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科補要》~ 第三十六則·應刺諸穴
第三十六則·應刺諸穴
1. 第三十六則·應刺諸穴
《素問·繆刺論》曰:人有所墮墜,惡血留內,腹中滿脹,不得前後,先飲利藥。此上傷厥陰之脈,下傷少陰之絡,刺足內踝下、然谷之前,血脈出血,刺足跗上動脈不已,刺三毛,各一痏,見血立已,左刺右,右刺左。《靈樞經·寒熱病論》篇曰:身有所傷,血出多,及中風寒。
若有所墮墜,四肢懈惰不收,名曰體惰。取其小腹臍下三結交。三結交者,陽明太陰也,臍下三寸關元也。《靈樞經·厥病論》曰:頭痛不可取於腧者,有所擊墮,惡血在內,傷痛未已,可側刺,不可遠取也。《靈樞經·邪氣臟腑病形篇》曰:有所墮墜,惡血在內。有所大怒,氣上而不下,積於脅下則傷肝,法當先導怒氣,勿積於肝,則肝可以無傷,然後飲以利藥,以破惡血,則脅下無留血矣。又曰:有所擊撲,若醉入房,汗出當風,則傷脾。
《素問·脈要精微論》曰:肝脈搏堅而長,色不青,當病墜。若因血在脅下,令人喘逆。《金匱要略》曰:寸口脈浮微而澀,然當亡血,若汗出;設不汗出者,其身有瘡,被刀斧所傷亡血故也。又論曰:肝脈搏堅而色不變,必有擊墮之事。因膕肉擊傷,故惡血必留脅下,兼到嘔逆,依經針刺然谷、足跗,或三毛等穴出血。
或飲利藥,使惡血開行,當自愈也。若脈浮微而澀,當知亡血過多,依經於三結交關元穴灸之,或飲大補氣血之劑而調之,則病已矣。
白話文:
人如果從高處摔下來,造成體內有瘀血,導致腹部脹滿,大小便不通暢,應該先服用能幫助排泄的藥物。這種情況,往上會傷到厥陰經脈,往下會傷到少陰經絡,可以針刺腳內踝下方、然谷穴前面的位置,讓血脈中的瘀血排出;接著針刺腳背上的動脈,如果瘀血還是沒排乾淨,再針刺三毛穴,每個穴位刺一針即可,見血就停止,左邊有問題刺右邊,右邊有問題刺左邊。
如果身體受到外傷,導致大量出血,或是中風受寒,又或者從高處摔下來,造成四肢無力、無法控制,這種情況稱為「體惰」。可以取小腹肚臍下方三寸的關元穴(此處為陽明經和太陰經交會之處),進行針刺治療。
如果頭痛,但頭上的穴位卻無法發揮療效,可能是因為受到撞擊摔倒,體內有瘀血,導致疼痛持續不止,可以採取側向針刺的方式,不要取離疼痛部位太遠的穴位。
如果從高處摔落,導致體內有瘀血,或者因為大怒,導致氣往上衝而無法下降,積聚在脅肋下會損傷肝臟,應該先疏導怒氣,不要讓怒氣鬱積在肝臟,這樣才能保護肝臟不受損傷。然後再服用能幫助排泄的藥物,以清除體內的瘀血,這樣脅肋下就不會留有瘀血。
如果受到撞擊,或者酒醉後行房,流汗後又吹到風,就會損傷脾臟。
肝脈如果摸起來堅硬且長,但臉色不青,代表可能身體有摔落的傷。如果因為瘀血積聚在脅肋下,會導致呼吸急促。
如果寸口的脈摸起來浮、微弱且澀,代表可能正在失血,可能是因為流汗造成的;如果沒有流汗,可能是因為身上有傷口,被刀斧砍傷導致失血。還有說法是,肝脈摸起來堅硬但臉色沒有改變,一定有摔落撞擊的事件。因為膕肉受到撞擊而受傷,導致瘀血積聚在脅肋下,同時還會出現噁心嘔吐的症狀,可以依照經脈針刺然谷穴、腳背上的動脈,或是三毛穴等穴位,讓瘀血排出。
或者服用幫助排泄的藥物,使瘀血流通,這樣病情自然會痊癒。
如果脈象呈現浮、微弱且澀,代表失血過多,可以依照經脈在三結交(關元穴)進行灸療,或者服用能大補氣血的藥物來調理,這樣病症就會痊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