:

周近庵的女兒,十九歲。左耳下方紅腫,發燒疼痛,把脈後,發現六個脈象都呈現數脈,一息八至且沒有精神,加上她原本就體弱,月經也不順。我說:這是屬於運氣的病症。用小柴胡湯合四物湯,再加牛蒡子,黃芩用酒炒過,吃了四劑就痊癒了。(這種病我曾經醫治過,病情輕微的用這藥方很合適。)

近庵的媳婦,二十多歲。兩耳下方都紅腫,非常疼痛且發燒,樣子看起來很可怕。醫生用大黃瀉了好幾次,又用了外敷藥,反而覺得坐立難安,這也是屬於運氣的病症。把脈後,發現六個脈象都細數且無力,噁心吃不下飯。先用人參敗毒散一劑來發散,再用甘桔湯加牛蒡、射干、陳皮、半夏含在口中漱口,接著用小柴胡湯內加牛蒡,吃了六劑腫就消了,但食慾還不好,再用異功散加牛蒡,吃了四、五劑,脾胃就健康而完全康復了。

馬山的徐云所,六月時因為受熱、勞累,又喝酒,忽然覺得上腹部不舒服像刺痛一樣,頭暈而且沉重。他自己認為是吃太多了,曾經用手指去挖吐,結果躺不下來,只能坐著。我把脈後,發現兩手寸脈洪大且緩慢有力,關脈和尺脈都虛弱且帶有弦脈,這是因為濕熱往上侵擾清陽之氣所造成的,所以頭暈沉重,胸膈疼痛,這是當下的症狀。用平胃散加半夏、黃芩、紫蘇、木香,讓他微微出汗,這個症狀就消退了,也能躺下休息了。

淮安來的客人,三十多歲,在農曆六月患了癉瘧,只有發熱沒有寒冷,連續幾天都在午後發作,發熱煩躁且說胡話,到第二天早上才退燒。幾天後,忽然腹痛,日夜不停,連水都喝不下,痛苦呼喊想死,遇到瘧疾發作時就昏厥過去,請醫生治療,吃藥都沒有效果。來求診於我,把脈後發現脈象弦細而且濡滑。我說:弦細代表虛弱和暑氣,而濡滑代表有濕氣。這是因為暑邪導致瘧疾,濕熱趁虛內侵導致腹痛。

用酒炒過的白芍、炙甘草各五分,用水煎服,再調服天水散五錢。服藥後腹痛就消失了,第二天瘧疾也沒有發作。(這個案例看起來很普通,但不是經驗豐富的醫生無法處理,論證用藥都非常紮實。只是痛和昏厥都屬於血瘀,似乎應該酌情加入桃仁、丹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