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損啟微》~ 卷下 (8)
卷下 (8)
1. 補中益氣湯(東垣)
治勞倦傷脾,中氣不足,清陽不升,外感不解,體倦食少,寒熱瘧痢,氣虛不能攝血等症。
人參,黃耆(炒),白朮(炒),甘草(各一錢半,炙),當歸(一錢),陳皮(五分),升麻,柴胡(各三分)
上加薑棗水煎,空心午前服。
白話文:
這個方子是治療因為過度勞累損傷脾胃,導致中氣不足,清陽之氣無法上升,外感疾病難以痊癒,身體疲倦、食慾不振,忽冷忽熱的瘧疾或痢疾,以及氣虛導致無法控制血液等症狀。
藥材組成包括:人參、黃耆(炒過)、白朮(炒過)、甘草(各五點六公克,炙烤過)、當歸(三點七五公克)、陳皮(一點九公克)、升麻、柴胡(各一點一公克)。
將上述藥材加入生薑和紅棗,用水煎煮後,在早上空腹時服用。
2. 補陰益氣煎(新方)
此補中益氣湯之變方也。治勞倦傷陰,精不化氣,或陰虛內乏,以致外感不解,寒熱痎瘧,陰虛便結不通等症。凡屬陰氣不足,而虛邪外侵者,用此升散,無不神效。
人參(一二三錢),當歸(二三錢),山藥(二三錢,酒炒),陳皮(一錢),熟地(三五錢或用至一二兩),炙甘草(一錢),柴胡(一二錢,無外邪不必用),升麻(三五分,火浮於上者不必用)
水二盅,加生薑三五七片,煎八分,食遠溫服。
白話文:
這個方子是從補中益氣湯變化而來的。主要治療因為過度勞累導致陰液虧損,精氣無法化生為氣,或是陰虛體內不足,以致外感疾病無法痊癒,出現忽冷忽熱、瘧疾等症狀,以及陰虛導致便秘不通等情況。凡是屬於陰氣不足,同時又有虛邪侵犯身體的,使用這個方子來提升陽氣、疏散外邪,效果都非常好。
藥材組成包含:人參(三到九克),當歸(六到九克),山藥(六到九克,用酒炒過),陳皮(三克),熟地黃(九到十五克,或用到三十到六十克),炙甘草(三克),柴胡(三到六克,沒有外邪就不必使用),升麻(一到二克,如果只是虛火上浮就不必使用)。
用水兩盅,加入生薑三到七片,煎煮到剩八分,在飯後溫服。
3. 舉元煎(新方)
治氣虛下陷,血崩血脫,亡陽垂危等症,有不利於歸熟等劑,而但宜補氣者,以此主之。
人參,黃耆(各三五錢,炙),炙甘草(一二錢),升麻(五七分,炒),白朮(一二錢,炒)
水一盅半,煎七八分,溫服。如兼陽氣虛寒者,桂附、乾薑,隨宜佐用。如兼滑脫者,加烏梅二個,或文蛤七八分。
白話文:
這個方子(舉元煎新方)是用來治療因為氣虛導致的下陷、血崩、大量失血、陽氣虛脫等危急症狀,這些狀況不適合使用當歸、熟地等滋膩的藥材,而只需要補氣的時候,就用這個方子來處理。
藥材包括:人參、黃耆(各三到五錢,炙過),炙甘草(一到二錢),升麻(五到七分,炒過),白朮(一到二錢,炒過)。
用水一盅半,煎煮至剩下七八分,溫服。如果同時有陽氣虛寒的症狀,可以酌情加入肉桂、附子、乾薑等藥材輔助。如果同時有滑脫症狀,可以加入烏梅兩個,或文蛤七到八分。
4. 歸脾湯(《濟生》)
治思慮傷脾,不能攝血,致血妄行,或健忘、怔忡、驚悸、盜汗、嗜臥、少食,或大便不調,心脾疼痛,瘧痢鬱結,或因病用藥失宜,克伐傷脾,以致變症者,最宜用之。
人參,黃耆,白朮,茯苓,棗仁(各二錢),遠志,當歸(各一錢),木香,炙甘草(各五分)
水二盅,加圓眼肉七枚,煎七分,食遠服。
景岳先生云:此湯之用木香,特因鬱結疼痛者設,如無痛郁等症,必須除去木香,以避香燥,豈不於氣虛血動者為尤善乎?又遠志味辛,氣升而散,凡多汗而躁熱者,亦宜酌用。
白話文:
這個方子主要治療因為思慮過度傷了脾,導致脾無法統攝血液,使得血液不循常道而妄行,或是出現健忘、心神不寧、容易驚嚇、盜汗、嗜睡、食慾不振,或大便不規律、心脾疼痛、瘧疾痢疾引起的鬱結,或是因為生病用藥不當,過度攻伐傷害脾胃,導致病情變化的人,最適合使用這個方子。
藥材組成:人參、黃耆、白朮、茯苓、酸棗仁(各八克),遠志、當歸(各四克),木香、炙甘草(各二克)
用水兩碗,加入龍眼肉七枚,煎煮至七分,在吃飯前服用。
張景岳先生說:這個方子使用木香,特別是針對有鬱結疼痛的人而設,如果沒有疼痛或鬱結等症狀,必須去除木香,避免過於香燥,這樣對於氣虛血動的人不是更好嗎?另外遠志味道辛散,有上升發散的作用,凡是多汗且煩躁發熱的人,也應該酌量使用。
5. 加味歸脾湯(薛氏)
治脾經血虛發熱等症。即前方加柴胡、山梔各一錢。
白話文:
這個方子是加味歸脾湯(薛氏),用來治療因為脾經血虛引起的發熱等症狀。它是在原本歸脾湯的基礎上,另外加入柴胡和山梔各一錢。
6. 生脈散(《醫錄》)
治熱傷元氣,肢體倦怠,氣短口渴,汗出不止,或金為火制水失所生,而致咳嗽喘促,肢體痿弱,腳軟眼黑等症。
人參(五錢),麥冬,五味(各三錢)
水煎服。
白話文:
治療因暑熱損傷元氣,導致身體疲倦無力、呼吸短促、口渴、汗流不止的症狀,或是因為金氣被火氣壓制,導致體內水液失調而引發的咳嗽氣喘、四肢軟弱無力、腳軟眼花等症狀。
藥材組成:人參(五錢)、麥冬(三錢)、五味子(三錢)。
將以上藥材加水煎煮後服用。
7. 百合固金湯
熟地,生地,麥冬,當歸,芍藥,百合,貝母,元參,桔梗,甘草
白話文:
熟地、生地、麥門冬、當歸、白芍、百合、貝母、玄參、桔梗、甘草。
8. 烏賊魚骨丸(《內經》)
治血枯經閉。
烏賊魚骨(四兩,去甲),藘茹(一兩,即茜根)
上為末,以雀卵搗丸小豆大,每服五丸或十丸,鮑魚煎湯下,以飯壓之。鮑魚即今之淡乾魚也。
白話文:
治療因血虛而導致的月經閉止。
使用烏賊魚骨(四兩,去除外殼),茜草根(一兩)。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用麻雀蛋黃搗成如小豆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五丸或十丸,用淡乾魚煎煮的湯送服,然後用飯壓在胃裡。這裡說的鮑魚就是現在的淡乾魚。
9. 五物煎(新方)
治婦人血虛凝滯,蓄積不行,小腹痛急,產難經滯,及痘瘡血虛寒滯等症。
當歸(三五七錢),熟地(三四錢),芍藥(二錢),川芎(一錢),肉桂(一二三錢)
水一盅半,煎服。兼胃寒或嘔惡者,加乾薑炮用。水道不利,加澤瀉或豬苓。氣滯者,加香附或丁香、木香、砂仁、烏藥之類。
白話文:
這個藥方(五物煎,新的配方)可以用來治療婦女因為血虛導致血瘀凝滯、積聚不通,造成小腹疼痛劇烈、難產、月經不順,以及痘瘡期間因為血虛寒凝等症狀。
藥方組成:
當歸(三錢、五錢或七錢,可依情況調整),熟地黃(三錢或四錢),芍藥(二錢),川芎(一錢),肉桂(一錢、二錢或三錢,可依情況調整)。
煎煮方法:
用一碗半的水煎煮服用。如果同時有胃寒或噁心嘔吐的症狀,可以加入炮製過的乾薑。如果小便不順暢,可以加入澤瀉或豬苓。如果氣機不暢,可以加入香附或丁香、木香、砂仁、烏藥之類的藥材。
10. 理中湯(仲景)
治太陰病,自利不渴,陰寒腹痛,短氣咳嗽,霍亂嘔吐,飲食難化,胸膈噎塞,或瘧疾,瘴氣,瘟疫,中氣虛損,久不能愈,或中虛生痰等症。
人參,白朮(炒),乾薑(炒),炙甘草(各三兩)
上四味,搗篩為末,蜜丸雞黃大,以沸湯數合和一丸,研碎溫服之,日三四,夜二服,腹中未熱,益至三四丸,然不及湯,湯法以四物依數切,用水八升,煎取三升,去渣溫服一升,日三服。
白話文:
治療太陰病,症狀是持續腹瀉但不口渴,腹部因寒冷而疼痛,呼吸短促、咳嗽,霍亂引起的嘔吐,消化不良,胸部和膈部感覺阻塞不暢,或者患上瘧疾、瘴氣、瘟疫等疾病,這些都是因為脾胃中氣虛弱損傷,導致病情長期無法痊癒,或者因為中氣虛弱而產生痰等症狀。
藥材組成:人參、炒白朮、炒乾薑、炙甘草,每味藥各三兩。
將以上四味藥材搗碎過篩成粉末,用蜂蜜調製成如雞黃大小的藥丸,每次用幾合沸水沖開一丸,研碎後溫服,每天服用三到四次,晚上服用兩次。如果服用後腹中沒有溫熱感,可以增加到三到四丸。但是藥丸的效果不如湯藥,湯藥的製作方法是將以上四味藥材按照相同的比例切碎,加入八升水煎煮,煎至三升,去渣後溫服一升,每天服用三次。